正文 第2章 糾正教育觀念上的誤區(2 / 3)

4.孩子貪玩不是病

孩子貪玩,是一個令父母感到頭痛的問題。其實,父母們應該知道,玩是孩子的一種天性,是他們對周圍世界感到好奇的行為表現,事實上,很多孩子往往是在玩耍中學到知識,加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的。哈佛大學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組成的“發現天賦少兒培育計劃”課題組,在對世界各地近3000名10歲以下兒童進行跟蹤調查後發現,在被認為是聰明過人的孩子裏,87%都有“強烈的好玩之心”。因此不要把你的孩子限定在你規定的“框架”裏,“縱容”你的孩子開懷地玩耍吧,也許你會培養出一個好玩的好孩子。

朱暢從小就是個特別貪玩的孩子。每天放學後,朱暢不是拿著他自製的“捕蟲器”到田野裏捉蟲子,就是帶著其他幾個孩子拿著一個放大鏡到田間地頭,觀察莊稼的葉子。

有一段時間,父母對朱暢貪玩的行為十分惱怒,還多次沒收了朱暢的一些玩耍工具。但這並不能阻止孩子的貪玩,朱暢總是有很多的“鬼點子”,今天玩耍的工具被沒收了,明天他又能做出一個其他的玩耍工具。老師說朱暢夠聰明,隻是沒有把主要精力用在學習上,所以學習成績平平。爸爸媽媽更是著急,不知道究竟怎麼辦才好!

小學畢業後,朱暢並沒有考進“重點”中學,在一所普通中學裏學習成績也隻是“中等偏上”而已。但朱暢製作航空模型的水平卻是出了名的,他製作的航空模型不但在學校和市裏獲了獎,而且還參加過省級賽事。2002年,朱暢還是一名初三的學生,那一年在老師的指導下,由他設計的航空模型獲得了全國大獎……

教育學家認為:對於孩子來說,玩是學習,遊戲是學習,學習本身也是學習。事實上,我們也很難找到一個不喜歡玩的孩子!父母之所以害怕孩子玩,是怕孩子玩得太出格了,因此限製孩子玩。

一個懂得教育孩子、會培養孩子的父母,理應把陪孩子玩當成親子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讓孩子充當“玩”的主角兒,感受玩的樂趣,在玩中加深對世界的認識,這才是我們的任務。

在與孩子玩的過程中,父母可結合“玩”的內容,培養、引導孩子對事物的興趣。比如,捉蜻蜓後,引導孩子觀察蜻蜓的外形,看看它們各有什麼特征,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把它們與其他種類的昆蟲比一比,讓孩子對自然界的各種小生物發生興趣。

陪孩子玩,也是引導孩子開闊視野、開拓思維的好途徑。比如,父母發現孩子喜歡玩汽車玩具,在陪玩中就可向孩子介紹不同種類的汽車,以後再帶孩子去參觀汽車展覽會,擴大孩子的眼界,孩子會饒有興趣地了解各式各樣的汽車,在現實生活中又和孩子一起觀察汽車,獲得更多的知識,啟發孩子的求知欲望。

同時,玩也是培養孩子良好品德的有效方法。父母在陪孩子玩的過程中,可以針對各種情況進行品德的培養。如帶孩子去公園,要教育孩子愛護花木,爬山時不怕苦、不怕累,摔跤了要勇敢,不要破壞公物等。帶孩子看電影,就應跟孩子一起做個文明的觀眾,不大聲喧嘩,不亂丟果皮紙屑,等等。

為了幫助家長們更準確地運用“縱容計”,建議家長在三個方麵多下功夫:

(1)觀察孩子的喜好

對於貪玩的孩子,父母應該注意細心觀察孩子愛玩什麼、怎麼玩……分析這樣玩對孩子身心健康是否有益,是否妨礙和傷害到其他人的利益,是否對社會環境產生不良的影響等。千萬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就對貪玩的孩子主觀地橫加幹預。

(2)引導孩子去玩

貪玩的孩子興趣愛好往往十分廣泛,聰明的父母不是限製孩子玩,而是把孩子的愛好引向更科學、合理,有助於身心健康的方麵。孩子如果愛好廣泛又比較貪玩,他們往往玩起來認真投入,不能自製。父母應該怎樣做呢?我們不妨看看下麵這個例子:

小宇喜歡踢足球,放學後就在樓下的小路上踢。盡管場地狹小,仍然玩得汗流滿麵,還曾踢碎過人家的玻璃。後來父母分析,孩子喜歡踢足球是件好事,他在體育課中的長跑項目沒有達標,而踢足球也是鍛煉長跑的好機會。於是父母阻止了孩子在樓下踢球,而是在周末帶他到學校的操場上去踢,這一下孩子玩得更盡興了,這樣做的結果既保護了孩子的興趣,又彌補了體育課中孩子的弱項。

(3)幫孩子合理安排玩的時間

孩子的興趣廣泛,又得不到合理的安排,往往在玩的時候投入的精力多,占用的時間長,沒有節製地玩,造成“貪玩”。改變孩子貪玩的習慣,應該是父母幫助孩子合理地安排和選擇“玩什麼”、“怎麼玩”和“什麼時間玩”,使孩子能夠在“玩”中受益。如父母不妨訓練他的騎車、遊泳等基本技能。有條件還可以經常帶他們郊遊、爬山、參觀博物館等。

孩子在“玩”的過程中不僅能開闊眼界,同時也能增長知識。因此家長應當鼓勵孩子去玩,不要把孩子的一舉一動都限製在框框裏。

5.不要怕孩子犯錯誤

教育學家認為,容過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怕孩子犯錯誤、允許孩子犯錯誤,因為不斷犯錯誤,不斷吸取經驗教訓,正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強強5歲了,是一個虎頭虎腦的小家夥,力氣大,活潑好動。媽媽常對別人誇獎強強說:“我從來不嬌慣孩子,強強自己穿衣服、吃飯,從來不用我們操心!”就像媽媽說的那樣,強強確實是個好孩子,不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總想幫媽媽忙。

有一天,媽媽出門買菜,把強強一個人留在家裏看電視。強強看到電視中一個小朋友幫媽媽洗衣服的畫麵,於是決定自己也試試。他擰開水龍頭把家裏的幾個桶、幾隻盆全都盛滿了水,然後打開媽媽的衣櫃,把媽媽的衣服一件件地取了出來……

媽媽終於回來了,強強滿臉興奮地站在媽媽麵前,準備接受媽媽的表揚。

“我的天!你做了什麼啊?”媽媽看到浸泡在水裏的皮大衣、毛料套裙、羊毛衫,還有兩雙皮鞋,一時間氣得臉色發紫!在媽媽怒氣衝衝的斥責裏,強強驚恐萬狀、不知所措,終於嚇得“哇哇”大哭起來……

這位媽媽為兒子會動手做事而驕傲,但卻不能寬容兒子因好心而犯下的錯誤,而她的責罵必然會給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帶來沉重打擊。可以說,媽媽對孩子犯錯的處理態度和方法是不妥當的,應當首先問清楚具體的情況和原因,孩子完全是由於缺乏經驗,是好心做了錯事。這就應當給予寬容、諒解,然後再具體指導孩子如何打掃衛生。這樣既保護了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積極性,又使孩子學會了如何打掃衛生,一舉兩得,那有多好。

意大利著名女教育家瑪麗亞·蒙台梭利所倡導的教育方法就是“容過”,即不要怕孩子犯錯誤,要允許孩子犯錯誤。在蒙台梭利看來,父母怎樣對待孩子犯錯誤,及其怎樣對待孩子改正錯誤的態度才是重要的。尤其是父母對待孩子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方式、方法,將直接對孩子產生重大影響,決定孩子正確對待和改正錯誤的態度和行為。

那些被父母輕視的孩子變得害羞、沮喪和恐懼的例子,在我們身邊舉不勝舉。“我做不好”,所以“我幹脆不做”——這就是孩子在犯錯誤之後,不能及時得到正確引導、矯正的結果。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允許孩子犯錯誤,讓孩子在錯誤中得到經驗和教訓,並從中學習到改正錯誤的方法。

蒙台梭利說,在傳統的管教方式裏,孩子的訓練是受兩條準則的引導:獎賞和懲罰。大部分父母認為,糾正孩子的錯誤和批評孩子是他們的主要任務,於是當孩子有了過失之後,他們就先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孩子一頓。在訓斥警告過孩子之後,有的父母會問一下孩子犯錯的原因,有的甚至連問都不問,這是極不恰當的。蒙台梭利認為家長應寬容孩子的錯誤、和顏悅色麵對孩子的錯誤,容許孩子逐漸改正過來。

有一位中國教育工作者去瑞士訪問,一位瑞士同行熱情地邀請中國人去他家裏做客。閑談了一會兒後,主人就帶著中國客人去樓上看他3歲的兒子。當他們來到孩子的小房間時,發現那個調皮的小家夥正在製造一場“災難”:他用剪刀把窗簾剪出了好多洞,又把那些碎布片用膠水粘在牆上。中國客人想,這位父親一定會狠狠地罵孩子幾句,甚至打他一頓,但是出人意料的是,爸爸興奮地衝上去抱起了兒子:“哦,寶貝!你簡直是個天才,這麼小就會用膠水和剪刀了!不過我的孩子,你最好別動床單、窗簾什麼的,那可是你媽媽的寶貝!晚上爸爸再教你怎麼使用它們!”小家夥乖乖地交出了“凶器”,跑到一邊玩模型車去了!中國客人目瞪口呆地問:“你不教訓孩子幾句嗎?我以為你至少應該讓他知道自己闖了多大禍!”主人笑著說:“不,犯錯是專屬於小孩子的自由,我不能粗暴地打他、罵他,我不希望孩子犯錯,但更不希望孩子因為害怕犯錯,就什麼都不去做!”

這位瑞士父親的做法就很值得我們反省、深思,這種教育方法也是對“容過計”的一種很好的闡釋,僅僅寬容孩子的錯誤是不夠的,還要允許孩子犯錯誤。如果父母們總是把錯誤看成是罪魁禍首,甚至不惜一切地避免孩子犯錯誤,那麼孩子就會漸漸變得畏縮,什麼也不敢去嚐試。

當然,允許孩子犯錯誤,還有一個允許到什麼程度的問題,這就要求父母對待孩子所犯的錯誤,設立一個合理的限製尺度。

我們給孩子的自由是限製之內的自由。比如給予孩子在家中自由活動的自由;給予孩子選擇的自由、支配時間的自由;孩子自由選擇學習或娛樂的自由;自己選擇獨處或與其他孩子交往的自由……我們所給予孩子的這些自由,應當是在限製之內的——孩子不可以幹擾或傷害別人!這就是明確而堅定的合理限製。

6.不要把管得嚴等同於管得對

現在離家出走的孩子越來越多了,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不過大多數都是因為受不了父母的“高壓”政策,因而選擇了逃避。於是,這些孩子的父母痛苦、懊悔,可是說什麼都已經晚了。當初何必要給孩子那麼大的壓力呢?孩子的承受能力實在是非常有限的。

有這樣一個家庭:母親是位教育工作者,連續七年被評為優秀教師,父親是一個律師,自己開著一家律師事務所。這對夫妻有一個兒子正在讀高中,而這個孩子卻不像父母那樣優秀,父母提起他來就是“我那不爭氣的兒子”。

兒子小時候聰明活潑,夫婦倆想盡辦法為他創造條件:讓他上各種興趣班、提高班,還買了許多輔導書給他看。可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始終沒有達到他們的要求。小學時,孩子的學習成績在班級屬中上水平,進入初中後,他逐漸變得不聽話,常常和父母唱反調,對學習厭煩,學習成績明顯下降。讀初三時,常常逃學。為此父母斥責過他無數次。結果一天清晨,夫婦倆發現兒子不辭而別,書桌上留了一封信……

親愛的爸爸、媽媽:

我走了,我實在是不配當你們的兒子。你們那麼優秀,而我是如此的平庸,學習上我實在無法達到你們的要求,讓你們丟臉了。

其實我也曾想把書讀好,可不知怎麼就是提不起興趣來。我感到壓力太大,喘不過氣來。的確,你們為我創造了良好的讀書環境,給我買了許多中外名著、課外輔導書籍,還給我一間書房讀書,可你們越這樣我就越怕讓你們失望。

我很感激你們,也知道你們對我的愛和期望。但同時你們也剝奪了我作為孩子玩耍的權利,使我失去了很多樂趣。你們不允許我外出和同學玩,說這是在浪費時間,還怕我學壞。我的業餘時間除了讀書還是讀書。我幾乎沒有知心朋友。你們工作又那麼忙,很少與我交流,即使是找我談話也永遠是那個主題——好好讀書,要求我達到很高的分數。

上周的測試成績出來了,我又沒考到80分,你們知道了,又要罵我了吧?我覺得這個家裏已容不下一個不愛讀書的人。我走了,請別找我。

兒子

後來,父母在火車站附近找到了孩子。但回到家裏,兒子表示不想讀書了,否則他還會離家出走。父母隻好答應他的要求,讓他休學在家。

“我的父母也是教師,家裏的兄弟姐妹都是知識分子,我的侄女上了大學,外甥進了重點高中。可偏偏我的兒子不爭氣,給我丟盡了臉麵。我當了這麼多年老師,教的學生也可謂桃李滿天下了,卻教不好自己的兒子,這是什麼原因呢?”這位母親道出了心中的疑惑。

可以說,孩子的離家出走,完全是父母的高壓政策所致。父母想通過給孩子加壓,讓他考出好成績,以滿足自己與同事、親友攀比的心理,卻不顧孩子的興趣所在,一味地要求他參加各種學習班,剝奪了孩子交友和玩耍的權利,使孩子失去了和同齡人交往的機會,使孩子感到生活枯燥無味,孩子處在強大的壓力下,不僅感覺孤獨,而且發展到了對讀書的厭倦。在此情況下,他隻有選擇出走,以逃避這令自己喘不過氣的環境。

壓力太大就會引起反彈,生活中,一些家長往往把孩子視為私有財產,為了要子女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家長們不斷給孩子加壓,或冷言冷語、或棍棒教育,結果非但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弄得親子衝突不斷。教育學家建議家長們撤銷高壓政策,運用“減負計”減輕孩子的壓力。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