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成功法則——銷售技巧(1)(1 / 3)

銷售技巧是針對不同顧客的心理,達成更好的溝通和理解的辦法。真正的銷售是不需要技巧的。

銷售的最根本目的是服務於顧客,無論何時何地,站在顧客的立場上,捧著一顆真誠的心與她交流,為她著想提出建議,幫助她認識產品對她的重要性,才能使你贏得顧客的認可,也就能實現銷售。

如果你一味采用銷售技巧,把真誠的、幫助人的心扔到一邊,本末倒置,銷售就不會真正成功。

銷售應該隻有一個初衷,就是幫助別人、服務別人。

(第一節)推銷員應注意的問題

一、喜歡自己

相信自己的能力,敢於在顧客麵前推銷自己是一個直銷員成功的先決條件。為什麼這樣說呢?很簡單。要是一個人連自己都不信任,不喜歡,怎麼能說服期他人喜歡你,喜歡你推銷的產品呢?

而且,不調查表明,推銷的成敗並不一定完全取決於商品的優劣。為什麼呢?因為除了那些出類拔萃、確有魅力的商品,或是其他商品不可替代的特殊商品(而這種商品實際上是很少的)之外,顧客的購買意誌並不由商品本身來決定。

相反的,銷售人員給顧客的印象,往往是促成消費的一個重要原因。顧客中的許多反應,往往是對直銷人員的印象和感觸。如“先生可真是一位信守合同的人,值得信任”,“先生人品可太好了,無論何時,我都願意從他那裏進貨。”等等。

“因為我認為這件商品好,所以,在沒有接觸過直銷員下的情況下,就作為好東西買了下來。”持此種觀點的顧客絕無僅有。

商品本身並沒有長腳。因此要靠長著腳的直銷員把它介紹到市場(家庭)中去。也可以說商品和直銷員應該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使用者在沒有感覺出商品具有魅力之前,若再感受不出直銷員魅力的話,顧客就會對商品無動於衷,不會投以審視的目光。業績良好的直銷員則永遠充滿自信,內心隻有一定會成交的想法,隻有一定要讓顧客購買的信念而積極行動。

當然,無論多麼討人喜歡的銷售人員,還是有可能遭到拒絕。拒絕,本身就是推銷的一個部分,否則,人人都可以成為超級直銷員。所以,一個成功的直銷員還必須:

二、習慣拒絕

被顧客拒絕一次,10個直銷員有5個會從此打住;被拒絕第二次,5個人中雙少掉2個;再被拒絕第三次,就隻剩下一個人會做第四次努力了,這時他已經沒有了競爭對手。

一位保險公司總經理用“50-15-1”原則來激勵推直員們的堅持不懈的努力。所謂“50-15-1”是指每50個業務電話,隻有15個對方有意和你談談,這15個人裏麵隻有1個人去向你買保單。沒有不懈的精神,哪裏來良好業績。

推銷由拒絕開始,推銷人員進行推銷工作時,要清楚知道拒絕就像空氣阻力一樣,平常得很。就似我們生活中每天要正常地刷牙洗臉一樣。客戶的拒絕理由是多種多樣的。有理性的拒絕,如對該產品的不熟悉、推銷員的不信任等而拒絕;情緒化的拒絕,客戶因種種原因無心情洽談,從而拒絕,純粹是借口的拒絕,無心要貨,找出種種理由推搪或故意出難題刁難推銷員達到拒絕目的;充分理由的拒絕,對於這類顧客,承認與給予對方優越感,顧客是上帝的原則,多與讚美說話,避免從正麵衝突,強硬推銷,通過理性的解釋,讓客戶多對商品的認識和你工作的了解,達到信任,互相溝通,完成推銷目的。沒有正確判斷客戶是否拒絕之前,推銷人員應揣測客戶真正的內涵。推銷過程中對於不同的客戶應自製說話技巧和對產品的演示。以下有兩個小故事和推銷有著一定的啟迪。

有一年輕的神父被派往一鄉村教堂去傳教。在第一次的聚會前,年輕的神父準備了一篇長達一小時的講道詞。令神父驚奇的是,竟然隻有一位老農來了聚會。於是,年輕的神父對那位老農說:“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為了這次聚會,我準備好了一篇很長的講道詞,但是隻有你一個人來,是不是還是應該講給你聽呢?”

老農夫如一位鄉紳、哲者的態度,恭敬地答道:“神父啊!你知道,我隻不過是個種田的粗人罷了,對講道可是一竅不通;牛和草料才是我唯一在行的;假如我有一大車的草料要喂牛的話,不管有一百頭牛或是隻有一頭牛,我都要喂它的。”

農夫的意思,聽起來是想聽傳道。於是年輕的神父開講那篇絢麗而長達一小時的長篇大論。講完後,神父驕傲地問那位老農:“你覺得我說得如何?”

農夫平靜地答道:“神父啊!你知道,我隻不過是種田的粗人罷了,對講道可是一竅不通,牛和草料才是我唯一在行的;假如我有一大車的草料要喂牛,而隻有一頭牛來吃的話,我不會將這一套車的草料通通倒給這頭畜牲的”。

第一故事是說的,第二故事則是演示的。

文化大革命時,有一小提琴家下鄉演出。演出前有許多人圍著看熱鬧,準備聽小提琴家演奏。小提琴家開始拉起世界名曲,拉著拉著,小提琴家發現圍觀的人群,一個個逐漸離去,最後隻剩下一個老太太。小提琴家有些感動起來,更加落力、認真地表演。完畢,小提琴家問老太太:“阿婆,你這麼長時間的聽,是否感覺好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