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克服恐懼
恐懼和喜怒哀樂一樣,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情緒,無法逃避,也難以克服。因為,使人恐懼的幾大因素都是必然的:比如死亡,沒有人能夠幸免;從古到今,沒有一個人長生不老。比如失去,沒有人能夠幸免;失去青春,失去親人,失去機會等等;比如失敗,也沒有人能夠幸免;學說話,咬舌頭;學走路,摔跟頭;還有疾病、傷痛等等。
如何克服死亡的恐懼?有人依靠宗教,期望輪回、往生、進入天堂;有人提出珍惜生命,活在當下;有人把生死看個通透,順其自然。莊子的老婆死了,惠子去悼念,見莊子蹲著,敲著瓦盆唱歌。惠子大惑不解,說:“你老婆和你在一起生活了那麼久,為你生兒育女,現在她老病而死,你不哭就夠可以的了,怎麼還唱起來了?太過分了吧。”莊子說:“我老婆剛死的時候,我怎麼能不悲傷呢!後來我想通了,她本是從虛無中來,現在又回到虛無中去,就像四季交替變化一樣,很自然。我覺得再無謂地哭哭啼啼,是弱智的表現,我不打算那麼幹了。”
莊子即將去世時,他的弟子們打算隆重地安葬他。莊子說:“我以天地做棺材,以日月星辰做裝飾,以萬物做殉葬品,足夠了。”弟子說:“我們怕烏鴉老鷹啄食先生。”
莊子說:“在土上麵被烏鴉老鷹吃,在土下麵被螞蟻蟲子吃,不是一樣嗎?不給烏鴉老鷹吃,而給螞蟻蟲子吃,不是太偏心了嗎?”莊子就是把生死看得通透之人——既然死亡是自然的安排,是必然的結局,就沒有必要為此長久悲傷,也沒有必要為此時刻恐慌。這是一種豁達的心態。
克服失去的恐懼也要靠豁達,自然主義者說:“得者我幸,失者我命”;樂觀主義者說:“塞翁失馬,安知非福”。都不錯。克服失敗的恐懼則要靠堅忍不拔的意誌和必勝的信心。信心與恐懼是互為消長的,信心弱小,恐懼就強大;信心強大,恐懼就弱小。
戴爾·卡耐基說:“如果你想成為有勇氣的人,那麼你就去嚐試一些至今從未做過,但卻令你膽怯的事情,而且一直到取得相當的成績為止——這就是戰勝恐懼的最佳途徑。”1900年7月,德國精神病學專家林德曼獨自駕著一葉小舟駛進了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他在進行一次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心理學實驗——驗證一下自信的力量。林德曼認為,一個人隻要對自己抱有信心,就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精神和機體的健康。當時,德國舉國上下都關注著這一悲壯冒險,因為此前已有100多位勇士駕舟橫渡大西洋均告失敗,無人生還。
林德曼推斷,這些遇難者失敗的主要原因不是生理因素,而是死於精神恐慌、崩潰與絕望,所以他決定親自駕舟前往,以驗證自己的推斷。航行中,林德曼遇到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特別是在航行最後18天中遇到了季風,小船的桅杆折斷,船舷被海浪打裂,船艙進水。
林德曼有時真有絕望之感。但隻要這個念頭一經升起,他馬上就大聲自責:懦夫,你想重蹈覆轍,葬身此地嗎?不,我一定能成功!在經曆千辛萬苦之後,林德曼終於勝利渡過了大西洋,成為第一位獨舟橫越大西洋的勇士。自信心是恐懼的克星,在強大的自信心麵前,不管是危險的恐懼、黑夜的恐懼、孤獨的恐懼,還是莫名的恐懼,都毫無用處。英國勃萊市一家旅館的壁爐上刻著這樣一句話:“恐懼來敲門,自信心回答說:‘這裏沒有人在’”。
五、克服自卑
自卑是恐懼的孿生兄弟,人在感到自卑時會感受到恐懼,在恐懼時也會感受到自卑。許多人的不幸都是從看不起自己,不相信自己開始的。當機遇來臨時,自信的家夥會覺得“舍我其誰”,“當仁不讓”;而自卑的家夥卻首先疑慮“我能行嗎?”“我恐怕不行”;可想而知,隨之而來的金錢、地位、榮耀、或者愛情,隻能屬於自信的家夥。自卑比起自負來,更加不堪。自負的家夥頂多讓人厭煩,而自卑的家夥則往往讓人瞧不起。要克服自卑,就盡量不要和自卑的家夥在一起。因為情緒是會傳染的。和自負的家夥在一起,你會變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