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作為公司的領導幹部,在執行上級任務或分派給員工任務的時候,不要打著“完美”的旗號,把它當成我們不能快速完成任務的借口。一定要按照“速度第一,完美第二”的原則思考問題。
1998年發生亞洲金融危機,惠普集團的年增長率由兩年前的30%一下子跌落到3%,公司宣布,兩千多名中高級經理暫時減薪5%。
華爾街分析師對惠普提出了質疑:為什麼在相同的環境下,戴爾、IBM等公司卻沒有受到如此的打擊?惠普的競爭力為什麼會如此低下?其實,主要原因在於惠普在經營中過度地追求品質,延緩了推出的速度,在市場裏失去了先機,讓其他公司占據了主動。
卡莉成為惠普總裁後,她認為惠普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術,而業績不好的原因就是沒有跟上市場的速度。於是,她給惠普提出了新的要求:先開槍,後瞄準!快速地推出產品,然後慢慢地改進。惠普在卡莉的帶領下,很快就扭轉了局麵。
你是生產電腦的,我也是生產電腦的,既然兩家的產品能長久地受到人們的歡迎,那麼產品質量肯定差距不是很大。這個時候,誰能迎合市場需求,更快生產出新的產品,誰就能占據市場。隻要贏得了市場,那麼即使產品有些無關緊要的問題,也可以在以後的實踐中不斷地修改和完善。
很多企業在本地占有的市場份額算是數一數二的,但是十幾年過去了,依然還隻是這樣的規模。而有的企業雖然在本地占有的市場份額隻能排得上是第三、第四,但是它們發展的速度很快,把市場推廣到了世界各地,結果年利潤賺幾個億,而那些在本地的老大卻隻能賺區區幾百萬。
張辛算是一名比較成功的企業家,他在北京開了幾家快餐連鎖店。現在在天津、南京等地都有他的分店。但是由於發展得太慢,結果很多後開的快餐店在短短的幾年內高速發展起來,已經躋身全國餐飲行業前10強,成功實現上市。此時,張辛想發展已經沒有那麼多的機會了。因為市場已經被人家給瓜分掉了。
由此可見速度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在工作中在保證質量的同時,一定不要忽視了速度。超過規定的期限內完成,即使再完美,也不可能達到預期效果。如果我們按時完成或者提前完成任務,那麼上司很可能就會對你說:“很好,雖然有些小問題,不過以後可以慢慢地修正。”如果我們超過了規定的時間,當你把完美的工作成果展示給上司的時候,可能你還沒解釋就會得到這樣的質疑:“怎麼搞的,現在才做完?你知道不知道,由於你的拖延,耽誤了我們部門多少時間?”這個時候,我們能怎麼辦呢?隻好真誠地認錯,表示下次絕對不會再拖延了。要知道,浪費的時間,不僅可能給公司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還會讓上司對我們的工作能力產生質疑。
相反,提前完成工作就等於節省了時間的成本,給人留下做事很快、手腳麻利的感覺。想想看,你身邊是不是有些這樣的人讓你對他們非常有好感呢?假設你是老板,你是喜歡員工在最後一刻完成工作,還是喜歡讓他們提前交上來,告訴他們你的意見呢?快速工作的時候大腦往往也是高效的,而沒有時間要求的人思考的效率也往往是低效的。
需要注意的是,追求速度並不意味著胡子、眉毛一把抓,那些有魅力的人往往是在追求速度之前,先完成了對事情的排序和規劃。明白了這點,規劃加速度,自己才不會事務纏身。提前完成工作或者按時完成工作,這不僅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也是我們對下屬的要求。我們不僅自己要追求速度,還要給員工樹立起“速度第一,完美第二”的意識,讓他們充分認識到速度的重要性。從一定程度上講,領導幹部和員工是一體的,領導的計劃快了,那麼員工完成的速度也跟著會快,團隊工作進展也就更快。與此同時,這也是領導幹部與自己的下屬在公司內部競爭中取得勝利的途徑。
總而言之,我們需要明白這樣一點,速度上的優勢會彌補你某些工作上的不足,而工作做得再完美也不能彌補因超時而造成的損失。所以說,領導幹部一定要學會正確處理好速度與完美的關係,一旦開始執行工作任務,就要讓速度走在完美的前麵,在速度中求生存,在完美中求發展。如果你還沒有做到,就從現在開始吧,跟時間賽跑,以快取勝。
◎充分利用團隊的力量◎
一個領導幹部要想高效地完成上級給予的任務,必須要充分利用團隊的力量。要知道,一個人能力再強,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全部做好。
眾所周知,隻有擁有一流的人才,才能成就一流的企業。但是事實卻是很多企業不乏一流的人才,但它們卻隻能成就二流、三流企業。其中主要原因就是這些人才沒有被領導充分利用起來。企業的員工沒有團隊精神,主要責任不在員工身上,而是在領導者身上。我們來看看下麵這個故事。
一個農民叫3個兒子拉著車到集市上去買米過冬。
通往集市的路有3條,3個兒子都各自堅持自己認為好走的路,誰都不讓誰,拉著車向各自認為對的方向走,可是車卻紋絲不動。
這時農民來了,他對3個兒子說:“你們這樣永遠都不能到達集市買到米,隻有超一個方向拉,才能到達目的地。”兒子們聽了父親的話,商量好了就朝著大哥的方向走,很快就到達了集市,買好了米。
農民的3個兒子都不是愚人,他們所選的路也都是對的,但是車子必須協同3個人的力量才能拉得動。下屬們在同一個單位同一個部門工作,他們自然知道如果不好好配合好別人的工作,就會影響到自己的業績。
所以,很多時候,他們並不是故意不想配合對方,隻是他們可能遇到了工作中常見的情況,就是這個工作這樣做也行,那樣做也行,如果大家一起按著同一個法子進行的話,那麼工作就能很快地完成。但是人們都有一個習慣,總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我這樣做也可以,為什麼要采用你的方法呢?如果你一定要讓對方按著自己的想法做,別人就會覺得:你又不是領導,你這樣做,豈不是在質疑我的智商?
但是,作為一個領導幹部來說,當我們把一件任務分給下屬的時候,我們就要想到可能出現的情況。農民叫3個兒子拉車到集市上去買米過冬,他肯定知道3個兒子的個性是怎樣的,所以,在他們出發之前,他就應該在3個人中選一個代表他的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領導。
在一家公司,有兩位主管分別把握著公司兩個很重要的部門,他們的個人能力都很強,結果卻把公司上下弄得亂七八糟、烏煙瘴氣。一年過去了,公司麵臨倒閉。老板把兩位主管叫來,問他們是怎麼一回事。
兩位主管都拿出了自己是真心為公司工作的理由。最後,老板還是把兩人都請走了。
這兩人就是沒有大局觀,不顧全大局。領導幹部都這樣了,下麵還不知道會怎麼樣。不顧全大局,就會浪費公司的資源,他們看起來是在拚命地為公司付出,但是他們為公司的盈利可能還沒有他們造成的浪費多。
領導幹部都沒有團隊精神,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對企業的大局有影響,他的下屬又怎麼可能有這樣的意識呢?這樣一來,整個企業不就如同一盤散沙了嗎?各個部門各懷心思、同床異夢,企業還能生存和發展嗎?
那些經常抱怨工作效率提不上去的領導幹部,應該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大局意識,然後就要想想如何培養下屬們要有大局意識。既然管就要管個徹底,不要隻動動嘴皮子。每個企業、部門之間各不相同,身為一個領導幹部,首先要了解自身,然後要深入到基層,讓自己變得善於發現,這樣,解決起問題來才會胸有成竹。
老趙被任命為一個化妝品公司的銷售部門經理,很多同事都替他捏了把汗,因為上司是明擺著讓他去收拾爛攤子。同事們都勸老趙:“老趙啊,推掉吧,銷售部門已經換了兩個經理了,都沒有起色,你還是不要去啃這塊硬骨頭了。”
老趙卻笑著說:“3個月之內我一定讓它起死回生,你們就等著瞧吧。”同事們開始瞪大眼睛看老趙有什麼回天之力。
出乎同事們意料的是,到部門上任的第一個月老趙什麼也沒做,隻是按時下班,員工們也都在納悶:“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這位經理是怎麼回事?”
一個月後,老趙開始行動了,他取消了業務員們單獨跑業務的製度,按照他一個月的了解,把他們分成了幾個小組,把兩個能力最強的人任命為組長,並要求小組成員把各自優點發揮出來,相互學習,彌補不足之處。結果幾個月下來,公司的業務量很輕鬆地翻了一番。員工感覺自己本身和先前的工作量一樣,突然之間扭轉了局麵,心中自然是歡喜的,幹勁也足了起來。
顧全大局是一個領導幹部最基本的職業素養,領導幹部一般太忙,不可能對下屬工作的具體狀況有全麵的了解,如果管理的人多的話,就更加不知道下屬的工作狀況了。有的領導每天開早會以了解下屬的工作情況,但是這樣做取得的效果並不是特別好。領導需要全麵地了解下屬的個人能力以及性格等狀況,讓他們合理地搭配起來。隻有合理地搭配,他們才能高效地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