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3章 二等公民(2 / 3)

有議員立即大聲反對,“地主確實比普通百姓有錢有實力,但土地置換到邊關,他們就算有錢,可又到哪去找墾荒種地的雇工?”

“這個不是問題,日本人、女真人、安南人、東籲人等等,這些人既然可以成為工人,也可以成為佃農。”

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裏,社會結構是比較簡單也比較固定的,農民為主體,工和商隻是補充,士是管理者。但到了資本萌芽開始後,社會就慢慢的向商品社會轉移。商品社會與農業社會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是大量的產業工人出現,而這些產業工人哪來的?曆史上,英國的羊吃人等等,也正是這樣來的。英國發展紡織工業,大量養羊,圈占土地,農民紛紛失地。失地後的農民隻能成為產業工人,他們為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土地,提供了人力。紡織業迅速發展,資本家腰包鼓了起來,但那些失地的產業工人生活卻悲慘起來,他們被資本家大肆剝削壓榨著。

說白了,許多農民喪失了生產資料,淪為資本家的附庸。

而在傳統農業社會裏,自耕農數量還不不少的,哪怕是佃農,生活也是相對較穩定的。他們手裏,是有生產資料的。

但農業社會向資本社會發展,羊吃人是必然現象,一是對土地需求,二是對人工的需求。隻有奪取土地,他們才能養更多羊,剪更多羊毛,紡織更多紗線,出口更多的紡織品,賺更多的利潤。也隻有農民失去了土地,才可能進廠成為產業工人,為他們提供大量的勞力需求。

如果現在還是在大明時期,大明沒有亡國,沒有那麼多內憂外患戰亂,按著明朝的工商發展軌跡,大明也許也終究要進入到這個階段。

沒有如大漢一樣對外戰爭拓展下的大量土地,也沒有對外戰爭勝利征服的大量人口,那麼想轉型,就必然要經曆羊吃人的這個階段。

但現在的大漢,卻又截然不同了。大漢在外開拓了大量的新疆土,又征服了大量外族,這就為大漢的轉型,提供了兩樣最重要的東西,土地和人口。

有了這些大量的新土地,那麼大漢不但不會羊吃人,而且還能緩解土地兼並帶來的嚴重問題。移民授田,土地置換,這些都讓更多的人擁有了土地,重新握有了生產資料,這就如同是一劑穩定劑,能大大的止住現在有些浮躁的局麵。

而有了大量新征服的外族人,又為如今大漢正迅速發展的工商業帶來了最需要的產業工人。有了這些人,那麼就沒必要再迫使大量的漢人從農民轉為產業工人。

正因為有了這兩個條件,大漢如今才發展如此迅速,又如此安穩,沒有出現太多激烈的階級矛盾。

當然,這整個政策上,不免體現出了大漢對於外族人的那種不公平對待現象。

朝廷給漢人授田、租地,全力扶持他們,願意外遷實邊的,有各種安家費,移民貸款、補貼等,還有免費的土地授給。就算留在原籍,朝廷也還在通過對地主的限田和土地置換,收回大量的土地來租佃出售給他們,讓他們也能擁有田地。

可對於那些被征服的外族人,他們卻連馬上取得大漢戶籍都難。他們得遷離家鄉,成為大漢的產業工人,或者是佃農。雖然大漢有無數新開拓的土地,但他們卻得不到一畝半分。

可沒有人為他們說話,在大漢的上下看來,大漢征服了他們,沒有直接把他們打發奴隸就算不錯了。現在到大漢做工人做佃農,不也很好嗎,做工有薪水,佃田也有收成,並不會少給他們一分一厘。

甚至到了他們的第二代,接受了大漢的教育後,以後就能入大漢的籍,第三代就能入伍當兵或者為官做吏,到那時他們就是一個漢人了,並不會有什麼區別了。

隻是許多人都沒意識到,或者少數人意識到了也不會說破的是,這些外族人遷到了大漢,或者到了大漢的邊疆,成為了工人或者佃農後,就算他們的第二代能溶入大漢,享受大漢一樣的待遇,但因為他們父母失去了土地這個重要的生產資料,他們以後絕大多數人,依然隻能是進廠做工下礦幹活或者繼續受雇種田,這將是極難逾越的一條鴻溝。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