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人際吸引是人際交往的基礎。沒有人際吸引,人際交往便無從談起,更別說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了。因此,致力於培養和增強人際吸引是每個人都不可忽視的問題。電正出於這一日的,我們將轉向問題的另一個角度,人際交往障礙。這是交往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引起的,例如:
①語言運用的差異
語言的運用是人際交往巾最基本的交流形式。如果交往雙方語言不通,或者對同一詞彙或句子有不同的理解,便很難實現良好的溝通。
⑦“代溝”
“代溝”便是由於年齡差異而引起的交往障礙,發生在長輩和晚輩之間。他們由於時間上的差異而對社會持不同態度和觀念,並且沿循不同的言行方式,因而難以溝通。
③各種偏見
人群之問常常存在許多偏見,如階級偏見、種族或民族偏見、地區偏見、職業偏見、性別偏見等,形成態度障礙,交往難以進行。認知差異交往雙方在文化程度、認知方式、脫點意見、興趣、價值觀以及交往目的和方式方法等各方麵的顯著差異,將不可避免地引起雙方認知失調,從而妨礙進一步交往。
⑤不能自我認知
人貴在有自知之明。不過,有些人卻在對自己的認識上發生較大的偏差,表現為過度自卑或過度自負。前者因為自慚形穢而遠離人群,後者則因自視過高而盛氣淩人,而兩者均會引起人群的反感,難以產生人際吸引。
⑥不良的個性
良好的個性特征可以促進人際吸引,不良的個性特征自然會破壞人際關係。典型的不良特征有:敵意、自私、粗魯、貪婪、虛偽、冷酷、惡毒、不友善、狹隘、嫉妒、猜疑等。實驗表明,這些不良個性是導致人走向失敗與挫折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上述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際交往成功、順利與否和許多個人的因素直接相關。因此,由於人與人之間在各個方麵存在的個體差異,人們在社會人際交往中的表現自然也會不同。日常生活中,我們常以“善於社交”、“人緣好”或者“木訥”、“孤僻”、“人緣差”等來評價一個人的人際關係狀況與社交能力。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則一直試圖采用各種科學的手段來對個體的或群體的社交狀況與能力做出評價,心理測驗仍是其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這些測驗使得人們一方麵能以客觀的、消除成見或偏見的態度來評價他人,另一方麵也可以更加客觀而準確地評價自己。
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評價的結果既可以是令人鼓舞的,也可能是令人沮喪的。然而無論如何,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並勇敢地麵對自己,這本身就是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前提,然後才是如何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狀況,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下麵的建議也許不無裨益。
1注意第一印象
社會心理的首因效應表明:人際交往中第一次給人留下的印象將影響別人對你今後一係列特征或行為的認識,因而也對進一步的人際交往的進行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成功交往的第一步。而你的儀表、衣著、姿態、表情、年齡和舉止言談則是構成他人對你的第一印象的主要影響因素。
2掌握一定的語言交流能力
語言交流是人際交往的首要方式,別人對你的了解和接納往往來自於彼此的交談。一般來說,容易讓人接受的談話藝術包括:態度自然坦誠,語言準確通俗;目光親切專注、正視對方;語音、語調自然協調,既不誇張也不做作;說話注意分寸、適可而止,配合必要的手勢與表情,但避免有失雅觀的小動作;尊重對方,不輕易打斷對方的談話等。
3人際交往中保持適當距離
人類學家霍爾根據人際交往中的關係和內容提出4種人際距離:一是親密距離,一般在1.8英寸以內,出現於親密朋友或愛人之間;二是私事距離,一般在1.8~4英寸,出現於一般朋友或熟人之間;三是公事距離,一般為4~12英寸,出現於非私人場合,如談生意、做買賣、辦手續等;四是大眾距離,一般在12英寸以外,m現於一般公共場合中的陌生人之間。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應注意你和對方的關係與熟悉程度,保持適當的人際距離,否則,將對交往發生損害。
4.調整自我意識,給自己信心
要善於發現自身的長處,學會自我肯定,但也不要因此走向另一個極端而唯我獨尊,應該把自己擺在一個適當的位置上,以平等、自然的心態與他人交往。同時,萬一交往中出現什麼問題,也不要立即退縮而不敢正視,繼續努力將是有效的。因為社會心理中不僅有酋因效應,還有近因效應,這是指在熟悉的交往者中,第一印象逐漸模糊,而近期的行為表現將對彼此的印象有更大的影響。所以,萬一你在交往中給人的最初印象不盡如人意,也還有補償的餘地。關鍵在於調整自我意識,給自己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