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人際關係決不容忽視(2)(1 / 3)

有時,你事後才知道自己原來應該說些什麼或做些什麼,但為時已經晚矣!你隻好自己生自己的悶氣。這種情況對你發生過多少次?你是否考慮過,你為什麼形成了自己的行為方式,以致使你不能享受到你真正想得到的幸福?

因為你已經習慣,原因往往就在於此。我們不是習慣了做成功者,就是習慣了做失敗者,這並不是由我們的血統或遺傳基凶決定的,而往往同我們接受的早期家庭教育有關,是從父母那裏學習來的。而他們義是從他們的上一輩那裏學來的。但是誰也不應該受到責備。我們每個人現在采用的生活模式都來源於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相互作用的曆史淵源。這些模式在我們童年時期便每時每刻傳給了我們。我們每日每時都在觀察那些疼愛我們、照料我們的人是如何行動的,不知不覺地學習、模仿他們處理矛盾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把他們的一言一行無保留地加以吸收,並把它們融進我們自己的生活模式中。今天,不管我們麵對什麼樣的或多麼複雜的困境,我們仍然采用我們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在我們年滿4歲的時候,就已經很好地研究了這些方法:我們知道什麼時候該哭,什麼時候可以笑,什麼時候生氣、高興、挖苦、殘酷、溫柔,什麼時候感到傷心……作為孩子,我們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把父母教給我們的全部接受下來。正是在這種發育時期,我們變得非常像自己的父母。我們把父母的行為方式收集起來,裝進一個小巧的感情的盒中,隨身攜帶。我們一生中無論走到哪裏,都隨身攜帶著這些行為模式。

對於發生的這種情況,絕大多數父母是毫無過錯的。他們對家人都懷有最美好的願望,根本不知道這樣做會有害處。他們所能教給子女的,全是他們自己學到的和習以為常的東西。倘若我們的父母庸庸碌碌地生活、思考和安排事情,我們大概也會庸庸碌碌地生活、思考和安排事情。像感情上的潛移默化一樣,我們吸取了那些脫離實際的方法和失敗的技能。所以,我們幾乎認識不到,阻礙著我們自己成長和獲得幸福的,往往正是我們自己。我們很難弄清,我們正在不知不覺地破壞自己的成功或我們至為關心者的成功。我們之所以毫無意識地這樣做,是因為我們早期受到的熏陶在感情上蒙住了我們的眼睛。

成功人際交往的前提是人際吸引

從成功的人際交往看,社會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一個基本的前提是人際吸引,即交往雙方相互之間的吸引力,它經曆了注意(對交往對象產生興趣)、認同(了解和認識對方的思想與行為並予以接納)、相容(對交往對象產生親切、喜歡等情感上的肯定)和交往(雙方開始接觸、交往並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4個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存在很多積極的影響因素,列舉如下:

1.近水樓台先得月

交往初期,空間距離的接近使得交往雙方有更多的機會相互接觸,即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從而更加容易彼此了解與熟悉,進而產生人際吸引。

2.誌同道合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兩個在社會生活背景、個人經曆、態度、觀念、興趣、價值觀、教育水平、職業、地位等各方麵比較相似的人,更容易找到共同語言,正所謂誌同道合。相似性越強,人際吸引力便越大。

3.各取所需,相得益彰

當交往雙方在能力特長、人格特征、需求利益和思想觀念等方麵雖不相似但卻恰好形成互補關係時,人際吸引力也會大大增強,正所謂各取所需,相得益彰。這種由於互補而產生的吸引更多的是發生在感情深厚的朋友,尤其是戀人或夫妻之間。

4.交往雙方的品貌很重要

一個儀表堂堂的人,一個天生麗質的人,一個風度翩翩的人……這樣的人走在大街上必然會引來高的“回頭率”,這就是人際吸引的產生。這些外在因素在交往初期的作用尤其不可小覷。一個才華橫溢、談吐不凡的人也使人們願意接近他,這是能力的吸引。甚至,一些無傷大雅的小小過失會使人們更趨向於接近他,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從而避免使人產生高不可攀的感覺。然而,一個能力低的人本來就不討人喜歡,若再犯錯誤則會使人更加討厭。此外,一個人的個性特征也會影響人際吸引。研究表明,真誠、理解、忠實、信賴、理智、可靠、有理想、負責任、體貼、熱情、友善、樂觀、寬容等個性特征可以產生強烈的人際吸引,而另一些個性品質,如天真、靦腆、文靜、感情豐富、謹慎、固執、循規蹈矩、依賴等,如果表現適當,也會產生一定的人際吸引。

5.人若敬我,我便敬人

一般來說,人們更傾向於接近那些願意接近自己的人,人若敬我,我便敬人,這是一種情感的回報。尤其是那些對自我評價不高、自信心低或遭受挫折的人,一旦得到別人的喜歡、讚賞和肯定,他們就會用更強烈的感情加以回報,這種人際吸引一般強烈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