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事上,如果敵方已占優勢,我方不能戰勝它,為了避免與敵人決戰,隻有三條出路:投降,講和,撤退。三者相比,投降是徹底失敗,講和也是一半失敗,而撤退不能算失敗。撤退,可以轉敗為勝。當然,撤退決不是消極逃跑,撤退的目的是避免與敵主力決戰。主動撤退還可以誘敵,調動敵人,製造有利的戰機。
戰國七雄之一的楚莊王為了擴張勢力,發兵攻打庸國。由於庸國奮力抵抗,楚軍一時難以推進。庸國在一次戰鬥中還俘虜了楚將楊窗。但由於庸國疏忽,三天後,楊窗竟從庸國逃了回來。楊窗報告了庸國的情況,說道:“庸國人人奮戰,如果我們不調集主力大軍,恐怕難以取勝。”
楚將師叔建議用佯裝敗退之計,以驕庸軍。於是師叔帶兵進攻,開戰不久,楚軍佯裝難以招架,敗下陣來,向後撤退。像這樣一連幾次,楚軍節節敗退。庸軍七戰七捷,不由得驕傲起來,不把楚軍放在眼裏。軍心麻痹,鬥誌漸漸鬆懈,戒備漸漸失去了。
這時,楚應王率領增援部隊趕來,師叔說:“我軍已七次佯裝敗退,庸人已十分驕傲,現在正是發動總攻的大好時機。”楚莊王下令兵分兩路進攻庸國。庸國將士正陶醉在勝利之中,怎麼也不會想到楚軍突然殺回,倉促應戰,抵擋不住。楚軍一舉消滅了庸國。師叔七次佯裝敗退,是為了製造戰機,一舉殲敵。
學會以退為進的策略,在政治鬥爭中如此,在軍事鬥爭中如此,在商戰中,同樣要學會這種謀略。
日本日立公司為了擴大企業規模,發展生產,投入了大量資金,購買新建廠房建築材料,新添置一些設備。這時,正趕上了20世紀60年代初整個日本經濟蕭條時期,現有產品滯銷,賣不出去,擴大企業規模就可想而知了。麵對這一嚴峻情況日立公司有兩條路可供選擇:一條路是繼續投資;另一條路是停止投資施工。日立公司經過大家認真討論、分析、研究,最後,果斷決定走後一條路,停止投資實行戰略目標轉移,把資金投放到其他方麵,積蓄財力,待機發展。經過實踐證明,日立公司的決策是正確的。從1962年開始,日本三大電器公司中的東芝和三菱的營業額都有明顯下降,但是日立則一直到1964年仍在繼續上升。進入60年代後半期,一個新的經營繁榮時期來到了,蓄勢已久的日立不失時機地積極投資,1967年投入了102億日元,1968年上半年就突破了千億大關,達1220億日元。從效益上看,1966至1970年,5年內銷售額提高了1.7倍,利潤提高了1.8倍。
鬧市區不一定是營銷的最佳選擇。利用城市與鄉村、市中心繁華區與郊區的空間差,也能促銷。英國穆勒家具公司原設在地理條件優越的鬧市區,可是經營得不理想,幾乎倒閉。後來他們利用空間差,到農村去找場地。他們搬出市區,專門麵向農村出售可以自行組裝的拆零家具。公司的廣告也別有洞天的味道:讓您的家在一夜之間變得像鄉間農舍。此舉投人們渴望重返自然之所好,很快便扭轉了頹勢,躋身於英國百強之列。
不管是在什麼場合,掌握進退之道,是聰明的處世方法。弱者利用進退之術,避其鋒芒,劍走偏鋒,不急不躁,激流勇退,從而收到柔能克剛,以弱勝強,變被動為主動的效果。如果不知進退,一味好強,不依不饒,鋒芒畢露,其結果反而使自己變得更加不利。個中奧妙,令人玩味無窮。
運用勇氣麵對一切
常言說:“兩強相遇勇者勝。”這是經過長期檢驗的至理名言,沒有一個成功的人是輕輕鬆鬆取勝的。來點“手腕”運用勇氣麵對一切,你就什麼都不怕了。
吳士宏曾是IBM(中國)公司的總經理。吳士宏現在已經成功了,但她原先隻是一個護士,那她又是怎樣進IBM公司的呢?
多年以前,吳士宏還是一個護士。1985年,她決定要到IBM去應聘。當時,IBM的招聘地點在長城飯店,這是一個五星級的飯店——那個時候的五星級飯店可不像今天這樣沒有“地位”,因為現在的五星級飯店多了。試想,當年的吳士宏,一個連溫飽都還沒有完全解決的護士,來到長城飯店這樣的五星級飯店門口,心情會怎麼樣?
她回憶說,在長城飯店門口,自己足足徘徊了五分鍾,呆呆地看著那些各種膚色的人如何從容地邁上台階”如何一點也不生疏地走進門去,就這樣簡簡單單地進入另一個世界。她之所以徘徊了五分鍾不敢進去,就是因為她的內心深處無法丈量自己與這道門之間的距離。
經過一番思考,她最後當然進去了,否則就沒有今天的吳士宏了。她是怎樣突破這個障礙的呢?就是憑著一台收音機,花一年半時間學完了許國璋英語三年的課程,就是憑著這個經曆,自己也應該進去,不就是為了這一天嗎?
她鼓足了勇氣,邁著穩健的步伐,穿過威嚴的旋轉門和內心的召喚,走進了世界最大的信息產業公司IBM公司的北京辦事處。
她的確是個人才,很快順利地通過了兩輪筆試和一輪口試,最後到了主考官麵前,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