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做人要有好心態(5)(3 / 3)

上述例子表明,一上崗就能發揮自己特長的事,並不多見。其實,所謂特長,也許是你自己的感覺,也許在別的公司是“特長”,到了新的企業,則未必是自己能用得上的。

據調查,每年走上工作崗位的大中專畢業生中,有一半多會出現“社會不適症”。盡管他們大都對未來充滿躍躍欲試、展翅高飛的決心和理想,但由於生存環境的改變,角色轉移不到位,使得這些社會新人備感緊張,或是十分失望。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隻有改變自己的現狀,積極去適應新的環境、新的要求,去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舍此之外,別無良策。

剛出校門、走人工作領域的大中專畢業生,或多或少都曾發生過一些適應環境和社會的不良症狀。即使給他們的是一份專業對口或能發揮特長的工作,這個問題依然存在。因為除了適應工作,他們還必須適應環境和人際交往等等方麵。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一切成長與進步都是通過“適應”而獲得的。學習語言而不是自創語言、學習直立行走而不是爬行、學習知識而不是拒絕知識等等,都是去“適應”。即使我們想超越別人、領導社會的發展,也必須首先學會適應社會。

這就需要調整好自己的思想,千萬不要動氣,也不要心灰意冷。用積極的態度去看待這些與自己不適應的東西,然後試著從自身入手,加以改變,從而去適應對方。如果我們這樣做了,一定會發現,自己已與環境、與社會和諧地統一在一起了。生活將會告訴我們:人類可以經由改變自己而改變命運。有些時候,迫切應該改變的,或許不是環境,而是我們自己。

收起鋒芒,以退為進

一個人能夠勇往直前,主動進攻,迅速搶占先機,讓對手猝不及防,這不失為一種製勝法寶。但有時,一味鋒芒畢露未必是最好的辦法,更需要退讓,收起自己的鋒芒,容忍對方的進攻,待時機成熟,然後奮起一擊。這就是以退為進的戰術,也是一種韜光養晦的處世策略。

身處不利的環境,發揚不畏強暴、勇往直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是一種主動進擊、決不妥協的姿態。但是,在某種情況下,這種做法未必是最好的,而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反而是更有利的。

以退為進,有時表現為主動退讓,鋒芒不露。由於徹底解決某個問題的時機沒有完全成熟,采用這種策略是最佳的選擇。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和萊溫斯基的那場風流韻事讓全世界人都津津樂道。我們可以想一想,當克林頓和萊溫斯基的事情東窗事發,克林頓死不承認,采取死撐的態度,這也是一種選擇。當著全世界人的麵,堂堂一國總統承認自己的醜聞,這是多讓人難為情的事啊!但克林頓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他采取了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這麼做,其實是把包袱扔給了所有的美國人:“我已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道了歉。你們有權讓我下台,也有權讓我繼續留在總統位子上;對一個已承認錯誤的人,你們掂量著辦吧。”

不管克林頓的這一招是死皮賴臉也好,是狡猾也罷,反正最後這件事是不了了之。

除了主動退讓外,被動退讓也是一種選擇。這種方法是在遭遇對手時,不得不采取的謀略。其要領是不反擊,不發怒,而是順其自然,暫時夾起自己的尾巴。

同樣是美國前總統的肯尼迪,在競選美國參議員的時候,他的競選對手在最關鍵的時候輕易地抓到了他的一個把柄:肯尼迪在學生時代,因為欺騙而被哈佛大學退學。這類事件在政治上的威力是巨大的,競選對手隻要充分利用這個證據,就可以使肯尼迪誠實、正直與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層陰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無光。一般人麵對這類事情的反應不外是極力否認,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認了自己的確曾犯了一項很嚴重的錯誤,他認為:“我對於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錯的。我沒有什麼可以辯駁的餘地。”如果這時肯尼迪針鋒相對地反擊,一場激戰在所難免,反倒顯得他沒有一點風度了。但肯尼迪現在坦率地承認了,等於說他已經放棄了所有的抵抗,而對於一個已經放棄抵抗的人,你還要跟他沒完沒了嗎?

肯尼迪並沒有因為有過劣跡而受到絲毫的傷害,承認了自己有過錯誤,就意味著他已經將自己人性化了:他和平常人一樣,也會犯錯;同時,承認自己有罪,贏得人們的同情。所以,我們應記住一個基本原則:一個人既然已經承認錯誤了,那麼你就不能再去攻擊他,再去跟他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