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做人要有好心態(5)(2 / 3)

最重要的是,應當認識到,一個人取得的成績總是在經曆了嚐試和錯誤的自然過程才能獲得。“我們總喜歡把人類成就的成品扔給孩子們——收音機、電話、治病救人的醫藥,”發明家查爾斯·凱特林指出,“我們在這樣做的同時,卻沒有告訴他們這些奇跡的發生所經過的痛苦過程。我們應當一再強調,沒有什麼事是一次就能成功的。”

許多重大的成就都是通過冒風險的錯誤嚐試才取得的,這些錯誤往往都成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墊腳石。年輕的溫斯頓·丘吉爾犯過許多引起公憤的錯誤,以至於被報紙指責為“缺乏謹慎和判斷力”。幸運的是,他並沒有因為這些指責而放棄自己的人生,而是勇敢麵對錯誤,並尋找正確的路。

承認錯誤是需要一點幽默感的,然而,一個人常常直到生命的晚期,才會采取這種明智的態度。學會自我解嘲,會讓人們更加自覺、自然地承認錯誤,舒解相關的壓力,展示個人的魅力。

愛默森說:“每一天過完了也就過去了。你已經做了你所能做的一切,其中會不知不覺地混進某些錯誤和愚蠢的言行。盡快地忘掉它們吧!明天是新的一天,讓我們愉快、寧靜,以高昂的情緒開始新的一天吧,這樣你過去的蠢事就無法拖累你了!”

麵對自己所犯的錯誤,關鍵是要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它。隻要放下麵子,不再固守所謂的自尊,坦誠而勇敢地改正錯誤,就會獲得他人的尊重,而且令人有一種高貴誠信的感覺。

除了去適應環境,別無選擇

不適應,對剛剛涉足一個新領域、剛進入一種新環境中的人來說,是一種常見的現象。怎麼適應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積極去適應他人。有道是:適者生存。這是自然規律,難以抗拒。否則,就會被社會所淘汰。

一些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往往會發現自己所生活與工作的環境並非如最初設想般美好。他們感到局促不安,試圖改變環境,卻隻會徒遭失敗。一些人在某種環境裏生活久了,就會害怕變化,拒絕改變,從而喪失了成功的機會。事實上,成功需要我們能夠不斷改變自己,適應環境。

到底是我適應環境,還是讓環境適應我?環境恐怕不會輕鬆改變到適應你的要求,也不可能處處滿足你的需要,這時,我們除了去適應環境,別無選擇。

舉個例子,以你開車遇到一段顛簸不平的路來說,你可以有三種選擇:一是停下車來,等施工單位來把路填平了再走;二是自己下車把路填平;三是減速慢慢開過那段路麵。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你肯定會慢慢開車走過,除非你就是被派來修整路麵的養路員。盡管你可能會詛咒這段不平的道路,但你還是會改變自己的行車速度去適應它。

生活也是如此。很多人往往都有很強的個性,他們對改變自己持有一種抵觸情緒。然而,一個人一旦踏上社會,特別是步人職場,必然置身於不斷的改變之中。比如進入一家規範的公司,著裝要改變,人際關係的處理方法要改變,等等。這種改變往往是強加於你的,你隻能被動接受。當然,你也可以主動地改變自己,去適應變革。一個懂得不斷改變自己的人,往往能夠及時適應客觀世界的改變,並抓住發展的機會,在變革中求生存,並最終成就一番事業。

安妮應聘到一家文化公司工作,上班的第一天,當主管找她談話時,她提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專業對口”,並特別提醒主管要“充分注意到我的專長”,否則難以開展工作。

她的所謂“特長”,就是文秘工作。這是她學習多年的專業,也曾有過這方麵的經驗,幹得得心應手,並因此倍受好評。也許是因為心理上的滿足感尚未消失,所以她很坦率地說出了自己的要求,並說除這個專業外,難以發揮自己的優勢。

可是,主管卻沒有滿足她的要求,主管考慮的是公司的文秘工作已有人擔任,而安妮應該到廣告部去鍛煉一下,以便拓展她的工作能力。

安妮對這個安排很不開心,甚至很惱火地認為自己被主管故意“埋沒”了。帶著這種情緒,雖然去了廣告部,卻心不在焉,又不虛心學習,結果給人們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沒過多久,她就無法再呆在那家公司了,隻得主動提出了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