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應該歡迎像史丹頓對林肯那樣的批評,因為我們不可能永遠都是正確的。美國最出色的總統羅斯福隻敢期望自己的決策能在四次裏麵有三次是正確的,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坦承他的結論許多都是錯誤的。羅斯福、愛因斯坦如此,何況我們這些普普通通的人呢。
不管正確與否,人總是討厭被批評,喜歡被讚賞的。因此,聽到別人談論我們的缺點時,想辦法不要急於辯護。我們可以氣度恢弘地這樣想:“如果讓他知道我其他的缺點,隻怕他還要批評得更厲害呢!”當我們因惡意的攻擊而怒火中燒時,何不先告訴自己:“等一下……我本來就不完美。連愛因斯坦都承認自己99%都是錯誤的,也許我起碼也有80%的時候是不正確的。這個批評可能來得正是時候,如果真是這樣,我應該感謝它,並設法從中獲得益處。”
有一位香皂推銷員,就曾主動要求別人給他批評。當他開始為高露潔推銷香皂時,訂單接的很少。他擔心會失業。他確信產品或價格都沒有問題,所以問題一定是出在他自己身上。
從此以後,每當推銷失敗,這位推銷員總會在街上走一走,想想什麼地方做得不對:是表達得不夠有說服力?還是熱忱不足?有時他會折回去,問那位商家:“我不是回來賣給你香皂的,我希望能得到你的意見與指教。請你告訴我,我剛才什麼地方做錯了?你的經驗比我豐富,事業又很成功。請給我一點指點,請直言無妨,不必保留。”香皂推銷員的這個態度為他贏得了許多友誼以及珍貴的忠告。後來,他升任高露潔公司總裁,而高露潔公司是當代最大的日化公司之一。
如果我們是一位對自己嚴格要求的人,就不僅應該接受別人的批評,同時還要做深刻的自我批評。
與別人的批評比較起來,自我批評對我們來說也許是更困難的。困難在於:一是許多人沒有自我批評的勇氣,不敢拿自己開刀;二是未必掌握自我批評的武器,因而不能很好地進行自我批評。然而,對於我們的進步來說,也許自我批評是更為必需的。當你遇到衝突與問題,能夠靜下心來反省一下,做做自我批評,也許很多令你頭疼的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豪威爾是美國財經界的領袖,曾擔任美國商業信托銀行董事長,兼任幾家大公司的董事。他受的正式教育很有限,在一個鄉下小店當過店員,後來當過美國鋼鐵公司信用部經理,並一直朝更大的權力地位邁進。
豪威爾在被問及成功的秘訣時,說:“幾年來我一直有個記事本,登記一天中有哪些約會。家人從不指望我周末晚上會在家,因為他們知道,我常把周末晚上留作自我省察、評估我在這一周中的工作表現的時間。晚餐後,我獨自一人打開記事本,回顧一周來所有的麵談、討論及會議過程。我自問:‘我當時做錯了什麼?’、‘有什麼是正確的’、‘我還能幹什麼來改進自己的工作表現’、‘我能從這次經驗中吸取什麼教訓’等等。這種每周檢討有時弄得我很不開心。有時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莽撞。當然,年事漸長,這種情況倒是越來越少,我一直保持這種自我分析的習慣,它對我的做人藝術幫助非常巨大。”
當發生衝突時,很多人都會忙著指責別人,卻不肯承認自己的過失,不肯承擔自己該負的責任。他們不明白,隻盯著對方,無益於解決問題,還會把關係弄得更糟。試想一下,如果作為衝突的一方能夠坦誠地接受對方的批評,並向對方作一番自我批評,誰還能再發火,又怎麼能有衝突呢!
別人的批評,當然難免對錯參半。因為別人的批評含有錯誤的成份,因此,有些人不願意接受,甚至拒絕別人的批評。應該說,這種態度也有問題。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毛澤東關於批評的那句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古往今來的成功人士,從來都是不會拒絕別人的批評的,不管別人批評的是巧還是拙,是對還是錯,他們都虛心接受,因為他們知道,別人的批評對自己今後的成長或發展非常重要。
坦然笑對失敗
遇到挫折和失敗是在所難免的。無可否認,每個人遇到挫折都會難以避免地產生焦慮、煩躁、懊悔等種種不安的情緒,但也有人對自己的失敗坦然一笑,然後繼續工作。一味地沉浸於消極情緒中,無疑是有害的。重要的是起身解決問題。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上,這樣你會發現,一切事情都是非常簡單的。
溫斯頓·丘吉爾說:“成功,是一種從一個失敗走到另一個失敗,卻能夠始終不喪失信心的能力。成功是一位貧乏的教師,它能教給你的東西很少。我們在犯錯而招致失敗的時候,學到的東西最多。因此,不要害怕錯誤和失敗,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失敗,你不可能成功。那些不成功的人是永遠沒有失敗過的人。”
而生活中經常有這樣一些人,他們麵對失敗不能自拔,他們的頭腦中充滿了消極,充滿了那些讓人悲傷、痛苦和感到恥辱的事情,以至於得不到一刻的平靜和快樂。
“如果我那樣做的話,事情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發生了。”——有些生意人想著昨天的生意,歎息道。而當他擔心過去的時候,他可能又錯過了今天生意上的更大機會。
“真是糟糕,我怎麼可以忽視這種問題!”——有些學生總是在交完考試卷後充滿憂慮,擔心自己不能及格,以致影響了下一階段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