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願意奮鬥的人,沒有一帆風順的。麵對失敗和挫折,古人得出了“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結論。而今天,科學已證明,“天”是不存在的,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裏。一個人一生不可能永遠幸運,也不可能永遠被厄運羈絆。要相信,命運由我們自己創造,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除了再接再厲,別無良策。
坦然笑對失敗,需要有足夠的勇氣,並且要不斷堅持,不斷努力,才能獲得成功。
有個叫安迪的人年輕時曾創辦過一份勵誌性的雜誌。當時,他沒有足夠的資本創辦這份雜誌,所以就和印刷工廠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
然而,安迪卻沒有注意到自己的事業已對其他出版商造成了威脅。在他不知道的情況下,一家出版商買走了他合夥人的股份,並控製了這份雜誌。安迪以一種非常屈辱的心態,離開了他那份以愛為出發點的工作。
不過,盡管感到屈辱與不平,但安迪並沒有沮喪,而是認真總結了自己失敗的原因。他覺得,自己失敗的最大原因在於忽略了以和諧精神與合夥人合作,而是常因為一些出版方麵的小事和他們爭吵。另外,他在業務上不夠謹慎,說話也有些太武斷。
生意雖然損失不小,但是,安迪卻能夠從這次的失敗中找到等值利益的種子,而且繼續培育這粒種子,以圓他人生最大的夢想。後來,他去了另一個地方,在那裏又創辦了一份雜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兩年之後,這本雜誌的發行量竟比以前的那本雜誌多了兩倍。
在人生的旅途中,如果你奮鬥了、努力了、拚搏了,但你依然屢遭挫折、連栽跟頭,也不用抱怨命運的不公,而是要理智地接受和承認現實,並進一步分析遭到挫折和失敗的原因,進而改變現狀,改變命運,這才是成功的選擇。
當我們動手去做一件事情,如果認為自己永遠不會失誤的話,這是不切實際的。我們至少在某個方麵一定會有失敗之處,畢竟,失敗是進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嚐試一件新事物的時候,要堅持下來,請不要忘記下麵這個取得成功的公式:
失敗——再做一些努力;
失敗——堅持下去,對自己寬厚些;
失敗——繼續幹,直到成功。
下麵是一位美國人的“敗績”,看完之後,你是否會覺悟點什麼?
8歲時,被趕出居住的地方,他必須工作謀生;
21歲時,經商失敗;
22歲時,角逐州議員落選;
24時,向朋友借錢經商再度失敗,後來花了17年時間才把債務還清;
26歲時,愛侶去世;
27歲時,精神崩潰,臥床6個月;
29歲時,參加國會大選失敗;
36歲時,角逐聯邦議員,再度失敗;
40歲時,尋求眾議員連任,失敗;
41歲時,想擔任州土地局局長被拒絕;
46歲時,競選國會參議員,再度失敗;
47歲時,爭取副總統提名,落選;
49歲時,再度競選國會參議員,再度失敗。
這個一再失敗的人,就是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他當選總統時已52歲。多少次的失敗和挫折,並沒有擊倒他,而是終於把他推向人生的高峰。
人一旦失敗就心灰意冷、無所事事,雖然免除了再犯錯誤的恐懼,擔憂也隨之減少,再也沒有挫折、失誤、失敗,然而,不幸的是,他再也不能與成功牽手。
應該知道,失敗實際上隻不過是暫時的挫折。暫時性的挫折是一種幸福,因為它會使我們振作起來,調整我們的努力方向,使我們向著不同、但更美好的方向前進。
暫時性的挫折,在致力於成功的人眼裏,都不會成為永久的失敗,而是把它當做是一種教訓。事實上,在挫折中,都存在著一個持久性的教訓,這種教訓是無法憑挫折以外的其他方式獲得的。
失敗者常常感歎命運的不濟,現實也確實如此。競爭機製的引入,優勝劣汰,必然要求更好的心理素質。現實中常有這樣的事,一個人頗具實力,卻不能在競爭中取勝,甚至一敗塗地。究其原因,就是對競爭的心理準備不足造成的。進一步而言,就是害怕失敗,缺乏信心。
莎士比亞說:“聰明人永遠不會坐在那裏,為他們的損失而哀歎,卻情願去尋找辦法來彌補他們的損失。”所以,麵對失敗,我們應該多一些坦然,少一些憂慮;多一些總結,少一些埋怨;多一些信心,少一些悲觀;多一些堅強,少一些懦弱;多一些動力,少一些鬆懈;多一些微笑,少一些苦悶;多一些勇氣,少一些退縮;多一些奮鬥,少一些沉淪。重要的是,我們要懂得失敗是正常的,是成功之母,懂得了這個道理,失敗還有什麼可怕的呢?
對自己要有充足的信心
自信,對於人生非常重要,它是獲得成功的最重要的保證。一個充滿自信的人,喜歡嚐試,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們往往會嚐試許多次,走過許多路也不後悔;一個充滿自信的人,能夠從批評中汲取養分,從而使自己做得更好;一個自信的人,能夠坦然接受失敗,懂得隻有經曆失敗的錘煉,才能到達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