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心底無私
心理不平衡主要是私心在作怪,老是覺得自己吃了虧。在當今社會生活中,各種物質誘惑、特別是金錢美女,令一些人失去理智,忘記了做人的基本原則和起碼的準則,在追求心理平衡的過程中,倒向了腐敗、墮落的深淵。這些人身上缺少的就是崇高的信念、偉大的理想。如果我們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就能夠自知、自明、自重、自省、自尊、自愛、自警、自勵。心裏永遠隻裝著別人,就不會深受不平衡心理的折磨,就能達到一種高尚的思想境界。試想,像雷鋒這樣樂於助人的人,何曾有過不平衡的心理呢?那些為了國家利益無私奉獻的革命家們,有的連生命都犧牲了,他們又何來“不平衡”呢?所以,無私奉獻,才是治療不平衡心理的“靈丹妙藥”。
3.接受現實
麵對現實,並不等於束手接受所有的不幸。隻要有任何可以挽救的機會,我們就應該努力!但是,當發現情勢已經無法挽回時,我們最好就不要再思前想後,拒絕麵對。哲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說:“心甘情願地接受吧!接受事實是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是的,你我也應該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即使我們不接受命運的安排,也不能改變事實分毫;我們唯一能改變的隻有自己。我們每個人遲早要學會這個道理,那就是我們隻能接受並配合不可改變的事實。“事必如此,別無選擇”,這並非容易掌握的課程,但卻是必修的課程。唯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平衡。
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許多人理解它的含義,卻未必做到。他們以為擁有的越多,也就越幸福、越快樂。但他們忘了前人說的話:“欲望越小,人生才能越幸福。”有的人已擁有了許多,卻仍然眼盯著還沒有的那些身外之物,一旦什麼都有了,仍覺得缺點什麼。就這樣拚命地撈、拚命地掙,直到把自己累垮了,還埋怨上帝沒有給他更多的機會。如此一生,樂趣何在呢?
滿足欲望,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無休止地追求、無限製地滿足,對人卻是一種傷害。以人們的習性來看,凡事莫不是越大越好,但人的欲望越大,就變得越貪婪,人生就越容易導致災禍。古往今來,被難填的欲壑所葬送的貪婪者,多得不可勝數。
在一間很破的屋子裏,有一個窮人,他窮得連床也沒有,隻好躺在一張長凳上。窮人自言自語地說:“我真想發財呀,如果我發了財,決不做吝嗇鬼……”
這時候,上帝從窮人的身旁出現了,說道:“好吧,我就讓你發財吧,我會給你一個有魔力的錢袋。”
上帝又說:“這錢袋裏永遠有一塊金幣,是拿不完的。但是,你要注意,在你覺得夠了時,要把錢袋扔掉才可以開始花錢。”
說完,上帝就不見了。在窮人的身邊,真的有了一個錢袋,裏麵裝著一塊金幣。窮人把那塊金幣拿出來,裏麵又有了一塊。於是,窮人不斷地往外拿金幣。窮人一直拿了整整一個晚上,金幣已有一大堆了。他想:啊,這些已夠我花一輩子了。
到了第二天,他很餓,很想去買麵包吃。但是,在他花錢以前,他必須扔掉錢袋。於是,他拎著錢袋朝河邊走去。
他又開始從錢袋裏往外拿錢。每次當他想把錢袋扔掉時,總覺得錢還不夠多。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窮人完全可以去買吃的、買房子、買最豪華的車子。可是,他對自己說:“還是等錢再多一些吧。”
他不吃不喝地拿金幣,已經快堆滿一屋子了。同時,他也變得又瘦又弱,頭發也全白了,臉色臘黃。
他虛弱地說:“我不能把錢袋扔掉,金幣還在源源不斷地出來啊!”
終於,他累倒了,活活累死在堆滿金幣的房間裏。
這也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在我們的身邊,那些對金錢、地位和財富永不知足的例子卻不勝枚舉。有人為了滿足自己無限度的欲求而鑽國家的空子、貪汙受賄;有人為了物質的享受而斷送自己青春;有人為了自認為無所不能的鈔票而出賣自己的人格和靈魂;有人為了自己的物質利益而擾亂他人、損害他人;有人為了自己更高級的物質享受而出賣人民的利益,用人民的血汗換取自己的享樂……這樣做人的後果隻有一個:身敗名裂,遭人恥笑。
有一個國王,家財無數,卻鬱鬱寡歡,於是他就派手下的一個人四處尋找一個快樂的人。這位國王命令道:“等你找到那位快樂的人,就把他帶回來。”
這個人不辭辛苦,尋找了好幾年,也沒有找到一個快樂的人。終於有一天,當他走進一個最窮的地方時,聽到一個人放聲歌唱。循著歌聲,他找到了一個正在田間犁地的人,他問犁地人:“你快樂嗎?”
“我沒有一天不快樂。”犁地人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