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國王的使者就把他此次使命的意圖告訴了犁地人。
犁地人不禁大笑起來,又說道:“我曾因沒有鞋子而沮喪,直到我在街上遇見了一個無腿的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必為自己的一時貧窮而擔憂,生活是無止境的,貧富是現實的存在,當你比上不足時,也許還有許多人比你更貧窮!因此,我們大可不必為此憂傷。用一顆豁達的心,坦然地看待自己的生活,富不驕、窮不餒,用歌聲裝點自己的每一天。
生活中,常見有的人也許並不特別富足,但他卻快快樂樂,成天曲不離口;望著自己擁有的一切,臉上常常現出滿足的笑意。而又有另外一些人,即使已經生活在幸福中,卻還是感覺不滿足;望著已擁有的一切,老是像缺了點什麼,於是又馬不停蹄去獲取。人的差別為什麼這樣大呢?
現代心理學家指出,“我”存在兩麵性,一麵是主體的“我”,即自身的我;另一麵是客體的“我”,即社會的我。主體的“我”,是自身意識控製的“我”,即“我”要按自身的意願去行動;客體的“我”是社會規範的“我”,即社會要求我如何如何。可見,主體的“我”與客體的“我”是一對統一體。當二者相矛盾時,就會帶來心理壓力;當二者和諧時,心理發展則很順利。
然而,現實中主、客體的“我”不相一致的時候居多,人們總是有不少欲望和意念是社會不能給予滿足和實現的。這就需要調節和控製。一般說來,人是在自我狀態中活著的。人如果控製了自我狀態,就能夠為所欲為,走向成功。人如果被自我狀態所控製,就會失去目標,變得壓抑無助,走向失敗。
而自我滿足,就是自我控製的一種表現。他雖表現得近乎懦弱無能、無欲所求,實際上,他是以一種樂觀的、包容的心去迎接現實,使自己能夠輕鬆地去迎接麵臨的挑戰。
對現實和已擁有的不滿足,這無異於給你本來已經很沉重的生活再添一重負。如果沒有知足常樂的態度,當周圍的某人最近又發了一筆大財時,你就會向往,並決心超過他;當某位同事有了什麼樣的房子時,你也想要比他更高級的別墅;當鄰居的妻子有了金項鏈時,你就覺得你的老婆也應該有,而且最好是鑽石的……而當所有的這些不能得到滿足時,你就會陷入嚴重的心理不平衡,或者為了得到它們而忘記做人的基本準則和規範,最後不是生活變得愈加沉重,愈加沒有情趣,愈加感到壓抑;就是因為用非法手段去擁有它們,導致法律製裁。
麵對這樣的結果,我們為什麼不控製自己的物欲,寬容地麵對現實,做個充滿歡樂和滿足的人呢?
生活中充滿誘惑,它無所不在,而且常常令人難以抗拒。然而,欲望是無境的,正如一位哲學家所言:“如果你一直覺得不滿足,那麼即使你擁有了整個世界,也會覺得傷心。”即使我們真地擁有了整個世界,也是一日吃三餐,一晚睡一張床。正如喜劇演員趙本山在小品裏所說的:“擁有房屋千萬間,都是臨時住所;那兩尺見方的小匣子才是永久的家。”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何苦再去拚命追求那些多餘的東西呢?何苦再用這些欲望抹殺我們的快樂本性和幸福生活呢?
擁有一顆平常心
不管是為人,還是處世,擁有一顆平常心非常重要。當處於順境時,保持憂患意識,勿失踏實誠懇、勤勞節儉的作風;處於困境時,仍要神閑氣定,保持清醒、超脫的頭腦,采取措施,力爭去超越和突破。懂得了這個道理,還有什麼東西值得我們患得患失、永遠放棄不下的呢?
所謂平常心,就是既能不甘人後、積極進取,又能虛懷若穀、大度包容,麵對各種世事萬物泰然處之的那份心態。平常心告訴我們:不要傲慢,也不要喪氣;不要驕奢淫逸,也不要自輕自賤;我們隻是一個普通人,是億萬人類的普通一員而已。
在邁向成功的過程中,有的人因賺錢而累積許多財富,從而迷失了自我,要麼自以為本領高強,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要麼私生活奢侈糜爛,燈紅酒綠、夜不歸家。
同樣,有的人在創業過程中,因遇到困境而掙紮,甚至導致破產,從而也迷失了自我,要麼束手無策、惶惶不可終日;要麼不敢麵對問題、解決問題,隻是怨天尤人、借故逃避。
為什麼會這樣?答案是沒有用平常心看待自己的成與敗。實際上,對於人生事業的開炻,我們完全應該以平常心應對。當我們處於順境時,仍應保持憂患意識,勿失踏實誠懇、勤勞節儉的精神,以更強大的力量造福社會;當我們處於困境時,仍要心神安定,保持清醒、超脫的頭腦,分析造成困境的原因,針對根源采取適當的因應措施,不屈不撓、堅韌不拔地去超越與突破。
在日常生活中,擁有一顆平常心非常重要。一個人有了平常心,就會對生活心平氣和,對工作心平氣和,誰也挑唆不出心中的那些浮躁、傲慢和不可一世的東西來。
美國第一位總統喬治·華盛頓,在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後,主動辭去大陸軍總司令職務,不當國王當農夫,回到了蒙特維爾農莊當他的種植園主,重溫“在葡萄樹和無花果樹的綠蔭下享受寧靜的生活”。嗣後,即在連任兩屆美國總統後,華盛頓又主動辭去總統職務,不搞終身製,可以說,華盛頓的任職與辭職,都是為國為民,不存在為個人索取什麼利益,充分體現了一個偉人的坦蕩心懷和崇高品格。1782年,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不久,一些階層和集團都主張華盛頓效仿英國政體——一君主製,“登基”做美利堅合眾國的“國王”。華盛頓統率的軍隊也表示支持。對此,華盛頓表示憤怒和堅決反對。他揮筆疾書:“讓我懇求你們,如果你們對你們的國家還有一絲尊敬之情,如果你們還為你們自己和你們的子孫後代著想,或者你們還尊重我的話,那麼就從你們的頭腦中徹底清除這種念頭。我認為這個念頭包藏著可能降臨我國的巨大災難。”1783年12月23日,華盛頓即在安那波利斯正式交還大陸軍總司令委任狀,返回到蒙特維爾農莊與家人團聚,恢複了一個平民的身份。美國獨立後,建立起來的是資產階級和奴隸主聯合專政。當時,軟弱的聯邦政府毫無實權,國庫空虛,負債累累,投機商人囤積居奇,大發橫財。作為革命原動力的廣大人民群眾仍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因此,美國人民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1786年秋,在獨立戰爭發源地的馬薩諸塞州爆發了一場謝斯農民起義。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果實正瀕臨混亂和毀滅的邊緣。為此,華盛頓決定再度出山。1787年,華盛頓主持製定憲法會議。1789年2月,華盛頓又以他的特殊地位、榮譽和聲望,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根據參議院一些人的提議,為了表示對他的尊敬和謝意,除了“總統”這一稱號外,還應再添上一個尊號,譬如“民選的君主陛下”、“民選陛下”、“最仁慈的殿下”、“合眾國權利的保衛者”等等。華盛頓卻堅持不讚成用“尊號”,並對提議的人表示厭惡,認為無論添什麼“尊號”,對國家、對他自己都有負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