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目標決定人生(2)(3 / 3)

馬休斯博士說過,那些同時有著很多目標、精力分散的人會很快地耗盡他們的精力,隨著精力的耗盡,隨之而來的就是原先雄心壯誌的消磨。

歐文·伯克斯頓曾說過,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隻追求一個目標——一個惟一的目標,那麼在有生之年,他極有可能會實現自己的願望;但是,如果他事事喜好,見異思遷,那就好像到處撒播種子,到頭來隻會一無所獲,抱憾終生。

有一個熱心腸的人,看到有人正要將一塊木板釘在樹上當擱板,便走過去管,閑事,說要幫他一把。

他說:“你應該先把木板頭子鋸掉再釘上去。”於是,他找來鋸子才鋸兩三下又撒手了,說要把鋸子磨快些。於是他又去找銼刀。接著又發現必須先在銼刀上安一個順手的手柄。於是,他又去灌木叢中尋找小樹,可砍樹又得先磨快斧頭。磨快斧頭需將磨石固定好,這又免不了要製作支撐磨石的木條。製作木條少不了木匠用的長凳,可這沒有一套齊全的工具是不行的。於是,他到村裏去找他所需要的工具,然而這一走,就再也不見他回來了。

那些對奮鬥目標用心不專、左右搖擺的人,對瑣碎的工作總是尋找遁詞,懈怠逃避,他們注定是要失敗的。

讓我們吸取鮑勃的教訓吧。鮑勃沒受過什麼教育,但他的父親為他留下了一大筆錢。

他拿出10萬美元投資辦一家煤氣廠,可造煤氣所需的煤炭價錢昂貴,這使他大為虧本。於是,他以9萬美元的售價把煤氣廠轉讓出去,開辦起煤礦來。可這又不走運,因為采礦機械的耗資大得嚇人。因此,鮑勃把礦裏擁有的股份變賣8萬美元,轉入了煤礦機器製造業。從那以後,他便像一個內行的滑冰者,在有關的各種工業部門中滑進滑出,沒完沒了。

幾年過去了,鮑勃一事無成,10萬美元也化為烏有。更可怕的是,他甚至在生活中也是這種見異思遷的態度。

他對一位姑娘一見鍾情,十分坦率地向她表露了這段感情。為使自己匹配得上她,他開始在精神品德方麵陶冶自己。他去一所星期日學校上了一個半月的課,但不久便自動逃遁了。兩年後,當他認為問心無愧、無妨啟齒求婚之日,那位姑娘早已嫁給了一個愚蠢的家夥。

不久他又如癡如醉地愛上了一位迷人的、有5個妹妹的姑娘。可是,當他上姑娘家時,卻喜歡上了二妹。不久又迷上了更小的妹妹,到最後一個也沒談成功。

福威爾·伯克斯頓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勤奮和對某個目標持之以恒的毅力。在追求某個目標時,他從來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正是對自身奮鬥目標的清楚認識和執著追求,造就了他最後的成功。正如人們所說的,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則百事可為;用心浮躁,淺嚐輒止,則一事無成。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針尖雖然幾乎細不可見,剃刀或斧頭的刀刃雖然薄如紙片,然而,正是它們在披荊斬棘中起著決定性的開路先鋒的作用。如果沒有針尖或刀刃,那麼針或刀都無法發揮作用。在生活中,能夠克服艱難險阻,最後順利到達成就巔峰的人,也必是那些能夠在某一領域學有所專、研有所精因而有著刀刃般銳利鋒芒的人。

一方麵,我們應當避免那把自己局限在某一死角的狹隘觀點,因為那會阻礙我們心智的全麵發展但另一方麵,我們也必須避免自己成為普瑞德筆下那個“無所不能的悲劇人物”——

他的談話就像是一條奔騰湍急的河流,

不停地轉彎,在岩石之間碰撞。

一會兒是嚴肅的政治,一會兒又是詼諧的調侃:

剛才還在說穆罕默德,現在卻又講起了摩西。

一開始是深奧的天體運行規律,

告訴我們行星為何發光發熱;

忽而話題轉到了瑣碎的生活俗事,

諸如如何給賽馬釘馬掌、如何給黃鱔剝皮。

如果你從小教育你的孩子學習走路時要專心致誌,視線集中,那麼,他通常會順利地到達目的地而不會有跌倒之虞。相反,如果他精力分散,那麼大半會跌倒在地,弄得灰頭土臉。“年輕人,要堅持做一件事情,”他又對一位年輕的釀酒師說,“堅持釀你的酒,你就會成為倫敦最偉大的釀酒師。但是,如果你既要釀酒,又要當銀行家,又要做貿易,還要當製造商,那麼你最終將無所是從、一事無成。”

不要博而泛,要精而專,這是當今時代的要求。在這個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門領域越來越精的時代,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精力分散開來,那他注定是不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