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殘疾人,他們所曆經的苦難的考驗,我們可想而知,他們尚能取得如此成績,我們身體健全的人何以不能更好地麵對苦難,挑戰苦難呢?
在生命的成長過程裏,要經受住多少風雨和磨煉,它才會成熟;要經受住多少考驗,它才會堅強。
苦難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場考驗,隻有經受住苦難的考驗,才能鑄就非凡人生。
德國作曲家貝多芬於1770年冬天,在波恩一間牆壁歪斜的簡陋的小屋裏誕生。父母不和,生活貧困,悲慘的童年造成貝多芬性格上的嚴肅、孤僻、倔強和獨立不羈,在他心中孕育著強烈而深沉的感情。從12歲起他開始作曲,14歲參加樂團演出,並領取工資補助家庭。可以說,貝多芬幾乎成了苦難的象征。到了17歲。母親病逝,把家中最後的錢花光了,留下兩個弟弟,一個妹妹,還有一個已經墮落的父親。不久,貝多芬又得了傷寒和天花。他遭受的不幸,簡直不是一個孩子能夠承受的。
盡管如此,貝多芬還是硬挺過來了,既為了家庭生活,也為了自己的愛好,他一直在樂團工作著。貝多芬的音樂作品充滿了高尚的思想感情:有的像奔騰的激流,給人以信心和力量;有的如美麗的大自然,淳樸明朗,莊重寧靜;有的似素月清輝傾瀉在樹陰中,縹緲輕柔,優美深遠……
起初,貝多芬極力掩飾因耳聾遲鈍的缺陷。他避而不參加社會活動,以免別人發現他耳聾。後來,他兩耳完全失聰,實在無法掩飾了,就隱居到維也納郊外的海利根斯塔特。
殘酷的命運,使這位年輕的音樂家痛苦萬分,但最終沒能使他消沉,他摒棄了自殺的念頭,對朋友說:“是藝術,隻是藝術挽留住了我。在我尚未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不能離開這個世界。”貝多芬決定向悲慘的命運挑戰。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
貝多芬與命運進行艱苦搏鬥的時期,正是他一生中創作力量最旺盛、成就最輝煌的時期。他的大部分成功之作,都是在耳聾之後創作的,他以驚人的毅力、辛勤的勞動和巨大的成就。掀起了世界音樂史上嶄新的一頁。
一個人倘若不經曆挫折、屈辱、苦難的考驗,是很難立誌的。正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生活原本就不是一帆風順的,就要經曆坎坷和磨難,有的人經受住了,有的人卻沒有經受住。苦難,是上帝對你的垂愛。苦難是內在的,它根植於人類的漫長曆史,也深入到人的心靈土壤中。如果你堅強地走過困境。勇敢地戰勝苦難,你會驚訝於自己的聰明和偉大。你會發現生活是這樣的美好,黑暗過去,就是黎明,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雨後的天空會更加晴朗。苦難,原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戰勝苦難的勇氣。可怕的是我們不能正視苦難。隻有苦難,才能證明你的能力;隻有苦難,才會使你獲得資本。
苦難是人生中最好的老師,苦難是人生的一筆財富。苦難是流動於地底的地火,苦難是在磨礪你的品格,苦難是在讓你經受住考驗,苦難是在讓你的思想升華,苦難是為你開設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修正自己,走出困境
一個人之所以能夠不斷地進步。在於他能夠不斷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點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後不斷改正。
生活中,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朝氣蓬勃,更需要反省自我,始終保持一顆清醒而平衡的心。麵對惡劣的環境是執著於內在的真誠,還是堅持到底去反抗,或者用情感化外界——這的確是一個時時困擾著我們的問題。
反省是成功的加速器。經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雜念,可以理性地認識自己,對事物有清晰的判斷。
夏朝時候,一個背叛的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兒子伯啟抵抗,結果伯啟被打敗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氣,要求繼續進攻,但是伯啟說:“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卻被他打敗了,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帶兵方法不如他的緣故。從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過來才是。”
從此以後,伯啟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飯,照顧百姓,任用有才幹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過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來侵犯,反而自動投降了。
平心靜氣地正視自己,客觀地反省自己,是一個人修性養德必備的基本功之一。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聖人都是如此,何況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呢?在學生時代,老師經常教誨,“每天反省自己”。這確實是苦口婆心,我們如果照著去做,一定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