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自己適應世界
你無法改變世界
能夠改變的隻有你自己!
從前有一個國王統治著一個很富足的國家。一天,他徒步來到一個較遠的地方視察工作,返回宮殿的時候,國王感到他的腳疼痛萬分,因為這畢竟是他第一次步行出遠門,而且所行之路崎嶇不平,沙石遍布。於是國王下令將全國道路統統鋪上皮革,盡管這需要成千上萬張牛皮,花費大量的資金。
智囊團的一位謀士鬥膽向國王建議道:“英明無比的國王陛下,您沒有必要花那麼多無謂的冤枉錢啊,您隻需割下一小塊牛皮,包著您尊貴的龍足,就可以起到同樣的效果了嘛。”
國王驚訝不已,很快就接納了謀士的建議:為自己製作了一雙“牛皮鞋”。
每個人都希望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得更快樂,更如意,聰明的做法是改變自己,而非改變外界。要知道,生活是由自己創造的。
當你不能改變外部世界和現狀時,唯一能改變的是你自己。
兔子是世界上最溫順的動物了,它隻吃青草,誰也不傷害。可是他卻被很多動物傷害,狐狸、狼、老虎……這太不公平了!有一天,兔子就向上帝訴苦,它不想再做兔子了,希望上帝改變一下它的命運。
上帝很仁慈,馬上答應了兔子的要求:“好吧,你想變成什麼?”
兔子說:“變成一隻鳥,在天上自由地飛來飛去,那些狐狸呀狼呀虎呀就再也抓不著我了。”
上帝把兔子變成了鳥,沒過幾天,鳥又來訴苦:“仁慈的上帝呀,我再也不想做鳥了!我們在天上飛,天上的老鷹能抓住我,我們在樹上築巢,樹上的毒蛇能咬死我們。這樣的日子實在太難過了!”
上帝問鳥:“你想怎麼樣呢?”
鳥說:“我想變成大海裏的一條魚,海裏沒有老鷹,沒有毒蛇,我們才能安心地過日子。”
上帝又把鳥變成了魚。可是,魚的處境似乎更糟,因為大海裏到處都有“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爭鬥。過了幾天,魚又要求上帝把它變成人。魚說:“人是萬物之靈,他們住在堅固的鋼筋水泥屋子裏,使用著各種先進的武器裝備,任什麼凶猛的動物的都不能傷害他們。相反,那些在山林裏威風十足的獅虎,全被他們關在籠子裏,供他們觀賞取樂,那些蛇呀鷹呀,都成了他們餐桌上的美味……”
上帝把魚變成了人,心想,這下你該滿意了吧!?可是,過了不久,人照樣來向上帝訴苦:“太可怕了,到處都在流血,到處都是屍體,到處都是廢墟……我們再也沒法活了!”原來人類發生了戰爭,數以萬計的士兵在互相殘殺,無數的平民流離失所,死於饑餓和寒冷。
上帝問人:“你想怎麼樣呢?”
人說:“我想到另一個世界去,你把我變成上帝吧!”
上帝沒有答應人的這個要求,他說:“上帝隻有一個,上帝多了也會打架。”
改變你的心態也就改變了你看世界的角度,而當你改變看問題的角度時,即使遇到世界上最倒黴、最不幸的事,也不會成為世界上最倒黴、最不幸的人。
縱觀人類曆史,在社會上有所建樹的人,像政治家毛澤東、鄧小平,像企業家比爾蓋茨、鬆下幸之助,像文學家魯迅,與其說他們改變了世界,不如說他們改變了自己。正是一個個思考,一個個領悟,然後將這些思考變通並付諸行動,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司馬遷被無端剝奪了做男人的權利,但他卻用《史記》證明了他是一個非凡的男人。
愛迪生沒有因念不起書而指天怨地,而是刻苦鑽研,終成大器。
鄧小平沒有因三起三落而消沉失落,而是在苦中作樂,等待時機,終成一代偉業。
那位寫《五體不滿足》的作者,喪失得比一無所有還一無所有,卻有資格向那些四肢健全的人施舍同情和憐憫。
……
如果我們經常意識到生活中遭遇的倒黴事遠遠不足以阻礙夢想的實現,心情將會開朗得多,快樂得多。
樂觀的人總是看到生活中好的一麵,從不消極埋怨。他們擁有“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的心態,從容麵對一切問題。
有一些事當我們無法解決和處理時,不妨坦然接受現實,不要反抗那些不可更改的事實,用節省下來的時間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有比較才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所處的境地。
相對於戰火紛爭的國度,下崗失業也算不上是最倒黴的事了,起碼一家人平平安安地在一起生活著。
處在痛苦和困難中的人,不妨采用此種方法化苦為樂,這會減輕你的煩惱和壓力。
改變自己就是改變自己看世界的一貫角度和心態。
獲奧斯卡大獎的電影《美麗人生》,教會了我們怎樣麵對挫折時,轉換心態,讓人生的過程能享受快樂,並最終贏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有一對父子被關進納粹集中營,從此開始了苦役、饑餓、恐懼、死亡的生活。
父親告訴兒子:“這隻是一場遊戲,如果你掙滿了一千分,你就是冠軍,獎品是一輛坦克。”
麵對刺刀下的苦役,父親輕鬆地對兒子說:“這是遊戲的一部分。”
麵對殺人毒氣室,父親仍然輕鬆地告訴兒子:“這也是遊戲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