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的休息,就是說能將自己的身體和精神處在一種完全放鬆的狀態,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的身體機能和精神狀態都能夠得到恢複。獲得高質量的休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們很難做到該做事的時候做事,該休息的時候休息。其實我們要做的事並沒有多到一點兒休息的時間都沒有,並沒有多到連吃飯、去廁所、搭公交車,甚至睡覺的時候都要為做事傷腦筋。但是做事帶給我們的緊張情緒卻被我們毫無保留地帶到了我們做事以外的生活中。休息的時候,我們的腦海裏還纏繞著有關於事情的種種細節,我們還是在下意識的慣性作用下,處在做事的狀態中。盡管我們可能已經遠離了電腦,遠離了文件,但是我們的大腦卻還是和這些東西連在一起,遲遲不肯離開。更為嚴重的是,做事也蔓延到了我們的睡眠之中。我們中有多少人可以每天享受到舒適的睡眠,而不被與工作有關的夢境所打擾,相信那個比例一定是小得可憐。
因此,問題的症結就在於我們不能夠很好地在做事狀態與休息狀態之間實現轉換。我們經常是一時間回不了神兒,或者不能很好地進入角色。讓你停止休息,馬上投入做事,可能不難;但是要你停止做事,馬上去休息一下,可就不是那麼簡單了。解決這個問題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因為人畢竟不同於機器。如果是一台機器的話,隻要設置一個ON/OFF的開關就好了,就能讓它說幹就幹,說停就停。可人是不可能做到的,任何人在任何狀態間的轉化調整,都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於是我們能做的就是讓這個漸變過程盡可能縮短。
為了能夠更好地做事,必須要有高質量的休息。休息絕對不是浪費時間的事情。渾渾噩噩24小時地做事,一定不會比12個小時全神貫注地做事產生更好的效果。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關鍵是,在你需要休息的時候,你能夠想到這一點,而不再把自己的精力停留在做事上。
所以,給你的忠告是,不要等到非休息不可的時候才去休息。我們應該學會常常休息,在疲憊到來之前休息。隻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精力一直保持旺盛,能夠讓我們在清醒的狀態下高效率地做事。
最後,對於休息的方式,這裏要強調運動的必要性。長時間坐辦公室的人,每天幾乎很少有時間進行一定量的體育運動。而體育運動不但可以使我們的頭腦清醒,同時也能增強身體機能,來應對繁忙的工作。
會玩才會工作
別以為踏實工作的人就隻知廢寢忘食、不知疲倦地辛苦工作。我們所說的踏實的人是既善於工作也善於休息的人,因為踏實的人懂得“磨刀不誤砍柴功”。先看下麵的故事:
多年前有一位探險家,雇用了一群當地土著作為向導及挑夫,在南美的叢林中找尋古印加帝國的遺跡。盡管背著笨重的行李,那群土著依舊健步如飛,長年四處奔波的探險家也比不上他們的速度,每每喊著讓前麵的土著停下來等候一下。
探險的旅程就在這樣的追趕中展開,雖然探險家總是落後,在時間的壓力下,隻能竭盡所能地跟著土著前進。到了第四天清晨,探險家一早醒來,立即催促著土著趕快打點行李上路,不料土著們卻不為所動,令探險家十分惱怒。
後來與向導溝通之後,探險家終於了解了背後的原因。這群土著自古以來便流傳著一項神秘的習俗,就是在旅途中他們總是拚命地往前衝,但每走上三天,便需要休息一天。向導說:“那是為了讓我們的靈魂,能夠追得上我們趕了三天路的身體。”
凡事全力以赴,使身體發揮出讓靈魂跟不上的衝勁,是做事時最用心、最完美的境界。但是,應該休息時,則要讓疲憊的身心獲得充足的複原機會。能掌握工作與休息之間的脈動,才是持續擁有無窮動力的關鍵所在。
有一位講師在講授壓力管理的課程時拿起一杯水,然後問聽眾:“各位認為這杯水有多重”
聽眾有的說20克,有的說500克,講師則說:“這杯水的重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多久。拿一分鍾,各位一定覺得沒問題,拿一個小時,可能覺得手酸,拿一天,可能得叫救護車了。其實這杯水的重量是一樣的,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覺得越沉重,這就像我們承擔著壓力一樣,如果我們一直把壓力放在身上,不管時間長短,到最後就覺得壓力越來越沉重而無法承擔。我們必須做的是放下這杯水,休息一下後再拿起來,如此我們才能拿得更久。所以,各位應該將承擔的壓力於一段時間後適時放下並好好地休息一下,然後再重新擔起來,如此才可承擔長久。”
這就像在職場上一樣,我們應該將工作上的事情於下班時放下,別帶回家去,回家後應該好好休息,明天再承擔起來,如此我們就不會覺得工作壓力的沉重了。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有人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將兔子、烏鴉和夜鶯三隻小動物在幼小的時候關進籠子,等它們長大以後,從外表上看發育完全正常,可把它們放出籠子後發現:小兔子剛跑幾步便踉蹌摔倒,烏鴉在空中飛了半圈就一頭栽下,夜鶯歡唱了幾聲就死去了。實驗人員對它們的屍體進行了解剖分析,兔子和夜鶯死於心髒破裂,烏鴉死於動脈撕裂。顯然,這些小動物的死亡是由於它們長期不運動導致內髒器官發育不良,一旦激烈運動就不能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