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 第七十二張小紙條:如何擺脫自戀情結
案例一:
我叫劉英,初中後,(我長的挺漂亮的,不要說我不謙虛什麼的。其實再多的謙虛,也隻是做作),就因為這個我就越來越感覺到自己實在是太自戀了,我喜歡鏡子,但是還不喜歡小的鏡子,隻喜歡那種象家裏擺放的能照全身的鏡子,所以朋友他們常說我上街幹脆棒著個大鏡子算了,而且什麼地方都照鏡子,最要命的是還一打扮起來一照起來就沒完,我還讓朋友們叫我美女,總之感覺自己什麼都好,對別的人總感到不足是的,有時逛街買衣褲之類的朋友問我意見,我就說不好看。不過我說的是實話,但是久之,他們就不願找我逛街了。說反正你就會自戀感覺自己的什麼都好,現在這個毛病開始威脅到我的友情了,我想改掉,但或許改掉不太可能,相對改善點也可以,哎!
案例二:
小美,女,l8歲,下麵是他的自述:
在別人眼裏,我天生麗質,超凡脫俗,清高冷豔。我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我很中意上蒼賜予我的容貌和肌膚,我也有絕好的身材,有極佳的氣質,更重要的是,我絕不是別人眼裏的“花瓶”,我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去年還考上了南京大學。其實從初一開始,就有許多男生對我心懷叵測,一直到現在也沒斷過。可是我對男性一點興趣都沒有,我認為他們勾引女孩的心理很陰暗,無非是想得到異性的身體,滿足他們低俗的性欲。而至少在我看來,我的身體是不會隨便被男人玷汙的,我不會將上蒼對我的恩賜轉送給別人!可周圍的一些議論讓我受不了,說我性冷淡,說我變態,反正說什麼的都有。我知道那是他們嫉妒我,可我又不想跟周圍的人把關係弄得很僵。請問我該怎麼與別人相處呢?
從你上述的內容來看,劉英和小美都生活在自戀的痛苦中,可是又不知道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心理老師給出的方法是首先解決自己的心態問題,走出“自戀”的束縛。
在希臘神話之中,有一名美少年叫做瑟納西思。某日,口幹舌燥的他來到森林深處,發現一潭清洌之泉。當他彎下身探近水麵時,發現水精靈也正探出美麗的麵龐,彷佛注視著他。因此,瑟納西思情不自禁地愛上了泉水裏的美麗精靈。事實上,那是自己在水中的影子,但瑟納西思卻不曉得,他一直深深愛著的水精靈其實就是自己的倒影。瑟納西思整日在水邊留連,最後,他終於溺死水畔。不久,泉水邊開出一朵清雅的花兒,這就是瑟納西思的化身--水仙。後來,心理學上便以納喀索斯的名字來命名自戀症。
莎士比亞於此,明確地闡明了一個相當先進的心理學概念--馬伏裏奧是一個典型的自戀狂。由於缺乏安全感,他貶低身邊所有的人以突顯自己。結果完全沒有人喜歡他,而這就進一步加深了他的不安全感,使他更不快樂了。他開始產生困惑,從自己的身邊找不到快樂,也無法與他人正常相處,最終限製了他的思想和情感。
人人本來就都應該愛自己,但是愛得太過度就危險了。自戀者自我欣賞,又很在乎別人是否關注自己,並且期望得到別人的認同或讚美,但因為缺少與他人平等相處、溝通的能力,所以活得很辛苦。
莎士比亞為人們提供了最好治療自戀的藥方,那便是--慷慨、坦蕩,還要有開朗的個性。優雅的莎士比亞用他反複提及的慷慨、仁慈和無私的主題來提醒我們;當我們對自己的關心不再處於優先的地位,生活的煩惱就會離我們而去,高山會變成平地,河川也會改變河道。
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診斷,目前尚無完全一致的標準。一般認為其特征主要如下:
1.對批評的反應是憤怒、羞愧或感到恥辱(盡管不一定當即表露出來)。
2.喜歡指使他人,要他人為自己服務。
3.過分自高自大,對自己的才能誇大其辭,希望受人特別關注。
4.堅信他關注的問題是世上獨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份的幻想。
6.認為自己應享有他人沒有的特權。
7.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讚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強的嫉妒心。
隻要出現其中的五項,即可診斷為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在許多方麵與表演型人格的表現相似,如情感戲劇化,有時還喜歡性挑逗等。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表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熱情,而自戀型人格的人性格內向、冷漠。
問我該怎麼與別人相處呢?
從你講述的內容來看,我以為你攮要緊的不是學習處世和交往之道,而是解決自己的心態問題,走出“自戀”的束縛。
一般說來,漂亮女孩有一點自戀傾向是很自然的,但如果這種情結嚴重到影響了正常的人際交往和生活態度,那就屬心理偏常了。根據你的描述,你不但整日沉醉於孤芳自賞,而且對在大多數人看來順理成章、天然本能的男歡女愛深惡痛絕。這樣會走向孤僻、自閉,不但沒有朋友,而且最終會使你自己的生活變得一團糟。即使你以後嫁了人,如果這種自戀情結不去除的話,你也很難擺脫因自私和狹隘而導致的杯悲劇。
那麼如何才能擺脫“自戀情結”昵?
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治療,必須要解除自我中心觀。自戀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為自我中心的階段是嬰兒時期。由此可見,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行為實際上退化到了嬰兒期。
朱迪斯·維爾斯特在他的《必要的喪失》一書中說到:一個迷戀於搖籃的人不願喪失童年,也就不能適應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療自戀型人格,必須了解那些嬰兒化的行為。可把自己認為討人厭嫌的人格特征和別人的批評羅列下來,看看有多少嬰兒期的成份。例如:
1.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讚美,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為。
2.喜歡指使別人,把自己看成太上皇。
3.對別人的好東西垂涎欲滴,對別人的成功無比嫉妒。
通過回憶自己的童年,便會發現以上人格特點在童年便有其原型。例如:
1.總是渴望父母關注與讚美,每當父母忽視這一點時,便耍無賴、搗蛋或做些異想天開的動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
2.童年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是仆人。
3.總想占有一切,別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明白了這樣的行為是童年幼稚行為的翻版後,便要時常告誡自己:
1.我必須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績來吸引別人的關注與讚美。
2.我不再是兒童了,許多事都要自己動手去做。
3.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好東西,我要爭取我應得到的,但不嫉妒別人應得的。
另外,還可以請一位和你親近的人作為監督者,一旦出現自我中心的行為,便給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並及時改正。通過這些努力,自我中心觀是會慢慢消除的。要學會愛別人。對於自戀型的人來說,光放棄自我中心觀念還不夠,還必須學會去愛別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體會到放棄自我中心觀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因為要獲得愛首先必須付出愛。
弗洛姆在他的《愛的藝術》一書中闡述了這樣的觀點:幼兒的愛遵循"我愛因為我被愛"的原則;成熟的愛遵循"我被愛因為我愛"的原則;不成熟的愛認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愛認為"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維爾斯特認為,通過愛。我們可以超越人生。自戀型的愛就像是幼兒的愛,不成熟的愛,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簡單的愛的行為便是關心別人,尤其是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當別人生病後及時送上一份問候,病人會真誠地感激你;當別人在經濟上有困難時,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會得到別人的尊敬。隻要在生活中多一份對他人的愛心,自戀症便會自然減輕。
我們生活在人與人相互依戀的世界,學習工作上不可能不尋求別人幫助,感情上不可能不尋求寄托,而我們學著從對自我的絕對關注中解放出來,把眼光投向身外世界,以欣賞的、輕鬆的、樂善好施的心態去對人對事,就會感到人與人的溝通、包括與異性的溝通其實並不難,也不是一件低俗的事情,因為異性中有很多善良、文明、智慧之士,與他們相處完全可以在知識上、性格上、心態上產生互補,也更可以體會到自己被寵愛、被嗬護的幸福。試想,當你嚐試著去關愛別人,也能夠接受別人的關愛時,人與人的關係就會變得十分融洽,友情、愛情也會不期而至昵。
第七十三張小紙條:人生的路口,升學還是就業?
案例一:
張明,男18歲,下麵是他的自述。
去年,父親突然過世了。我從高中退學,進了伯伯的塑膠廠工作。但是,經常需要加班,再加上工廠內的異味讓我無法忍耐,無法待在這樣的工作場所中。可是這是伯伯經營的工廠,想要辭去實在很困難。不過,我非常希望改變工作場所。這兩年以來,仍然想要上夜校,因此希望能夠擔任辦公室的工作。我也知道如果我不工作,就不太可能有上夜校的機會。
前些日子,寫了一封信告訴伯父:“由於工廠裏的塑膠有異臭,以後想要上夜校,希望能夠改變工作的單位。”結果,伯父回信說:“現在要找工作,實在很困難,隻要忍耐這種怪味,就可以去上夜校了。”我不知道是否答應該照伯父所說的去做呢?
案例二:
喬建,男,l8歲,下麵是他的自述。
我有兩個哥哥,在家中排行老小,是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希望升上大學,畢業以後當老師。我在學校的成績經常保持在十名以內。現在,我的目標是想要進入五名以內,而不斷努力用功。最近,我的父親的公司運營不佳。無論如何,我想要到北京去,白天工作,晚上進入私立大學夜間部就讀。可是,父親馬上反對,他說:“你向來嬌生慣養,不適合到北京半工半讀。”他說:“無論如何,我會幫你把學費籌出來,還是去念國立大學。”有時候,父親喝酒的時候,又會有不同的想法,他說:“讓你到北京去吃點苦也不錯”。或是:“高中畢業以後,就去就業,靠自己的實力。”說話反反複瓦讓我覺得很困擾。
因此,如果聽父親的話,實在無從決定我的目標。哥哥們對我說:“不要聽父親的,自己走出自己的路采%!”
案例三:
小雨,女,l7歲,下麵是他的自述。
我是正在準備高考的高三學生,學業成績屬於中上,品行端正。
本來打算要升大學,可是父親的公司經營不佳。五月的有一天,在用晚餐的時候,父親對我說:“不知道公司什麼時候會倒閉,到時候我就要失業了,可能會造成你們的麻煩。請你多多原諒。”
我進入高中時,就覺得自己比較適合就業。可是父親認為如果可以,盡量上大學,要我努力用功。當我看到就業班的同班同學非常愉快地享受他們的青春,經常去郊遊,甚至常常在暑假裏,去避暑勝地遊玩,還拿相片給我看,就很想上班就業。可是,想到父親為了即將倒閉的公司,不眠不休地工作,我就難過,是否能夠鼓勵我呢?
有人說升學好,因為可以深造,拿更高的文憑,以後找更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