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中恒久的激情——愛 心(3 / 3)

氣溫繼續下降,妻子懷中的孩子被凍得嘴唇發紫,最主要的是他要吃奶。要知道在如此低溫的環境之下,任何一寸裸露在外的皮膚都會導致體溫迅速降低,時間一長就會有生命危險。怎麼辦?孩子的哭聲越來越弱,他很快就會因為缺少食物而被凍餓而死。

丈夫製止了妻子幾次要喂奶的要求,他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妻子被凍死。然而如果不給孩子喂奶,孩子就會很快死去。妻子哀求丈夫:“就喂一次!”

丈夫把妻子和兒子攬在懷中。喂過一次奶的妻子體溫下降了兩度,她的體能受到了嚴重損耗。

由於缺少定位儀,漫天風雪中救援人員根本找不到他們的位置,這意味著風如果不停他們就沒有獲救的希望。

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孩子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喂奶,妻子的體溫在一次又一次地下降。在這個風雪狂舞的5000米高山上,妻子一次又一次地重複著平常極為簡單而現在卻無比艱難的喂奶動作。她的生命在一次又一次的喂奶中一點點地消逝。

3天後,當救援人員趕到時,丈夫已凍昏在妻子的身旁,而他的妻子——那位偉大的母親已被凍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著喂奶的姿勢屹立不倒。她的兒子,她用生命哺育的孩子正在丈夫懷裏安然地睡眠,他臉色紅潤,神態安詳。被偉大的生命的愛包裹的孩子,你是否知道你有一位偉大的母親,她的母愛可以超越5000米的高山而在風雪之中塑造生命。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妻子,丈夫決定將妻子最後的姿勢鑄成銅像,讓妻子最後的愛永遠流傳,並且告訴孩子,一個平凡的姿勢隻要傾注了生命的愛便可以偉大並且抵達永恒。

心靈感悟:

擁有了不平凡心靈的母親,即使她是再平凡的人,也會有不平凡的表現,不平凡的舉動。感謝天下所有的母親,正是她們,將自己的生命之光毫無保留地投射到了兒女們的身上,因此這個世界才變得令人感動。

讓孩子明白母親的愛

曾經有個家長對我說,他覺得他的孩子的心很冷漠,其實,不光是這個孩子,有很多的孩子的心的確不夠熱情,他們的冷漠是誰造成的?父母無限的給予孩子愛,你們是否有意識的要求孩子回報呢?恰當的回報是一種必須的感恩教育啊!現在這些孩子,太習慣得到愛了,甚至已經麻木到無法感覺到父母的愛了。他們卻不知道該怎麼付出自己的愛,其實,不是孩子的心冷漠了,而是父母們用你們所謂的“愛”活生生的掐斷了孩子去愛的機會與能力,孩子們在你們過度的愛的包圍下,已經不知道如何去愛了。

但是母親的愛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一定要讓孩子覺得他是天地下最幸福的孩子,讓他感受到父親的慈祥,讓他感受到母親的溫暖。

也許每一位父母都會說,自己是愛孩子的,但是許多父母的做法卻讓孩子難以感受到愛,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孩子與父母在對愛的理解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父母認為所有對孩子的管教都是對孩子的愛,因此往往不太注重方式方法;而孩子由於年齡尚小,還不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更注重表達的方式。

那麼,怎樣正確地向孩子表達愛呢?要向孩子傳達愛的最好的方法是把自己變成孩子,而不是總是居高臨下擺出父母作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布林莫爾學院父母中心的指導者哈裏亞特博士說,您應該準備這樣一張每日愛的檢查表:

1.告訴您的每一個孩子“我愛你”。

2.通過溫和的觸覺來傳達您對孩子的愛意。

3.關心您孩子的行蹤,注意到他們什麼時候回來和什麼時候出去。

4.告訴您的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5.注意到您孩子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

6.問孩子對您的意見。

7.耐心而且徹底地回答孩子們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8.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可委以適當的重任。

9.因勢利導,讓孩子建立自信心。

10.尊重孩子的人格。

哈裏亞特博士在指導家庭教育的實踐中,總結出父母對孩子表達愛的三條規則:

第一,留出時間。每一天要至少留出15分鍾來和孩子一起度過:坐在地板上和您初學走路的寶寶一起玩;或和您學齡前的孩子一起遊戲;或幫助您6~12歲的孩子完成學校的學習計劃,培養孩子健康的愛好;或與您更大的孩子一起去買一張激光唱碟。 一定要記住,把自己變成孩子的朋友,即使是發現孩子的錯誤也應該本著研討的精神與孩子分辨道理,傾聽他們的回應,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進步成長。

第二,充分施展語言的力量。當孩子從學校回家時情緒激動地對您說:“我很生氣,老師今天對我大叫!”這時候您不要上來就說:“你又犯什麼錯了?”相反,您應該設法澄清這件事,“老師對你大叫?那一定是她已經無法忍受了”。這句話將會起到魔術般的奇跡,孩子會感到他被理解和被愛,知道您站在他的一邊,支持他。一旦打開了與孩子心靈的溝通渠道,您與孩子之間的傳達和理解就會變得非常容易,孩子也會打開接受忠告的大門。有的時候,孩子隻是對您表達一種感受,您應該以同樣的心情回應。比如孩子跑回家對您說:“我的球隊今天贏了!”這時您應該以一個問題式的回應來說:“你們球隊得分多少?”您的問題暗示了“我聽到了你所說的事情,我對此感興趣,想知道得更多一些”。這種溝通技巧是以興趣向孩子展示了您對他的愛。

第三,幫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作為父母,您可以限製孩子的行為,但同時也應該讓孩子有效地傳遞他們的情緒。當您不能按照孩子的意願給他買一輛價格昂貴的電動小汽車時,孩子會對您發脾氣,甚至會以哭鬧來要挾您。您可以不給他買那輛小汽車,但您不能不讓他發脾氣。因為對於還沒有思想能力的孩子來說,這是一個正當的要求。因此,您應該在孩子哭鬧過後再耐心解釋為什麼不能買,同時教給他怎樣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情緒。

每位父母都愛孩子,但是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曾經有一個老師這樣問孩子:“爸爸媽媽愛你們嗎?”孩子們都異口同聲地回答:“愛——”“他們是怎樣愛你們的?”孩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媽媽給我買好吃的”“爸爸買槍給我了”“媽媽給我買好看的衣服”……突然,一個女孩子回答說:“我煩透媽媽了,她總管著我,哼,還愛我呢!”其他孩子也高聲應和起來,頓時一次談話活動竟演變成了孩子們的“控訴會”,這種現象讓人大吃一驚,孩子們為什麼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呢?

其實,孩子們不是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他們隻是不懂得什麼是愛。在他們眼裏,隻要爸爸媽媽順著他們,就是愛他們。當爸爸媽媽逆著他們意願的時候,就認為爸爸媽媽不愛自己。因此,就出現了孩子們激烈地“控訴”父母這一幕。

當我們聽到這樣的“控訴”時,是否也應該反省一番:我們平日裏是怎樣愛孩子的?在與孩子的朝夕相處中,我們有沒有無意識地傷過孩子?……

相信沒有家長是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我相信一定有不會愛甚至失去理智而傷到孩子的家長。其實,愛,不是件容易的事。關心冷暖、做可口的飯菜是愛;給孩子講故事,哄孩子睡覺是愛;愛是和孩子在一起時全心全意;即悉心嗬護又能放手,讓孩子在摔打中成長;愛更是一天一天信任地等待。

當你把這樣的愛給與孩子,相信他們一定能逐漸的體驗到、感悟到;而孩子也會將這份深厚的愛蘊含在他的生命點滴中,播撒給他身邊的每一個人。

很多年前,一個蘇格蘭格拉斯哥的小女孩,也像許多今天的時尚青少年一樣,對一成不變的家庭生活和父母的嚴厲管製產生了深深的厭倦。

她決心要做世界名人,於是離家出走。可沒過多久,在遭受一次次的挫折後,她日漸自棄和沉淪,最後隻能走上街頭,靠出賣肉體活著。時間一年年過去了,她的父親因病離開了這個世界,母親也一下子老了,可她仍在燈紅酒綠中醉生夢死。

多年來,母女間從不曾有過任何聯係。可當母親終於聽說女兒的下落後,就跑遍城市的每個街區每條小巷,不辭辛苦地尋找女兒。每到一個收容所,母親都哀求道:“請允許我把這幅畫貼在這兒,好嗎?”畫上是一位滿頭白發的母親,麵帶期盼,下麵有一行手寫的字:“我仍然愛著你……我的女兒,快回家吧!”

幾個月過去了,一天,從一家收容所外麵懶洋洋地晃過來一位染病的女孩,她知道這裏正有一份免費午餐在等著她。她心不在焉地排著隊,雙眼漫無目的地看了一眼告示欄。就在那一瞬間,一張熟悉的麵孔映入她的眼簾:“那會是我的母親嗎?”

她急忙擠出人群,上前看個仔細。是的!是她的母親!畫像底下有一行小字:“我仍然愛著你……我的女兒,快回家吧!”她站在畫前,忍不住痛哭出聲。這是真的嗎?這會是真的嗎?

天,已經黑下來了,但是,她還是發瘋似地往家狂奔而去。終於趕到久違的家時,天,已經快亮了。站在門外,她想舉手敲門,卻又一再遲疑,該不該再邁進這個門呢?終於,她還是伸出了手……奇怪的是,門自己開了,是沒鎖,還是進了賊了?她惦記著母親的安全,幾個大步往臥室裏衝,卻赫然發現,母親正在夢中熟睡。

女兒搖醒了母親,喊道:“媽!是我!我回來了!你的女兒回來了!”

母親醒了,以為是在做夢。她終於看清眼前站著的是她日夜思念的女兒時,淚水潸然而下。她緊緊地和女兒擁抱在一起。

“門怎麼不鎖呢?我還以為是小偷闖進來了呢。”女兒說。

“自從你離家出走之後,”母親柔聲說,“這一扇門就沒有一天上過鎖。”

母愛是無條件的,永恒的;沒有忘記母愛的人,永遠不會孤獨。無論你犯了什麼過失,母親的大門永遠對你敞開;即使你走到天涯海角,母親的心永遠牽拽著你。

感恩,充實著我們的生活;感恩,塑造我們心情;感恩,使世界變得美麗;感恩,使我們擁有愛心。讓我們懷帶一顆感恩的心,去感謝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吧。

大海給了魚兒一個寬闊的天空,因為感恩,魚兒回報大海一片生機;天空給了鳥兒飛翔的領空,因為感恩,鳥兒回報給天空一處美麗;大地給了樹木一片沃土,因為感恩,大樹反贈給大地一絲陰涼。大自然都懂得感恩,更何況我們?

心靈感悟:

愛是偉大的,但有時候需要讓人明白才行,這樣才不會被忽視,不會被誤解。才能讓人感受到愛真正的美好。

愛孩子要講究原則

誠然,普天下的父母親很少有不愛子女的,雖然生活條件各有不同,但即便是生活狀況再差,父母也會盡自己所能為子女著想。為了子女,父母甘心情願地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不顧自己的辛勞與疾苦,願意為子女做任何事情,可以說是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真可謂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然而,並不是說所有的孩子在父母的全心嗬護下,都會健康成長,特別是心理健康,也就是百姓所說的,有的孩子不識慣。他們在享受著父母無原則的愛的同時,也養成了固有的心態,認為父母為子女做任何事都是應該的,並且他們還根本不領情,不認為是父母對自己的愛,或者說父母天生就應該為他們付出,就像《愛你沒原則》中的蕭蕭所說,他媽媽“犯賤”,說他幾句就是“狡辯”,媽媽最大的好就是不會和他“記仇”。

無原則的愛,給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響,甚至是嚴重的後果。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愛,但愛需要原則。我們都是父母的孩子,也已經或者即將為人父、為人母。愛是溫馨的,也是一個人成長中所不能缺少的養分。那麼,父母們付出愛要有原則,這樣,孩子們才能在正常的愛的嗬護下健康成長。

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讚美無私的愛,可是,有時愛也是一種傷害,並且能致命。但是關於這一點,人們並不是太在意。我們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們的身上可謂是傾注了全部的愛:吃最好的,穿最時髦的,用最高檔的。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具有絕對的權威,從來都是說一不二的,“這”是一種溺愛,其危害性並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人們倒還認為這是理所當然,這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在愛的過程中又有多少人因為過分的愛對方,最後傷害到自己?

愛是好的,愛讓人類得以延續,讓生命得以成長。但愛是要講究原則和方式的,沒有原則的愛是一種痛苦;愛要有度,超過這個度,愛就會變成一種傷害。

“愛孩子,這是連母雞都會的。而人與雞不同,人講究愛的方法,講究技巧。”作為父母,我們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怎樣愛孩子,卻不是每個父母都有清醒的認識。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愛孩子是一種天性,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不應該像許多父母所說的:“我養你這麼大不容易,你一定要好好學習。你考上大學,才是媽媽最愛的孩子。”這種愛因為父母對孩子提出的各種各樣的條件而大打折扣,在孩子心裏,他會認為父母愛的是他的成績,愛的是他為父母帶來的榮譽,並不是他。這樣,孩子與父母就會產生一種溝通障礙,孩子會封閉自己的內心,拒絕與父母進行思想溝通。

比如,當孩子考砸時,父母不應該說:“你怎麼這麼笨,為什麼隔壁的張強就比你聰明?”這是很傷孩子自尊心的,更重要的是,他會覺得你根本就不愛他。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孩子不可能跟你討論他學習上的事情,甚至不願意與你談論其他關於他的事情。這是非常不令人滿意的親子關係。

你可以試試這樣對孩子說:“這次沒考好不要緊,媽媽一直是你堅強的後盾,媽媽願意幫助你提高學習成績,你希望自己的學習成績好起來,得到同學和老師的讚賞嗎?”不管發生什麼事,你都應該讓孩子明白,父母對他的愛是無條件的,是永恒不變的。

隻有當父母無條件地愛孩子時,即不管他的優點和缺點,不管他是否做錯事,展現出你的愛,孩子才會真正敞開心扉,願意與父母進行溝通。

愛和獨立是兩回事。愛孩子並不代表要替孩子做任何事情。孩子首先是一個獨立的人,因此,父母應該教會孩子怎樣去生存,而不是事事替孩子去做。“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愛和獨立並不矛盾,愛孩子就應該教會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讓孩子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愛孩子不等於孩子要什麼給什麼,而是要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給孩子成長所需要的精神養料。因此,在孩子開始有了主觀願望和試圖獨立發展時,父母要對愛有進一步的了解。美國《芝加哥太陽報》上曾經刊登過這樣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詮釋了什麼是對孩子的愛。文章內容如下:

我們做母親的有多少次聽到孩子發這樣的牢騷:“媽媽不疼我!”可能是你們故意這樣糾纏我,看我的反應。而我又多少次,雖然想告訴你們。自己多麼愛你們,卻總是硬起心腸不說。

總有一天,等你們長大了,懂事了,懂得母親的苦心時,我會向你們解釋清楚。

孩子,我愛你,所以當你參加晚會總是說有長輩在場時,我明知你在撒謊,卻不介意,還是原諒了你。

孩子,我愛你,所以讓你受挫折、失敗,以吸取教訓,養成獨立自主的能力。

孩子,我愛你,所以明知你結交的那個英俊的小夥子是個討厭鬼.卻故意裝聾作啞,等你自已去找真相。

孩子,我愛你,所以當你蠻橫無理、行為乖張的時候,我絕不替你找托詞。

孩子,我愛你,所以尊重你的個性,不強迫你總是順從我的心意。

不過,最難辦到的是,有時要忍心拒絕你的要求,即使令你飲恨也在所不惜,因為,我愛你。

每位父母都知道愛自己的孩子,但愛孩子就不要剝奪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因此,為了孩子的未來,父母們不要過分管束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在自由的空間中去成長,去試驗他們的能力,去學會如何應付危險的局勢,這樣才能培養出孩子克服困難、迎接人生各種挑戰的心理素質和實際能力。

愛需要耐心。對於孩子來說,父母難能可貴的是給予孩子愛的鞭策,愛的耐心。下麵是一個發人深思的故事:一名從死亡線上生還的15歲的女中學生的呼喚,“媽媽,給我點愛的耐心和鼓勵吧!”

武漢一個遊樂場裏,一些學生正玩得很開心。他們一起玩過山車,一起玩滑板,引得周圍的小朋友羨慕地望著他們。幾個小時過去了,這群中學生誰也不曾注意一個叫小楊的孩子一直在吃薯條,喝礦泉水。

後來,小楊倒在草地上,據說是因為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藥。第二天早晨,脫離生命危險仍精神恍惚的小楊,依舊一聲聲地哭喊著:“媽媽,給我點耐心吧!給我點鼓勵吧!”

小楊為什麼要自殺?

小楊每天最怕見到的人是她的班主任老師。班主任老師經常以異樣的眼光盯著她。偶爾一次考試稍微考得好一些,老師便懷疑她抄襲別人的答案並告訴其母親。小楊的媽媽從來不聽女兒的解釋,一味地數落女兒的不是,動不動加以責罵。在小楊的生活空間裏,沒有快樂,沒有關愛,她生活在無愛的荒漠裏。她曾不止一次地想:媽媽,你能不能聽聽我的心裏話,不要再逼著我回家就埋在題海裏,我不是不想學習,隻是,我一看到題目,頭就發昏。

小楊的父母最初發現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倘若不是怪罪、埋怨,不是總拿著試題逼孩子學習,而是耐心啟發、開導:“孩子,不用著急,你是個聰明的孩子,一次考試沒有考好不算什麼,學習上哪裏不會遇到點困難呢?媽媽相信你能解決這些困難。”再幫助孩子解決一些學科上遇到的難題,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通過具體細微的行為將信任、期望的情感傳遞給孩子,那麼,小楊就不至於產生精神上的障礙,那就會是另一種結果了。

陶鑄很愛他的獨生女兒陶斯亮。雖然對她要求極嚴,但卻從不責備,而是耐心地啟發、說服女兒。

陶斯亮當時所學的是醫學專業,由於她見異思遷、朝三暮四。學習鬆勁,竟然幾次嚷著要求爸爸幫她改專業。在沒有得到允許的情況下,斯亮競然哭鬧起來。她哭夠了,父親也沒有理她。有幾次,陶鑄同誌本想狠狠地教訓她一頓,但想到這樣教育孩子效果肯定不會好,於是,陶鑄同誌決定找斯亮好好談一下,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幫助孩子解決思想上的障礙。

當陶鑄問起女兒對自己的醫學專業有什麼想法時,陶斯亮卻天南地北地閑聊,就是不談畢業後的打算。陶鑄聽後並不著急,而是耐心地等待女兒把自己的想法都“倒”出來,然後再耐心地一層一層地幫女兒分析。同時,陶鑄向女兒表明:“幹什麼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朝三暮四,沒有恒心、缺乏毅力,怕吃苦,肯定一事無成。”

最後,陶斯亮聽了父親的耐心教誨,開始熱愛起自己的專業,終於成為一個很有成就的醫學工作者。

父母愛孩子,首先要有耐心。不管孩子遇到了什麼問題,犯了什麼樣的錯誤,都應該耐住性子,不要發火。當然,耐心並不是說要消極等待,而是要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後,父母根據“耐心”等待來的材料,對孩子進行啟發,來解開孩子思想上的疙瘩,幫助孩子解除心理障礙。其實,隻要孩子深切地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厚望。在內心深處都會產生奮發向上的強大動力。

愛就是關心、理解和責任。心理學家弗洛姆通過研究把愛的表現形態概括為三個層麵,那就是關心、理解和責任。

關心是愛的最基本的層麵,每一位父母都有關心孩子的本性,但是,關心的是孩子的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愛的深度是不是一樣,都是因人而異。物質生活是初級層麵,精神生活才是高級層麵。當孩子一臉沮喪地從學校回來時,僅僅關心孩子物質生活的父母會問:“孩子,你怎麼了?是不是累了?還是餓了?”而關心孩子精神生活的父母則會問:“今天你的臉色不太好,是不是在學校發生什麼不愉快的事情了?告訴媽媽,媽媽幫你分析一下。”

明顯地,孩子往往對第一種關心熟視無睹,因為他覺得父母除了關心他的飲食起居,根本不了解他的內心。而第二種做法往往會讓孩子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認為父母很了解自己,對自己很關心。

理解就是了解孩子的內心,並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理解的基礎就是對孩子精神生活的關心,隻有關心孩子精神生活的父母,才會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想,同孩子進行溝通,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有一個小女孩,因為父母工作很忙,被送到外婆所在的城市求學。因為女孩其貌不揚,總認為班裏的孩子強於自己,而自己是一個另類,和其他同學融合不到一塊:教過她的老師都說她腦子笨,她自己也對此深信不疑。

班裏的女同學都不願跟她玩,她感到既傷心又孤獨。慢慢地,她習慣了。以後,她就混到男孩子堆裏,與他們一起踢球、玩耍……

她特別害怕數學老師,因為數學老師總是說她腦子笨,她也不知道老師上課講的是什麼。後來,一上數學課,她就坐在後麵玩自己的,老師也不想再管這個“差學生”了……

三年級暑假過後,她的母親又把她接回自己家裏,重新給她安排了學校。來到新的學校,麵對新的環境,小女孩覺得很新鮮。同時,她的母親也開始多關注這個被以前老師說成“笨孩子”的女兒。一次考試過後,女孩對母親說她沒有考好。母親拿起女兒的試卷,不隻看了試卷上的分數,更是看到試卷中最後一道較難的題目女孩做對了。母親說:“孩子。你真棒,居然把這麼難的題目都做出來了。”

女孩對母親的表揚感到非常意外,忍不住偷偷地笑了……

有了母親的理解與賞識,女孩開始偷偷地努力了,雖然她的進步比較慢,但她一直盡全力地努力。

過新年的時候,她收到了母親送給她的一本厚厚的筆記本。在筆記本上,母親寫下的話深深感動了她:“我的女兒,你是個可愛的孩子,我能感覺到,你一直都在努力——這就是我愛你的理由。”

母親的理解與支持讓女孩的進步更大更快了。後來,她終於考進了一所全國著名的大學,令當初教過她的老師和熟悉她的人大吃一驚。

道理其實很簡單,媽媽的理解與支持給了她上進的動力,所以她後來才能獲得令人驚訝的成績。對於孩子來說,隻要努力,什麼時候都不晚,父母千萬不要因為孩子一時一事的失敗而過早地給孩子下結論,責罵孩子甚至放棄他。如果父母能懂得理解與支持孩子正確的行為方式,那麼,他們就已經在給孩子創造成功的機會了。

責任是更高層次的愛,父母應該對孩子負責任。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經常說:“唉,我這個孩子真不聽話,以後可怎麼辦呀?”殊不知“養不教,父之過”,孩子不聽話,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為什麼一些資質並不好的孩子,卻被培養成了優秀的人、高尚的人,你的孩子就不行?父母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更多地應該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想想自己為孩子做了些什麼,有沒有對孩子進行了良好的教育。當然,父母應該明確的是,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不教,因此,父母不要想當然地把教育孩子當成管孩子。實際上,教育應該是引導,父母應該是教練,引導孩子在幼年時期學習各種技能和方法,為孩子進入社會進行彩排,使孩子能夠獨立生存於社會之中。

愛就要平等對待。愛孩子就必須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來看待。這就觸及到教育最重要的內涵:孩子究竟是誰?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孩子被父母錯誤地“定位”。

有些孩子被當成父母的私有財產,他們必須聽從父母的命令,父母叫他好好讀書,他就得好好讀書,父母讓他不要亂動,他就得乖乖不能亂動;有些孩子成了父母的“儲蓄所”,父母對孩子好的原因,是希望孩子以後照顧自己,是為自己的將來做打算;父母常常告誡孩子:“我們這麼愛你,將來你如何報答我們?”這樣的父母認為,孩子長大了應該給自己光耀門庭,否則就是白白地付出了。

父母這種愛孩子的方式本質上也是一種交易,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很難有自己的個性。

父母愛孩子,隻有把孩子當成一個是有獨立人格的人來看待才能發現孩子內心的需求,父母才能用心去體察孩子的感覺,滿足孩子們心靈上的需求。

表達你對孩子的愛。許多父母都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愛孩子不用天天掛在嘴上。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非常需要你總是通過語言或行為告訴他,你是愛他的。因為,當你批評或責備孩子時,他就會懷疑你對他是否有愛。然而許多父母恐怕有些為難,因為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愛字是比較難說出口的。事實上,向孩子表達愛意並不是像想象的那麼難,你隻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就行了。比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臉蛋,微笑地看孩子。當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時不忘誇一句:“你真是一個善良的好孩子。”隨時向孩子傳遞你的愛,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溫暖。

平分你對孩子的愛。如果你有兩個或者更多的孩子,你一定要平分你的愛,要平等地愛每一個孩子。

有些父母習慣對孩子說:“媽媽愛你,你比弟弟乖。”“誰考試成績好,媽媽愛誰。”這種愛是不理智的。孩子都是父母生的,父母不應該分別對待兩個孩子,這樣不僅會引起孩子的爭風吃醋,更會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明智的父母應該這樣說:“你們都是媽媽的寶貝,不管你們走到哪裏,媽媽都愛你們!”

心靈感悟:

真誠地愛你的孩子吧,你的愛會讓孩子對你敞開心懷.把你當成他的好朋友。

父愛使安徒生的童年苦中有樂

俗話說,母愛如水,父愛如山。人們常說:“母愛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愛。”但是,還有一種默默的、不善言詞的愛——父愛。父愛的偉大源自他的無私、不善表達、默默無聞。多少年來,人們在歌頌和讚美母親的同時,並沒有忘記父親的偉大。1934年6月,美國國會統一規定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為父親節。迄今為止,全世界至少有20多個國家通過各種方式在這個日子紀念父親節。

關於父愛,人們的發言一向是節製而平和的。母愛的偉大使我們忽略了父愛的存在和意義,但是對於許多人來說,父愛一直以特有的沉靜的方式影響著他們。父愛怪就怪在這裏,它是羞於表達的,疏於張揚的,卻巍峨持重,所以有聰明人說,父愛如山。

父親的優點是心胸開闊,實踐範圍相對母親要廣泛一些,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比較理智,看得長遠。而且成熟的父親應變能力也較強。所以我認為父親在家庭中的作用主要是兩個。一是建立良好的家風,二是做好家庭關係的導演。父親不必像母親那樣事事都關心到,但是關鍵時候必須能夠緩解家庭矛盾,減少衝突。為父之道,我覺得也講究一個“有所為有所不為”。

父親在家庭中的角色在現在的中國還是處於一個過渡時期。中國曆史上講究“男主外女主內”,經濟地位決定了父親的地位比母親高,再加上“嚴父慈母”的傳統模式,造成了子女懼怕父親,與父親有心理距離感。即使是現在我們也經常聽到母親訓斥孩子時說:“你再不聽話,我回去告訴你爸!”

不過這種情況在城市裏正逐漸減少,相反在女性地位不斷提高的今天,父親過分溺愛、縱容孩子的情況正逐漸增多。我在不久前用問卷形式對北京市961名初、高中生進行了調查,調查數據表明父親過分保護孩子的占33.9%,父親過分幹涉孩子的占30.4%,而大部分父親對孩子的物質方麵充分關心,對孩子精神上的關心則明顯不足。

父親雅稱“家嚴”,中國傳統文化、禮教、風俗已經對父愛角色作了準確的、詳盡的、合理的定位。“父道尊,母道親”。父親必須保持應有的尊嚴,必須自尊,必須獲得家庭的尊重,然後才能保持並實施家庭教育第一責任人的尊嚴。“君不正,臣投外國,父不正,子奔他鄉”。就是說,父親必須以身作則,否則,無法團結教育子女,無法履行父親的管教責任,如果處理不好,有可能出現父子反目,兒子離心離德,兒子離鄉背井的嚴重後果。嚴父慈母是父母親分別擔當的固有角色,嚴格、嚴厲、嚴肅是父親的應有風格。從社會到家庭,父親“棒喝”子女是約定俗成、合情合理、義不容辭的“職責”或權力。但是,許多父親隻有“棒”沒有“喝”,打得一塌糊塗,“喝”不到點子上,把一個“嚴”字表演為棍棒教育、打罵教育。我從禪宗教育中得到一些啟示,“棒喝”的宗旨是刺激、提醒、指點、點化,目的是開悟增慧,提高敏感性和悟性,而不是壓服,更不是展示家長威風。所以,一個稱職的父親重要在見識高低,不在“脾氣”大小,不要高人一等,關鍵是要高人一籌,做孩子的啟蒙老師,做孩子的精神向導。

父母無不望子成龍,無不望女成鳳,並為此不惜一切代價。事實上,有的父母心想事成,有的父母事與願違。俗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賣蔥兒賣蒜”、“兵家兒早識刀槍”。俗話還說:“父母難保子孫賢”、“父子不同道”。的確,許多子女受家庭影響,子承父業,光前裕後,成為父母一樣的人或父母期望的人,相當一些子女沒有實現父的夢想,沒有到達父母的期望值,甚至走向父母願望的反麵。說到底,家庭教育也有一個因材施教的問題,給孩子以選擇發展道路的自由,讓他們根據自己興趣愛好特長做好他自己。老話說的好,“父母生身,兒女立誌”,人各有誌,不必強求,對兒女也是如此。

安徒生是丹麥著名的童話作家。

安徒生的父親對文學很感興趣,他沒有固定職業,靠補鞋為生,母親是個洗衣婦,家庭非常貧寒。

安徒生住的小城鎮,住著不少貴族地主。他們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不讓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這樣的窮孩子一起玩。這些富家子弟有時還欺負安徒生,瞧不起安徒生。父親疼愛自己的兒子,他對安徒生說:“不怕,孩子,有爸爸在,他們不和你玩,爸爸陪你玩。”

安徒生經常在外麵受到欺侮,可是一回到家,他就把那些欺侮都忘了。

為了不讓孩子寂寞,爸爸常給安徒生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有時為了調劑一下生活,爸爸特地給孩子念一段丹麥著名喜劇作家荷爾寶的劇本。在他們的書架上,還有一套丹麥文的莎士比亞戲劇集。爸爸也常常把這本集子抽出來朗誦幾段。這些劇本裏的故事更接近現實生活,同時也更豐富多彩。

聽了這些故事,安徒生充滿了幻想,他要把這些生動的故事通過人物表演出來。他想當導演,於是,他便把櫥窗上爸爸雕刻的木偶,打扮成劇中人物開始表演,用碎布片給木偶縫製了各種不同身份的小衣服:討飯的窮人、欺壓老百姓的富人和貴族、沒人理睬的窮娃娃等。慢慢地,他在現實生活中開始編起了木偶戲。

為了擴大孩子的精神世界,爸爸媽媽經常領著安徒生到街上觀察那些生意人、手藝人、店員、乞丐、坐著四輪馬車橫衝直闖的貴族地主、偽善的市長和牧師。爸爸媽媽要求孩子研究那些人的生活習慣、快樂和悲哀。安徒生敏銳地看到,有的人不勞而獲卻揮霍浪費,有的人辛勤勞動卻不得溫飽……

安徒生11歲時,父親因病去世了。經母親再三請求,安徒生進了一家學校。可校長瞧不起這個窮孩子,安徒生氣得不再登這個學校的門。

安徒生氣憤地對母親說:“媽媽,我要到哥本哈根去學本事!”

母親很支持孩子,說:“去吧,孩子,出去也許能有好運氣!”

到了哥本哈根,安徒生一邊工作謀生,一邊學習,克服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後來,他不斷地寫作,終於成為世界著名童話作家。

心靈感悟:

安徒生的父親生活如此困窘,他還能高興的陪孩子玩,給孩子講故事,而今天父母們已經不再如此困窘了,大部分都不會為了生計問題而一籌莫展,為什麼還為了工作而不顧孩子的成長呢?要知道,孩子隻有一次長大的機會,孩子也隻有一個童年。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