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不對的孩子——方 法(1 / 3)

沒有不對的孩子——方 法

沒有種不好的莊稼,隻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農民怎樣對待莊稼,決定了莊稼的命運;家長怎樣對待孩子,決定了孩子將來的發展方向,但不能左右孩子一生的命運。為人父母更應該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

對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

孩子的童年決定他的終生,在現實中也是不爭的事實。當然,也有人認為人的一生是很複雜的,人的一生漫長,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機遇與偶然性。如何將孩子打造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是所有父母都必須麵對的問題。孩子的心,就像春天的泥土。播什麼種子,就會發什麼芽。播上好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好行為的收獲;播上好行為的種子,就能獲得好習慣的收獲;播上好習慣的種子,就能獲得好品德的收獲;播上好品德的種子,就能得到美好的人生。這應該是每個父母的願望吧!

美好的人生是從開始做起的,沒有一開始的努力就不會有未來的茁壯。隻有知道這個道理,才不會在麵對失意人生的時候才知道後悔。

科學研究告訴我們,人類其實有兩大學習能力,即記憶力和理解力。根據心理學家共同認定的“人生秘密”十三歲以前是兒童記憶力發展和運用的黃金時期,在這期間如好好把握可使小孩記憶力(即學習能力)增強二至五倍。記憶力的增強,能讓孩子學習其他的科目易如反掌。所以父母要好好把握這一大好時機,讓孩子提早接受教育。

其實教育不應在學校由教師開始,而應在家庭裏由父親、母親開始。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不能缺席的。孩子一旦降生,他既屬於家庭,又屬於這個社會。一個品行端正、有良好教養和技能的孩子,長大成人後會對社會產生積極的作用。有的起的作用可能會更大一些,會成為影響整個社會的人;有的起的作用可能小一些,隻對一個工廠、一個農場、一所學校,甚至隻對一個家庭起作用,但總歸是良性的、積極的作用。

相反,品行不端、沒有教養、無一技之長的人,可能隻會起破壞作用,成為別人痛苦的根源。因此,培育孩子也和父母們在社會中的其他工作一樣,是非常有價值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是一件慎重的事情。

不要低估了兒童驚人的吸收能力和潛在的領悟能力,適時給予“高度文化”的教育,給他“最深刻的”、“最好的”、“最有意義”的教材。千萬不要因為大人的無知,而讓可愛的孩子,天天生活在無聊困頓的環境中,白白浪費了他無窮的天分。錯過的時機,將一生永不再來。

要教育孩子不僅僅是要發展他們的智力,同時還要培養他們的品德,懂得這一點不僅對孩子,同時對父母們也是極其重要的。從一些關於早期教育成功的例子中,我們會發現那些大音樂家、大美術家、大文學家、大科學家的誕生,都離不開早期接受的合理教育。就像智力的培養需要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一樣,孩子的優秀品德也必須從搖籃時期就開始熏陶。

沒耐心的父母往往會說:“我給孩子創造了那麼多好的條件,從小就開始教育他,可他一點兒也不合作,太讓我們頭疼了,有什麼辦法呢?”其實這種情況的發生,多半是由於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對,應該從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找找看,到底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而不應該埋怨孩子,讓孩子來承擔由於自己的無知所帶來的損失。因為,孩子受父母的影響是一個千古不變的規律。

21世紀是智能的世紀,無論人工智能的科技產品,還是人腦智能的開發,將極為興盛。但對人類來講,由眼前國際動蕩不安的現狀也可以看到,人性若不能向善,即使擁有尖端的科技與人腦智能,也可能隻會將犯罪升級。將心比心,我們看單個家庭,若家裏有一個成員道德有缺,縱使家財萬貫也顯而易見的無法令家庭幸福,可見道德培養是一切培養的前提和基礎!因為金錢物質的層麵是沒有方向的,而把握方向的是道德品質的心靈層麵。

那麼這就需要父母及早進行道德教育,讓孩子從小就感受到,道德的標準到底在什麼地方。

而且盡早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是教孩子能認識多少字,認識多少數,會算多少道數學習題,而是盡早開發孩子的智力,盡早培養孩子觀察力,注意力和記憶力等。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加以引導。良好的習慣將成就你孩子的未來。早期在孩子身上時間和精力的投入是回報最高的投入。別等孩子成了問題孩子才著急上火,怨天尤人。出生的孩子就像是一塊未經雕琢的鏷玉,你遺傳給孩子什麼樣的智商,對他進行了什麼樣的後天教育,就會成就什麼樣的孩子。所以,要非常注意你的教育方式。

一個人是天才還是庸才,究竟是取決於天賦還是教育?這是一個在許多民族中有著爭議的命題。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兒時,並不是一個十分聰明的孩子,天賦也不算高,4歲開始說話,在小學時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老師曾要求他退學;而在他的家庭中,他母親對他的音樂熏陶和他叔父對他進行的數學啟蒙,培養了他傑出的形象思維能力,使他最終成為一名偉大的科學家。

在很多人的頭腦中有這樣一種概念,認為:孩子成長得好,是因為天賦優良。孩子不成功,就怪罪於先天不足,而不是去追究父母在教育方麵的失職。

很多成功的教育事例說明:對孩子的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嬰兒就如同一張白紙,不具備學習與接受教育的能力;出生不久的幼兒就如同一隻小動物,主要是吃飽,長身體,玩耍,而不是學習,這是人們普遍存在的偏見,事實上,孩子從出生到三歲前,是一個最為重要的學習時期。因為這一個時期,孩子的大腦接受事物的速度和方法是最快最直接的。

比爾·蓋茨出生於律師和教師之家,他的父母從小就非常注意對小蓋茨的智力進行開發和培養。

比爾·蓋茨從小就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在他出生後,母親就放棄了做教師的工作,全身心地操持家務、教育孩子。由於丈夫很忙,她和兒子經常在一起,擔負起開發孩子智力的任務。

家族裏的每一個大人都非常重視小蓋茨智力的開導和培養,他們知道,未來世界是一個充滿智力競爭的世界,而人的思維素質和悟性是競爭的關鍵,外祖母每次上街都要從書店給他買很多的書。

外祖母還經常以一些遊戲的方式來開導蓋茨的心智,他們常在一起玩紙牌,尤其是玩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思維敏捷的遊戲。

因此蓋茨從小就愛動腦筋,思維方式也與普通的孩子不一樣。母親閑暇時從事一些社區自願服務工作,其中就有為西雅圖曆史博物館做講解員,工作內容包括到各所地方學校為學生們講解世界各地的人文曆史。這時,由於個子小的原因,蓋茨總是坐在全班最前麵,盡管蓋茨是個好動的孩子,但他在上課的時候表現得比其他學生還要專注、認真。

蓋茨從小喜愛讀書,涉及的範圍也很廣,但他從不喜歡連環畫、卡通畫之類的兒童讀物。

他7歲的時候,母親給他推薦的書目是《世界圖書百科全書》,他經常幾個小時坐在那裏閱讀這本大書,一字一詞地從頭讀到尾。

小蓋茨的父母還盡可能為他創造學習與鍛煉的機會。當他9歲時,父母主動報名讓他參加童子軍的野營活動,小蓋茨從與其他孩子的交往中得到了一個孩子應有的樂趣。

自從蓋茨到湖濱中學讀書,接觸到計算機的那一天起,計算機對他就產生了一種無法抗拒的魅力和吸引力。初中畢業時,他利用自學的一套編程本領為信息公司編寫了異常複雜的工資程序。

1973年春,他考取了哈佛大學,在那裏他更是一發不可收,經常在計算機房通宵達旦地編寫程序。在讀書期間,蓋茨幾次告訴父母,他想從哈佛退學與他人一道創辦自己的計算機公司。

但父母堅決反對他離開哈佛,尤其是畢業以前。父母還找到了當時白手起家的一個著名企業家——斯托姆來說服蓋茨打消離開哈佛去創辦公司的念頭。但當斯托姆見了蓋茨,傾聽了這位十幾歲孩子的演說後,不但沒有勸阻他,反而鼓勵他好好幹。

1977年,蓋茨離開了哈佛。不是他厭倦哈佛,而是他想把自己的偉大計劃早一天實現。

進入19世紀80年代後,IBM開始尋求合作夥伴,在與蓋茨見麵僅僅交談了5分鍾之後,IBM公司的人認為蓋茨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合作夥伴。此後,蓋茨為自己的人生書寫了一頁頁絢麗的篇章。

心靈感悟

孩子的童年決定他的終生,在現實中也是不爭的事實。對孩子的教育開始的越早越好。

合理對待孩子提出的要求

對孩子的要求,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合理要求,家長要支持鼓勵。對孩子不合理或過分的要求,家長決不能毫無原則地遷就,應表示堅決的不允許,並讓孩子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必須做。家長決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放棄對孩子的嚴格要求。要知道,如果孩子的企圖第一次得逞,以後就會習以為常,由著性子來。偉大的思想家培根有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

因此,家長應注意不能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讓步。孩子的父母之間意見要統一,而且同祖父母之間的意見也要統一,防止孩子有“空子”可鑽,否則家長的正確意見難以付諸實施。例如,當孩子任性時,往往是父親動手打孩子,母親忙著護孩子,外婆出來拉孩子,甚至相互埋怨、指責、爭吵,這就更助長了孩子的任性。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麵千萬不要產生分歧。即使有分歧,也不要在孩子麵前暴露出來。

有些家長不願意帶孩子逛商場,因為孩子看到什麼都想要,不給孩子買他們就鬧,讓家長很沒有麵子,最終還是得滿足孩子的要求,花很多的冤枉錢,給孩子買一些在商場裏看著好看,回到家孩子玩都不玩的東西。

類似的情況讓家長們感到非常苦惱,往往隻會怪孩子不懂事。在商場裏不好意思發作,回到家裏打罵孩子的家長也並非沒有,但是家長是否考慮過,孩子見到什麼東西都想要,而每每都會得到滿足,這到底是為什麼,原因到底在哪兒呢?

父母屈服孩子的一個要求,就是滿足她隨意提出的要求;時間一長,孩子就發展成“給我東西”這種習慣、一種要求越來越多東西的行為。電視廣告會刺激孩子的貪婪,總是有人向他們灌輸這種觀點;買東西,就是買幸福。如何不讓孩子養成“給我東西”這種習慣呢?如果孩子已經有了這種習慣,怎樣才能改變呢?

父母要教育孩子不要沉湎於電視和玩具。如果你主動帶孩子做有意義的活動,孩子就不會整天纏著你鬧了。從傳統上來說,農場的孩子哪怕年紀再小,也可以擠擠奶,收雞蛋,做做其他的事。今天,做父母的幾乎不叫孩子做任何事。父母應該安排一個時間表,叫孩子做點雜事,這樣能防止孩子養成“給我東西”這種習慣。即使是一個孩子4歲,他也能幫助清理早餐盤子、喂貓、給花草澆水等等。再大一些的孩子能鋪床,在花園裏幹活和整理盥洗室等等。

每次到商店買東西時,不要總是給你孩子買好吃的東西。父母這樣做往往是由於內疚引起的,白天,父母大多數時間要工作,不在孩子身邊,因此他們想補償一些什麼給孩子。常常給孩子買禮物可能讓你覺得自己有種大方的感覺,但是孩子漸漸會覺得自己有權享受到這種待遇,並一直要求這樣做。父母要從一開始就要向孩子講清楚,給他買東西是經過慎重考慮的一種決定,並非是為了滿足他一時的欲望。如果你不想給孩子買,不要找借口,對孩子說“我們太窮了”這一類話,而是要告訴孩子,幸福不是擁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幸福的意義不在於東西的多少,而在於人生的價值。

當孩子在商場裏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哭著喊著讓媽媽買給他們時,媽媽可以輕聲地在孩子耳邊告訴孩子,這個東西沒有用處,媽媽就在商場的門口等你,等你哭夠了,到門口來找媽媽。然後頭也不回的徑直向商場門口走去。你一定要堅守信用,一定要在門口等著孩子。不用多長時間,孩子看到媽媽真的沒有滿足自己想法的意思時,孩子就會停止哭鬧,乖乖的到門口找媽媽了。這樣的情況不會超過一兩次,孩子就會感到自己的哭鬧是於事無補的,孩子自然就會在自己不合理的要求不能得到滿足時,或者聽從成人的意見或者是轉向合理的要求了。

晚飯前,孩子忽然走到媽媽跟前,提出要吃餅幹。媽媽不假思索地說:“不行,馬上就要吃晚飯了,吃了餅幹,晚飯還吃得下去嗎!”可是孩子不聽,纏著媽媽說:“不,我要吃嘛,我餓了,就是要吃!”吵得媽媽沒法,就說:“煩死人了,好,好,別吵了,給你吃。”於是孩子心滿意足地吃了起來。

在一家商店裏,一個母親告訴她的女兒,她不能買一包扁平的發夾,因為“許多發夾夾不住頭發”。這種解釋對成年人來說,聽起來文明,但是對一個孩子來說,聽起來不著邊際,而且根本無法理解。最好堅定地說“不”,然後說出你認為簡單的解釋:“對你不好。”一旦你說了不,就要堅持到底。你對“給我東西”這種反應是教會孩子一些重要的信息:“什麼東西能得到,什麼不能得到。”讓一個孩子懂得:哭哭啼啼讓人難受,自己的目的也無法實現。“如果有必要,就離開商店。”

這樣的事是家長經常碰到的。它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要求?

家庭心理學家勸告所有的父母,“有時,即使麻煩,你也要證明這一點。”作為一個父母,你的工作就是幫助你的孩子決定什麼東西最值得得到,然後向他們顯示用正確的方法得到這些東西。要讓孩子學會重要的一課就是:得到東西要比說“給我東西”花費更大的勞動。

孩子的要求有兩種,一種是合理的,一種是無理的。對於合理要求當然應支持,並盡可能予以滿足。如果由於某種原因暫時做不到,也要向孩子說清楚,首先要肯定他們的要求,然後說明目前為什麼還做不到,並且告訴他們如何才能實現。

困難的是如何對待孩子的無理要求。眾所周知,幼兒的是非觀念比較差,他們隻能從自己當時的興趣愛好願望出發提出要求,而不能考慮到常情常理。在他們看來,他所提的要求都是合理的,如果遭到父母的拒絕,就會感到莫大的失望和委屈,甚至引起一場衝突,鬧得大人沒辦法,隻好屈服,結果養成孩子執拗、任性、不講道理的壞毛病,在獨生子女中尤為常見。

首先父母不必對孩子的要求忙於表態,要從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要求是否合理,了解一下孩子提出這一要求的動機是什麼。即便不合理,也要盡量用平等的、商量的口氣和孩子交談,不要簡單地拒絕。如開頭舉的例子,那位媽媽起初簡單地拒絕了孩子的要求,而當孩子一鬧,又屈從了,無原則地任憑孩子抱著餅幹盒飽餐一頓,結果就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以後不管提出什麼要求,隻要爭取一下,吵鬧一番,便可以達到目的。而如果這位媽媽改變一下做法效果要好得多。她可以先了解一下孩子為什麼餓,如果確實很餓,可以答應他先少吃幾塊餅幹,但同時要說清楚晚飯前不能多吃東西的道理,決不能任孩子去吃,在這一點上不能妥協,孩子再哭再鬧也不能讓步,否則,雖然隻應允一次,就會為下次拒絕其無理要求增加一份困難,不利於孩子品性的培養。

另外,大人之間要一致,要互相配合,不要拆台。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爸爸不答應,媽媽答應;父母拒絕了,老人又應允。結果大人之間互相埋怨,孩子則利用矛盾各個擊破。當然,為了不太傷孩子的心,在拒絕的方法上要講究,不要簡單粗暴。如爸爸幹幹脆脆地拒絕,媽媽再柔聲細語地講清道理,耐心地誘導或轉移注意力,使孩子感到爸爸媽媽對他的要求是認真考慮的,講道理的,一般來說孩子們也是會聽從的。

有的家長隻重視滿足孩子在學習上購買圖書、添置文具的要求,而對課外活動的一些要求因怕影響孩子的學習而不支持,甚至是反對的,其實這是一種狹隘的觀念,特別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正如英國諺語所說:“隻是學習不玩耍,聰明孩子也變傻。”這就需要正確對待孩子提出的某些使家長不放心的要求。例如,大一點的孩子,提出結伴去郊外旅遊,或在老師的帶領下去學遊泳等等,家長出於安全考慮,可能會斷然拒絕,而使孩子的情緒受挫。而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應借此機會讓孩子鍛煉一下,積極幫助孩子安排好活動,嚴密防範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如果一時做不到,就應講明道理,好言勸阻,這樣做,有利於保護孩子的積極性,對孩子的成長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對待孩子提出的可滿足可不滿足的要求,家長不要輕易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樣,既能防止孩子產生過強的物質欲望,加深滿足程度,又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

對待孩子的合理要求父母已答應,可是實際情況發生了變化,比如說要的東西在市場一時買不到,許諾一時無法兌現,父母就要耐心地向孩子解釋許諾無法兌現的原因,使孩子懂得父母是說話算數的,並不是“言而無信”。

對待孩子的某些要求,特別是以審美性、探索性為特征的,如製作、實驗、創造等高層次的要求,父母應采用引導、激勵等方法,讓孩子自己動手去實現。這樣可以激發孩子的自豪感、幸福感、自信心和勇於克服困難的意誌品質,更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父母們對孩子要多一些平和,少一些苛刻,以平常心對待孩子的成長。父母們都希望子女有出息、有作為。但是大千世界,芸芸眾生,還是平凡普通的人占了大多數。如果家長不顧客觀因素,而一味地高要求、高投入,其結果可能就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在孩子成長的問題上,家長不要給孩子過大的壓力,讓孩子小小年紀就被壓的喘不過氣來。

家長還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切勿拔苗助長,無限加壓。家長在給孩子選擇教育時還要選擇適合他們年齡階段的教育,也就是說不能跨越孩子在該年齡階段所能承受的最大壓力。過早開發孩子潛能的教育一時換得了孩子某種超常的才能,而家長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有可能在犧牲孩子的一生幸福。一旦孩子沒有達到你的要求,不僅你會失望,孩子也可能失去學習的興趣。

當然了,家長在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時,要注意態度和方式,畢竟孩子的心智還不成熟,不要破壞孩子的情緒。例如,母親帶兒子上街,經過玩具店,兒子提出要買一把手槍,可是這天母親並沒打算給他買玩具,而且錢也不夠。遇到這種情況,母親可以對兒子說:“我知道你想要一把手槍,可今天媽媽錢不夠。不過,可以給你買一些橡皮泥或者一盒蠟筆,你想要哪樣?”兒子想了想,會很樂意地挑選一樣。這位母親既表示理解孩子的願望,讓孩子知道不能買手槍的道理,又巧妙地用橡皮泥、蠟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轉而考慮新的選擇,使孩子情緒保持愉快和滿足,這樣的做法是適合幼兒的心理特點的。

同時,還要教會孩子向父母提出要求的方式。要使孩子知道,唯有用請求、商量的方式提出要求才能得到滿足。倘若孩子以耍賴、威嚇、哭鬧等來要求父母,父母不僅不可輕易答應,而且他們還要接受父母對他進行的耐心的教育。

心靈感悟

合理要求,家長要支持鼓勵。對孩子不合理或過分的要求,家長決不能毫無原則地遷就,應表示堅決的不允許,並讓孩子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必須做。家長決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放棄對孩子的嚴格要求。

給孩子以尊嚴

一個人的成長,除了給予關懷和教育,他的尊嚴也是非常重要的。給孩子以尊嚴,就能更加有助於他成才。我們培養孩子從小要有骨氣、有尊嚴。對待孩子,沒有比保護他的自尊更重要的事了。

一個人最寶貴的是尊嚴。對一個孩子來說,最害怕的不是棍棒、拳頭,是失去尊嚴。當你知道孩子可能偷了東西,但還不能確定時,請你要保持冷靜,千萬不要冤枉孩子;而當你已經有證據確認孩子犯了錯誤時,也請一定給孩子留點兒麵子,孩子會為此感激你一輩子,即使他在當時還無法完全理解!

尊嚴是人類靈魂中不可糟蹋的東西。有一位作家曾經說過:“人受到震動有種種的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經上,有的是在道德上、感受上,然而最強烈的、最持久的則是在個人的尊嚴上。”可見尊嚴對於一個人來說有多麼的重要。一個從小失去尊嚴的孩子,長大後很難堂堂正正地做人,很難擁有健全的人格。

當他們還沒有學會世故的時候,就學會了捍衛尊嚴;當他們還沒有學會隱忍的時候,就學會了保持尊嚴。所以,尊嚴可以說是人出生時收到的一份最珍貴的禮物。沒有人可以掠奪,沒有人可以踐踏,就算是他們的父母也不例外。

一個人從小沒有受到過社會公正的對待,便很難公正地對待社會;相反,如果從小能夠受到社會公正的對待,便能夠公正地對待社會。

尊重能鼓勵孩子為別人著想,因為他認為這些人值得尊重。這個優點能夠使孩子用需要別人對待自己的方法去對待別人,因此就奠定了避免暴力、不公正和仇恨的基礎。一旦孩子使得尊重成了生活的一個部分,他將更能關心別人的權利和感情;結果,他也將更尊重自己,這是所有的父母所期待的。

可憐天下父母心,的確,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很多,但是,這也不能成為父母能夠任意損傷孩子自尊心的理由。成年人需要受人尊敬,作為孩子也同樣需要。很多家長使我擔憂的地方是他們總是對自己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養成沒有足夠的重視,似乎覺得小孩上課不專心被老師辱罵是小孩的錯。

現在的孩子雖然在物質上應有盡有,別的小孩有的,他也有。爸爸媽媽在這方麵對他們百依百順。可是最讓人擔心的是家長生氣時總是罵孩子類似於笨蛋,白癡,別人家小孩都比你聰明,就你最笨等的話。許多話比這些還傷人。但家長們卻能毫無顧忌的說出來,殊不知這些話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我們理解這些家長的愛子之心。可是中國的父母總是不把小孩當作平等的人對待。雖然愛孩子愛到了極點,可是不曾想到再小的孩子也有尊嚴。

我們發現孩子尊嚴需要的表現形式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1.孩子會要求負責

要求負一定的責任是孩子自主性行為進一步發展的產物,一個最常見的現象是孩子不再順從於成人的包辦代替,而是什麼事情都要求“我自己來”。

於是,從服務於自己的吃飯、穿衣、洗澡到成人的燒飯、擦地,孩子都想自己動手親自解決問題。他們跑來跑去、忙個不停,即使被成人稱為“幫倒忙”也樂此不疲,除非是遭到強令禁止、訓斥,被趕到了一旁,才肯罷手,限於發展的水平和已獲得的社會經驗,孩子能完成的負責行為畢竟是很有限的,但他們卻從這有限的行為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操縱和控製,由此而得到成就感,自尊感的體驗。

2.孩子要求被讚揚和被認可

“孩子都愛聽好話”、“哄小孩”等日常言語從經驗層次反映出孩子的一種普通傾向,即喜歡被成人讚揚和認可,由於這種需要傾向,孩子除了要求父母對他們的各種“傑作”、“本事”給予關注之外,還迫切希望得到成人的誇獎和表揚。一句“你真能幹”,往往讓他們喜滋滋的情緒持續很久,並激勵他們充滿信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反之,如果孩子從父母那得來的信息是自己做得很不好,則會使他們興趣索然,不願、不敢去做其他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父母的認可與讚揚直接作用於孩子的尊重需要,正向的鼓勵與肯定可以激發孩子的積極情緒,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滿足孩子的尊重需要;負向的批評與否定則會導致孩子消極情緒和情感的產生及尊重需要的匱乏。

3.孩子要求自主,並學會了對抗成人的意誌

就整個孩子時期來講,接受成人的旨意,服從成人的安排,構成了孩子生活的主要內容。然而一味地順從聽話,勢必抑製孩子的天性,阻礙孩子成為他自己。為此,孩子在尊重需要的支持下表現出自主性行為——不依賴他人自由地做出判斷與主張。比如他們會自己選擇穿哪一件衣服,自作主張看哪一部卡通片,玩哪一個玩具,把父母的要求當作耳旁風。在成人看來,也許孩子的行為理由根本毫無道理,他們的標準也讓人難以捉摸,但孩子卻在盡可能大的範圍內堅持自己的主張,一旦如願,他們便像打了勝仗的戰士一樣誌得意滿,而絕不會對成人的失望與無奈懷有一絲歉意。

4.孩子要求得到成年人的關注

孩子是在與外界環境的互動中發育成長的,成人的關注是他們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以滿足的首要條件。同時,孩子也通過成人的關注來確認自己的存在,一歲之前,孩子借助哭鬧、微笑等手段吸引成人的注意力。學步以後則通過自我表現來達到目的。大多數情況下,孩子會用積極的辦法引起成人的關注,如主動招呼父母來看自己搭的積木、畫的畫、做的某個動作,要求父母幫自己數跳繩、拍球的次數等,他們迫切地希望父母(或老師)看到自己,從成人的關注中獲得自信和自尊。有時,孩子也會用一些消極的辦法引起注意,比如把整潔的房間搞得亂七八糟,把某件物品打爛,在有客人來訪時大吵大鬧、生出事端。有時,孩子還會借助一種更為隱蔽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要。如反複強調自己的不舒服,“我被蟲子咬了”、“我肚子好痛”等。其實這些狀況並非實情,隻不過是孩子的又一種引起成人關注的信號,孩子是想通過父母對他們的關心感覺到自己的重要。

5.孩子要求有自己的私人小空間

孩子的行為控製能力雖然很弱,但他們仍渴望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領地,這塊領地既是空間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在那裏,他們可以隨意擺放自己的物品,玩具,給玩具分配角色、安排任務,可以講述自己的故事,傾泄情感,保存自己的小秘密。這塊領地是孩子精神發展的庇護所,也是他們作為人之尊嚴的重要堡壘,就和成人的隱私一樣,不讓外人隨便刺探。在成人眼裏,也許這塊領地裏的一切、連同小孩子的心計都可以一目了然,但絕不可以輕意揭穿。因為,一旦讓孩子發覺自己的秘密全在成人的掌握與控製之中,他們的尊重需要就會遭受挫折,就會滋生出自卑、弱小無能等負麵情緒,從而喪失基本的自尊與自信。

不過,在孩子階段,孩子對成人意誌的反抗能力是極有限的,如果父母真的嚴厲起來,他們也會收斂自己的行為,但他們的自主性卻不會隨之而消失,一旦時機成熟,便會立即突現出來——這是孩子在“捍衛”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尊嚴的標誌。

可以說,一個人心靈的世界是靠尊嚴支撐的。不怕沒有錢,就怕沒有尊嚴,尊嚴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有一個乞丐跪在地鐵通道擺著鉛筆攤乞討。來了一個商人,丟下一美金,匆匆離去。一會兒,這位商人又跑回來,認真地對乞丐說:“咱們都是商人,都是賣東西的,我剛才付給了你一元錢,沒拿東西,現在我要拿走。”說著,蹲下來,挑了幾支鉛筆走了。

商人的話,讓乞丐大為震動。他第一次聽到有人稱他“商人”,第一次聽到有人說他“賣東西”,他一下子找到了做人的尊嚴。他迅速站立起來,撣撣身上的土,開始認真經營起他的鉛筆攤。經過幾年的努力,他成了名符其實的商人。一次,他衣冠楚楚去參加一個商界聚會,在那裏,他見到了那位商人。他畢恭畢敬地走過去,深深地鞠了一躬,充滿感激地說:“謝謝,先生!是你讓我找回了尊嚴!”

尊嚴有如此大的力量,它能讓乞丐變成商人,也能讓一個人變成失去靈魂的乞丐。

有一位外籍教師來到中國執教,這位外籍教師買了一批小禮物,準備送給自己班裏的學生。一位同事知道後,就托另一位同事去問,能否從多出來的禮物中拿出一個來,送給她的孩子。這位外籍教師並沒有拒絕,但是要求那位教師的孩子必須在一天內背熟三句新的英語句子。孩子輕而易舉地就完成了這個要求。於是,外籍教師就以獎勵的名義把小禮物送給了孩子。孩子得到的禮物,是因為學會了三句新英語而受獎的,不是別人施舍的,也不是乞求的,他的心裏會有多亮堂!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