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1 / 3)

第二十五章

國防 經濟篇

世界經濟

世界經濟的形成

世界經濟的形成

世界經濟的形成與發展是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和發展緊密相連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之前,人類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自然經濟占據統治地位,雖然有一定程度的國際經濟交往,但隻是偶然的、個別的、局部的現象,不能形成真正的世界經濟。

世界經濟的形成發軔於18世紀中葉。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期,英、法、美德等歐洲國家相繼發生並完成了以蒸汽機的改進和推廣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動力和機器的廣泛應用,不僅推動了工業生產的大幅增長,而且引起鐵路、輪船等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從而擴大了國際商品流通,社會分工也日益超越了一國的範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獲得了世界範圍內的勝利。生產力的懵懂和世界市場的擴大,把各種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和地區卷入了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範圍,這就是初步了各國之間相互依賴的經濟聯係。

隨著機器大工業的建立,工業從農業中徹底分離出來,工業內部的分工越來越細,新的生產部門不斷出現。大規模專門化生產要求社會分工超越民族經濟的狹窄範圍,以滿足其不斷增長的原料和市場的需要。於是社會分工迅速向國際領域擴展,過去一國範圍內的城鄉分離和對立狀況,開始在更大規模和世界內再現出來,形成以先進技術為基礎的工業生產的中心,亞非拉地區的國家則成為工業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和國際分工的發展,以國際分工為基礎的各車商品交換關係和世界市場隨之出現。此後,貿易規模不斷擴大。隨著國際分工伯懵懂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世界傾向也隨之出現。它是國際商品流通廣泛發展的必然產物,在國際商品流通中發揮一般等價物作用。世界貨幣的出現又大大地使得了國際商品流通,擴大了國際貿易規模,密切了國家間的經濟關係。

19世紀後期,資本主義國家開始了以電力應用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內燃機和電動機代替了蒸汽機,社會生產力獲得了更大發展,一係列重工業部門如電力工業、電器工業、石油工業、化學工業、冶金工業、機械工業等迅速成長,使工業結構發生變化,重工業比重急劇增加。與此同時,生產和醬更加集中,股份公司和聯合企業不斷湧現,出現了壟斷銷售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的組織,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壟斷取代自由競爭,並成為經濟生活的主要現象。

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後,在工業壟斷醬和銀行壟斷融合基礎上形成了金融資本實現了對各個經濟部門的控製。金融資本不僅擴大了商品輸出,而且開始大量輸出資本。各國的壟斷集團為了追求高額利潤,不但從經濟上分割世界,而且從領土上將世界瓜分完畢,建立起帝國主義殖民體係。20世紀初,帝國主義殖民體係的意味著世界經濟的最終形成。

世界經濟的前提

世界經濟的前提條件可歸納為:

第一,生產力發展到機器大工業時代。生產力發展是人類社會的動力。機器大工業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分工、交換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歇後語,為國際商品交換和世界市場的了條件。

第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和鞏固。資本的原始積累加速了資本的集中,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是人類大曆史上的一大進步。它空前地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機器大工業的發展,從而將國際商品交換和國際分工推向曆史上未曾有過的高度,形成了世界市場,建立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世界經濟--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

第三、國際商品交換極大地發展。一方麵,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後,機器大工業釋放出巨大生產力,生產出的商品遠遠超出一個國寶、一個地區的消費能力,需要醜陋在國外尋找銷售市場;另一方麵,機器大工業發展所需要的原料以及城市人口增長需要的糧食和其他日用品的消費,又是一國生產能力在一定曆史時期和空間所難以滿足的,這就使得各國資本家競相去國外尋找原料和糧食等家產品來源,致使國際商品交換的範圍擴大成為不可避免。國際商品交換的極大發展,推動了平均化的國際價值、世界價格的形成,也使貨幣發展成為世界貨幣,從而為世界經濟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第四,國際分工的形成。國際分工是一國分工超出國界在世界範圍內的延伸。機器大工業不僅使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工業從農業和其他產業中完全分離出來,形成了獨立的生產部門,而且使工業、農業間的分工和對立超出民族經濟的狹小範圍,向世界擴展,形成世界範圍內工業國和農業國之間的分工和對立。

第五,世界市場的形成。經濟近一個世紀的資源掠奪和工業呂傾銷,到19世紀中期,世界五大洲的多數國家和地區被遵義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強行副刊了分工和商品交換之中,形成了統一的世界市場。統一的世界市場的形成標誌著世界經濟的基本形成。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已經具備了世界性。

世界經濟的發展

世界經濟從出現至今經曆了三個發展時期:

第一個時期,從18世紀中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統一的無所不包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形成時期。這個時期,一方麵表現為資本主義用其殖民地、半殖民地相互之間的經濟聯係日益密切;另一方麵,明顯地表現為未開化的國家從屬於文明的國家,東方從屬於西方,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存在極度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貿易關係。

第二個時期,從20世紀初期俄國十月革命到20世紀80年代,由於出現了新社會主義經濟,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體係被打破,世界經濟一分為二,形成兩個對立的經濟體係。在這不到100年間,世界經濟的前後經曆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十月革命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同資本主義經濟相互並存、相互鬥爭。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80年代末為第二階段。在此期間,社會主義從一國發展到多國,形成了社會主義世界經濟體係,大批新興的民族國家經濟開始興起,它們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相互滲透,相互鬥爭,世界經濟關係錯綜複雜。

第三個時期,20世紀90年代初“冷戰”結束之後,世界經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隨著世界範圍內“冷戰”的結束和科技革命向縱深發展,經濟體製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各國經濟按照其自身的規律向全球化、集團化的方向發展,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知識經濟初見端倪。

世界經濟的構成

世界經濟是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與國家集團所組成的相互聯係、相互依賴、共同運動的經濟有機整體。其中包括世界市場、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和國際經濟協調等。當代世界經濟基本包括三類國家經濟: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中國家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

世界市場

世界市場,是世界範圍的商品交換和商品流通,是通過商品交換把各國市場緊密聯係起來的總體。它發端於15世紀末16世紀上半期的地理大發現,形成於19世紀中葉。其形成的曆史,就是資本主義勢力從歐洲擴張到全世界的曆史,就是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納入到資本主義國際分工體係的曆史。

世界市場的構成十分複雜,可以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

1.按地理方向劃分。世界市場按洲別或地區可以劃分為西歐市場、西歐市場、北美市場、非洲市場、東南亞市場等等;也可以按國別劃分為美國市場、日本市場、德國市場、英國市場、中國市場等等;聯合國在有關的統計中常把世界各國劃分為發達國家市場、發展中國家市場和中央計劃經濟國家市場三大類。

2.按市場對象劃分。世界市場可以劃分為商品市場、貨幣市場和勞務市場。其中商品市場是主體。也可按大類劃分為紡織品市場,糧油市場、機械市場、化工市場等;還可按品種細分為小麥市場、咖啡市場、茶葉市場、汽車市場等等。

3.按消費者劃分。可按性別、年齡、收入和職業等劃分,如婦女用品市場、兒童用品市場、勞保用品市場等等。

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是指不同國家(和/或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活動。國際貿易是商品和勞務的國際轉移。國際貿易也叫世界貿易。 國際貿易由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兩部分組成,故有時也稱為進出口貿易。

國際金融

國際金融,就是國家和地區之間由於經濟、政治、文化等聯係而產生的貨幣資金的周轉和運動。

國際金融由國際收支、國際彙兌、國際結算、國際信用、國際投資和國際貨幣體係構成,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製約。譬如,國際收支必然產生國際彙兌和國際結算;國際彙兌中的貨幣彙率對國際收支又有重大影響;國際收支的許多重要項目同國際信用和國際投資直接相關,等等。

國際投資

國際投資,又稱對外投資或海外投資,是指跨國公司等國際投資主體,將其擁有的貨幣資本或產業資本,通過跨國界流動和營運,以實現價值增值的經濟行為。

國際投資的內涵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麵:

1.參與國際投資活動的資本形式是多樣化的。它既有以實物資本形式表現的資本,如機器設備、商品等,也有以無形資產形式表現的資本,如商標、專利、管理技術、情報信息、生產訣竅等;還有以金融資產形式表現的資本,如債券、股票、衍生證券等。

2.參與國際投資活動的主體是多元化的。投資主體是指獨立行使對外投資活動決策權力並承擔相應責任的法人或自然人,包括官方和非官方機構、跨國公司、跨國金融機構及居民個人投資者。而跨國公司和跨國銀行是其中的主體。

3.國際投資活動是對資本的跨國經營運活動。這一點既與國際貿易相區別,也與單純的國際信貸活動相區別。國際貿易主要是商品的國際流通與交換,實現商品的價值;國際信貸主要是貨幣的貸方與回收,雖然其目的也是為了實現資本的價值增值,但在資本的具體營運過程中,資本的所有人對其並無控製權;而國際投資活動,則是各種資本運營的結合,是在經營中實現資本的增值。

國際經濟協調

全稱為“宏觀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是指在各個國家或國際組織之間,以發達國家或國際經濟組織為主體,就貿易政策、彙率政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進行磋商和協調,適當調整現行的經濟政策或聯合采取幹預的政策行動,以緩解政策溢出效應和外部經濟衝擊對各國經濟的不利影響,實現或維持世界經濟均衡,促進各國經濟穩定增長。

國際經濟協調的作用在於:各國政府通過一定方式尋求各國經濟利益的共同點,以相互依賴關係和經濟傳遞機製為紐帶,實現各國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和各國內外經濟平衡基礎上的世界經濟均衡。

世界經濟的主體

世界經濟的行為主體主要有主權國家和非國家行為主體兩大類,其中非國家行為主體又可分為國際經濟組織(包括世界經濟組織和區域性經濟組織)和跨國公司。迄今為止,主權國家依然是世界經濟運行的基本主體,構成世界經濟的最主要部分。

在主權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主要行為主體的今天,國家利益仍然是國際關係行為的基本動因,不同的國家利益必然導致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摩擦和矛盾;同時,世界經濟的相互依存程度也大大提高。因此,為了避免國家間經濟矛盾發展到激烈對抗的地步,同時避免由於一國經濟危機或政策失誤對別國造成危害,國際社會產生了加強協調與合作的共同要求。有關國家或國際機構為實現世界經濟的穩定,對國際經濟活動進行聯合磋商和調節,逐步建立並完善了世界經濟的協調機製,重點就是建立了各種世界經濟組織和區域性經濟組織。

其中,主要世界經濟組織是指在當今具有較大影響的全球性經濟組織,主要包括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

世貿組織(圖216)

世界貿易組織,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市舉行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部長會議決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貿易組織(簡稱“世貿組織”, -- WTO) ,以取代成立於1947年的關貿總協定。

世界貿易組織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世貿組織的第一任總幹事是意大利前外貿部長雷納托·魯傑羅。

世貿組織成員分四類:發達成員、發展中成員、轉軌經濟體成員和最不發達成員。2006年11月7日,世界貿易組織總理事會在日內瓦召開特別會議,正式宣布接納越南成為該組織第150個成員。到2011年為止,世貿組織正式成員已經達到156個。

世貿組織的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和大幅度、穩步提高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擴大貨物和服務的生產與貿易;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各成員方應促進對世界資源的最優利用、保護和維護環境,並以符合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各成員需要的方式,加強采取各種相應的措施;積極努力確保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增長中獲得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份額和利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圖218)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簡稱:IMF)於1945年12月27日成立,與世界銀行並列為世界兩大金融機構之一,其職責是監察貨幣彙率和各國貿易情況、提供技術和資金協助,確保全球金融製度運作正常;其總部設在華盛頓。

基金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為理事會,由各成員派正、副理事各一名組成,一般由各國的財政部長或中央銀行行長擔任。

該組織臨時委員會被看作是世界兩大金融機構之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決策和指導機構。該委員會將在政策合作與協調,特別是在製訂中期戰略方麵的充分發揮作用。委員會由24名執行董事組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每年與世界銀行共同舉行年會。

世界銀行(圖551)

世界銀行是世界銀行集團的俗稱,“世界銀行”這個名稱一直是用於指國際複興開發銀行和國際開發協會。這些機構聯合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低息貸款、無息信貸和贈款。 它是一個國際組織,其一開始的使命是幫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破壞的國家的重建。今天它的任務是資助國家克服窮困,各機構在減輕貧困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使命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世界銀行成立於1945年12月27日,1946年6月開始營業。凡是參加世界銀行的國家必須首先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會員國。

目前世界經濟發展趨勢

全球經濟一體化

廣義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即世界經濟一體化,指世界各國經濟之間彼此相互開放,形成相互聯係、相互依賴的有機體。

狹義全球經濟一體化,即地區經濟一體化,指區域內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地區,在一個由政府授權組成的並具有超國家性的共同機構下,通過製定統一的對內對外經濟政策、財政與金融政策等,消除國別之間阻礙經濟貿易發展的障礙,實現區域內互利互惠、協調發展和資源優化配置,最終形成一個政治經濟高度協調統一的有機體的這一過程。

根據各參加國的具體情況和條件以及它們的目標要求,有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聯盟四種形式。

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區是指由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組成的貿易區。成員國之間免征關稅和取消其他貿易限製。

關稅同盟。關稅同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為了取消彼此之間的關稅或各種貿易壁壘,建立共同的對外關稅而締結的同盟。同盟內部商品自由流通和自由競爭。關稅同盟在一體化程度上比自由貿易區進了一步。

共同市場。指在關稅同盟基礎上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在同盟內建立關稅、貿易和市場一體化。其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完全的經濟聯盟。

經濟聯盟。是經濟一體化的最終發展目標和最高級的形式。它要求其成員國在實現關稅、貿易和市場一體化的基礎上,建立一個超國家的管理機構,在國際經濟決策中采取同一立場,行使統一的貨幣製度和組建統一的銀行機構,進而在經濟、財政、貨幣、關稅、貿易和市場等方麵實現全麵的經濟一體化。

北美自由貿易區(圖552)

北美自由貿易區是由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於1992年8月12日達成協議,1994年月1日1日生效而成立的,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經濟集團。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立,一方麵在拉美國家引起強烈的反響,許多拉美國家企圖通過墨西哥同北美自由貿易區連在一起,改變了對美國的態度。

在克林頓的倡議下,1994年12月美洲34個國家首腦集會在邁阿密,決定2005年為建立北起阿拉斯加,南至火地島的美洲自由貿易區的談判最後期限。另一方麵也為成員國帶來了好處。

對美國和加拿大來說,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有利於來自墨西哥廉價、穩定的石油產品及其它消費品的進口,有利於滿足國內廣大的消費市場的需要,並保證它們石油進口的多元化,將墨西哥潛力巨大的投資市場及消費市場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對加強向中美和南美的滲透,實現美國的美洲經濟一體化夢想,近而保持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主導權,具有重大意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