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2 / 3)

德國哥特建築時期的世俗建築多用磚石建造石雕窗欞刀法純熟,精致華美。雙坡屋頂很陡,內有閣樓,甚至是多層閣樓,屋麵和山牆上開著一層層窗戶,牆上常挑出輕巧的木窗、陽台或壁龕,外觀很富特色。

哥特式教堂在一個城市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宗教禮儀作用。而對於市民或者教徒來說,一個城市擁有一個宏偉的教堂,是值得驕傲的事。

巴洛克建築風格 (圖302)

17世紀起源於意大利的羅馬,後傳至德、奧、法、英、西葡,直至拉丁美洲的殖民地。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複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麵和橢圓形空間。

它是幾乎最為講究華麗、裝飾的一種建築風格,即使過於繁瑣也要刻意追求。它能用直觀的感召力給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而這正是天主教教會的用意(讓更多的異教徒皈依)。

洛可可建築風格 (圖303)

1750-1790,別稱為路易十五式,主要起源於法國,代表了巴洛克風格的最後階段,主要特點是大量運用半抽象題材的裝飾。洛可可風格的基本特點是纖弱嬌媚、華麗精巧、甜膩溫柔、紛繁瑣細。

洛可可室內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於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豔。德國南部和奧地利洛可可建築的內部空間非常複雜。

洛可可裝飾細膩柔媚,常常采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 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天花和牆麵有時以弧麵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

與巴洛克風格不同,代表貴族精神的洛可可藝術家們不喜歡嚴謹的古典主義手法,也不喜歡在室內營造變化劇烈的體積感,而是懷著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從正在迅速發展的植物學和動物學研究中汲取營養,著意於營造出輕盈可人的裝飾表現,讓生活在其中的貴族們真正感到舒適和溫馨。

近現代建築

“現代建築”是一個具有強烈時間階段特指含義的概念,指現代的所有建築活動,特別是指脫離了古典主義和文藝複興建築影響以來的整個建築的發展階段,時間是指大約19世紀中葉到目前的整個階段。但是現代建築不僅是一種理念的變化,也是一種手段的變化。現代建築最重要的特點在於它的現代性,從材料到建築的風格和樣式,都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是和時代的變化相一致的,也是和人的民主化、個性化發展相一致的,這就使得建築不是像傳統的古典建築那樣尋求一致的膜拜性禮,而是表現或者說展示個人的風格。現代建築包括現代主義和現代主義之後的新傾向,都使得建築成為一種展示。

東方建築風格(圖304)

中國建築是封閉的群體的空間格局,在地麵平麵鋪開。中國無論何種建築,從住宅到宮殿,幾乎都是一個格局,類似於“四合院”模式。中國建築的美又是一種“集體”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宮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廟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構成規模巨大的建築群,各種建築前後左右有主有賓合乎規律地排列著,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形態的內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禮教製度。

中國古典建築的屋麵一般都做有明顯的曲線,屋頂上部坡度較陡,下部較平緩,這樣既便於雨水排泄,又有利於日照與通風。在歇山頂與廡殿頂的建築中,屋簷都有意做成微微的向兩側升高,特別是屋角部分做成明顯的起翹,形成翼角如飛的意境。對比西方古典建築的典型實例帕特儂神廟,它的簷部則是做成中央微微凸起的曲線,正好與中國古典建築屋簷曲線相反。西方這種凸曲線產生了一種挺拔平整的藝術效果。

與西方建築相比:中國傳統建築以土木為主,西方古典建築以石質為主。在布局上,中國傳統建築多數是向平麵展開的組群布局,而西方古典建築強調向上挺拔,突出個體建築。在建築文化的主題上,中國傳統建築以宣揚皇權至尊、明倫示禮為中心,西方古典建築以宣揚神的崇高、表現對神的崇拜與愛戴為中心。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風格以人與自然“和諧”之美為基調,西方古典建築的藝術風格重在表現人與自然的對抗之美,以宗教建築的空曠、封閉的內部空間使人產生宗教般的激情與迷狂。

世界經典建築及建築名家

雅典衛城(圖305)

雅典衛城,希臘語稱之為“阿克羅波利斯”,原意為“高丘上的城邦”。 雅典衛城麵積約有4平方千米,位於雅典市中心的衛城山丘上,始建於公元前580年。衛城中最早的建築是雅典娜神廟和其他宗教建築。雅典衛城,是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

古代在此建有神廟,同時又是城市防衛要塞。它雄踞於市中心一座高一百五十多米的四麵陡峭的山丘上,19世紀的考古學家們在這裏發現了許多古代的遺址,它們包括道路、水井、墓穴和住宅,這些遺址證明此處於公元前2800年便有人居住,一千年後的雅典王也是在這裏建起了他的王宮,宮殿被一道牢固的圍牆完全圈在裏麵,利用雅典衛城的陡峭山崗進行有效的防衛。

衛城東西長280米,南北最寬處130米,地勢險峻,僅在西麵有一上下出入的通道,戰爭中又是堅固的要塞。

古堡由著名的帕提農神廟、埃雷赫修神廟、雅典娜勝利神廟和衛城山門等古建築組成,這些建築,幾乎全部用潔白的大理石建成。因考慮到從山下四周仰望衛城的良好景觀,這些建築物基本沿周邊布置。

希臘雅典衛城修建於公元前5世紀,集古希臘建築與雕刻藝術之大成。雅典衛城是希臘最傑出的古建築群,阿克羅波利斯建造的神廟,是綜合行的公共建築,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現存的主要建築有山門、帕特農神廟、伊瑞克提翁神廟、埃雷赫修神廟等。這些古建築無可非議的堪稱人類遺產和建築精品,在建築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希臘神廟

希臘神廟,稱巴特農神廟,是希臘祭祀諸神之廟,以祭祀雅典娜為主,又稱“雅典娜巴特農神廟”。神廟位於雅典老城區衛城山的中心,坐落在山上的最高點。

帕特農神廟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帕特農原意為貞女,是雅典娜的別名。此廟不僅規模最宏偉,坐落在衛城中央最高處,廟內還存放一尊黃金象牙鑲嵌的全希臘最高大的雅典娜女神像(菲迪亞斯親手製作)。它從公元前447年開始興建,9年後大廟封頂,又用6年之後各項雕刻也告完成,1687年毀於戰爭,今僅存殘跡。

帕特農神廟呈長方形,廟內有前殿、正殿和後殿。神廟基座占地麵積達2.3萬平方英尺,有半個足球場那麼大,46根高達34英尺的大理石柱撐起了神廟。 ??

帕特農神廟的設計代表了全希臘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從外貌看,它氣宇非凡,光彩照人,細部加工也精細無比。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作了許多創新,事無巨細皆精益求精,由此成為古代建築最偉大的典範之作。

古羅馬競技場(圖306)

羅馬鬥獸場,亦譯作羅馬大角鬥場、羅馬競技場、羅馬圓形競技場、科洛西姆、哥羅塞姆,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建於公元72至82年間,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征。

羅馬鬥獸場是在公元72年,羅馬皇帝為慶祝征服耶路撒冷的勝利,由強迫淪為奴隸的八萬猶太和阿拉伯俘虜修建而成的。

大角鬥場的外觀非常雄偉,高48.5米,分四層,從第一層起,分別為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用連續的券廊圍成一圈,最上一層是科林斯壁柱。在提圖斯皇帝為大角鬥場舉行落成儀式後,連續的角鬥表演據說持續了123天,有九千頭野獸被屠殺,後來的圖拉真皇帝有一次還曾讓一萬名達契亞俘虜與一萬一千頭猛獸進行搏鬥。這樣的表演一直持續到523年。

鬥獸場的看台用三層混凝土製的筒形拱上,每層80個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環形券廊(即拱券支撐起來的走廊),最上層則是50米高的實牆。看台逐層向後退,形成階梯式坡度。每層的80個拱形成了80個開口,最上麵兩層則有80個窗洞,觀眾們入場時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編號,首先找到自己應從哪個底層拱門入場,然後再沿著樓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區域,最後找到自己的位子。整個鬥獸場最多可容納9萬人,卻因入場設計周到而不會出現擁堵混亂,這種入場的設計即使是今天的大型體育場依然沿用。

從功能、規模、技術和藝術風格各方麵來看,羅馬鬥獸場是古羅馬建築的代表作之一。它的施工速度之快也是一個奇跡。

埃及的金字塔(圖307)

埃及金字塔建於4500年前,是古埃及法老(即國王)和王後的陵墓。陵墓是用巨大石塊修砌成的方錐形建築,因形似漢字“金”字,故譯作“金字塔”。埃及迄今已發現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10座,大多建於埃及古王朝時期。

金字塔主要流行於埃及古王國時期。陵墓基座為正方形,四麵則是四個相等的三角形(即方錐體),側影類似漢字的“金”字,故漢語稱為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埃及金字塔是至今最大的建築群之一,成為了古埃及文明最有影響力和持久的象征之一,這些金字塔大部分建造於埃及古王國和中王國時期。

芸芸的金字塔中,以基沙的三大金字塔最為聞名於世,包括古夫王、卡夫拉王及孟卡拉王三座最為宏偉及完整的。

雄偉的獅身人麵像橫臥在埃及基沙台地上,守衛著卡拉夫王金字塔已達五千年之久。終年咆哮的風沙不斷侵略這座龐大的石像,在長達五千年的歲月中,大半時間都被數噸流沙深埋地底。古埃及人常用獅子代表法老王,象征其無邊的權力和無窮的力量,這種法老王既是神又是人的觀念,促使了獅身人麵混合體的產生。早在四、五千年前,古埃及已出現許多獅身人麵像,其中最早出現的便是基沙巨像。巨像高66尺、長240尺,姿態十分雄渾而優雅。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