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3 / 3)

人口密度:

42人/平方公裏

主要民族:

印歐混血,黑人,白人,印第安人

主要宗教:

天主教

國土麵積:

121428平方公裏

水域率:

7.14%

GDP總計:

63.65億美元(2008年)

人均GDP:

1028美元(2008年)

國際電話區號:

505

國際域名縮寫:

ni

道路通行:

靠右駕駛

南美洲(12個國家/1個地區)

北部: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圭亞那、法屬圭亞那(法)、蘇裏南(5)

中西部: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3)

東部:巴西(1)

南部:烏拉圭、巴拉圭(4)

巴西(圖186)

巴西聯邦共和國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國家,人口數居世界第五,麵積居世界第五。其國土位於中南美洲與大西洋之間,麵積為世界第五大,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美國與中國。

巴西擁有遼闊的農田和廣袤的雨林。國名源於巴西紅木。得益於豐厚的自然資源和充足的勞動力,巴西的國內生產總值位居南美洲第一,世界第十,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由於曆史上曾為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的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

中文名稱:

巴西聯邦共和國

英文名稱:

The Federative Republic of Brazil

簡稱:

巴西

所屬洲:

南美洲

首都:

巴西利亞

主要城市:

巴西利亞,裏約熱內盧,聖保羅

國慶日:

1822年9月7日

國歌:

Hino Nacional Brasileiro

國家代碼:

BR

官方語言:

葡萄牙語

貨幣:

雷亞爾

時區:

西3區、西4區

國家領袖:

迪爾瑪·羅塞夫

人口數量:

186,957,906(2008年6月2日)

主要宗教:

天主教

國土麵積:

851.49萬平方公裏

GDP總計:

16650億美元(2008年)

國際電話區號:

55

國際域名縮寫:

.br

烏拉圭 (圖187)

位於南美洲東南部,烏拉圭河與拉普拉塔河的東岸,北鄰巴西,西界阿根廷,東南瀕大西洋。首都為蒙得維的亞。

1825年8月25日從巴西帝國的統治下獨立。境內大部分地勢平坦,農牧業發達。現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烏拉圭屬溫帶氣候,以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安定的社會環境,被譽為“南美瑞士”;又因其形似寶石而又盛產紫晶石,被譽為“鑽石之國”。

中文名稱:

烏拉圭東岸共和國

英文名稱:

The Oriental Republic of Uruguay

簡稱:

烏拉圭

所屬洲:

南美洲

首都:

蒙得維的亞

主要城市:

蒙得維的亞,薩爾托

國慶日:

8月25日

官方語言:

西班牙語

貨幣:

烏拉圭比索

政治體製:

共和製

國家領袖:

總統何塞·穆希卡

人口數量:

3,477,778(2008年7月)

主要民族:

白人

主要宗教:

羅馬天主教

國土麵積:

176215平方公裏

國際電話區號:

+598

國際域名縮寫:

.uy

哥倫比亞(圖188)

哥倫比亞共和國,在南美洲西北部,西瀕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東同委內瑞拉,東南同巴西,南與秘魯、厄瓜多爾,西北與巴拿馬為鄰。麵積1141748平方公裏。

人口4492萬(2009年),印歐混血種人占60%,白種人占20%,黑白混血種人占18%,其餘為黑種人和印第安人等,人口年增長率1.79%。西班牙語為國語,多信天主教。首都聖菲波哥大。

西部除沿海平原外,為西、中、東三條平行的科迪勒拉山脈構成的高原,山間有寬闊的各地,南部有一係列火山錐,西北部為馬格達萊納河下遊衝積平原,水道紛歧,湖沼廣布。

中文名稱:

哥倫比亞共和國

英文名稱:

The Republic of Colombia

簡稱:

哥倫比亞

所屬洲:

南美洲

首都:

波哥大(Bogota)

主要城市:

卡利,麥德林,阿勞卡,巴蘭基亞

國慶日:

1810年7月20日

國歌:

《噢!不褪色的光榮》

國家代碼:

COL

官方語言:

西班牙語

貨幣:

比索

政治體製:

總統製共和製

國家領袖:

總統胡安·曼努埃爾·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

人口數量:

4492.9萬人(2009年)

人口密度:

40人/平方千米

主要民族:

印歐混血種,白人,黑白混血種人

主要宗教:

天主教

國土麵積:

1141748平方公裏

水域率:

8.8%

GDP總計:

2408.32億美元(2008年)

人均GDP:

8200美元

國際電話區號:

+57

國際域名縮寫:

.co

道路通行:

靠右架駛

種族

種族又稱做人種,人種是世界人類種族的簡稱,是指人類在一定的區域內,曆史上所形成的、在體質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性狀(包括膚色、眼色、發色和發型、身高、麵型、頭型、鼻型、血型、遺傳性疾病等)的人群。

人種的概念,最初於1684年由法國博物學家伯尼埃首先提出的。20世紀最常見的分法是由美國人類學家Carleton S. Coon提出的:

剛果人種,即黑色人種

高加索人種,即白色人種

蒙古人種,即黃色人種

澳大利亞人種,即棕色人種

黑色人種

體質特征(圖189)

黑種人膚色黝黑,頭發黑呈波浪或鬈曲,黑眼睛,鼻子寬扁,鼻根低矮或中等,鼻突出度小,鼻孔橫徑較大,凸唇,口寬度大,唇厚,胡子和體毛較少。

黑人的種族,主要有蘇丹尼格羅人、班圖尼格羅人(兩者占黑色非洲人口的絕大部份)、科伊桑尼格羅人、庫希特尼格羅人(屬於黑白混血種族)、澳大利亞原住民等。

國家分布

在中世紀時期和中世紀以前,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因為歐洲國家的帝國主義和重商主義,大批量的黑人被迫作為奴隸送於南美洲和北美洲。

白色人種

基本概況

白人指是人類裏一種白皮膚的人種,大多祖籍於歐洲及亞洲交界─烏拉爾山至高加索山一帶。 白色人種或白種人也是曆史上為人類分類學說裏的一種人種,一般以多地起源說為基礎。由於科技和社會的發展,人類學界也放棄了必須為人類分類的觀念。

體質特征(圖190)

白色人種膚色較白或是淺褐色,顴骨較高,鼻梁高而窄,胡子和體毛發達。眼睛及頭發顏色不屬於白色人種特征,事實上除了雅利安人擁有淺色的眼睛及頭發顏色外,其他閃含語係民族及高加索人皆黑色頭發及深褐色的眼睛,而淺色的眼睛及頭發顏色屬於隱性基因,南歐及伊朗人多與閃含族人混血,所以今天這兩地之白人多屬黑色頭發及深褐色的眼睛。

白人的種族主要有雅利安人、閃人等。高加索山也有不被列入上述的種族,稱為高加索人。

分布區域

在中世紀時期,白種人是主要分布在歐洲,西亞,北印度,北非。16世紀以後隨歐洲殖民擴張擴散到美洲、澳大利亞與新西蘭和其它地區。目前主要的發達國家為西歐和美國.在近幾十年裏,白人是流動力最強的種族。

黃色人種

基本概況

黃色人種或蒙古利亞人種也是曆史上為人類分類學說裏的一種人種,一般以多地起源說為基礎。由於科技和社會的發展,人類學界也放棄了必須為人類分類的觀念。人種特性現多被認為具有連續性。也有東亞、東北亞、北亞和南亞支。

體質特征(圖191)

膚色在世界所有人種中居中,呈黃色或黃褐色。頭發大多色黑且直而硬,部分人有輕微的卷發;少數為淺色發。胡須和體毛不甚發達;臉型有扁平的,還有窄長的。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較尖,有些則為較扁。顴骨突出。鼻寬度中等,鼻梁不高;唇厚適中,大多略向前突出;眼裂中等,眼球呈褐色,上眼瞼褶發達,大多有內眥褶遮蓋淚阜,眼外角一般高於眼內角。頭骨上表現的特征是鼻尖點指數中等,眼眶較高。美洲印第安人麵部不象亞洲的蒙古人種那樣扁,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上門齒舌麵的鏟形結構也是黃種人的顯著特征之一。

分布

分布“黃種人”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中部和東南部以及美洲與大洋洲,包括有東亞中國除了俄羅斯族及塔吉克族,以及幾個突厥民族外的大多民族(漢族、壯族、滿族、蒙古族、藏族、京族、朝鮮族等)、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之等和東南亞國家(除了新幾內亞)的大部分人口,中亞的烏茲別克族、吉爾吉斯族、土庫曼族、哈薩克族等突厥語族,西伯利亞的楚科奇族和通古斯語族、南亞的不丹族、錫金族、拉達克族、拉伊族、林布族、亞卡族、馬嘉族、塔芒族、古隆族、塔卡利族、塔魯族等,美洲的愛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大洋洲除了澳大利亞及新幾內亞的所有原住民。

棕色人種

基本概況

一般來說,棕色人種是亞洲大陸和部分太平洋印度洋島嶼的早期居民,他們長期停滯於舊石器時代,在競爭中被進入的新石器時代的黃種人擊敗,逐漸從亞洲大陸消失,因此目前隻分布在孤立的海島和高寒地區。棕色人種主要指的是澳大利亞原住民,其它分布在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南太平洋的島嶼上。

體質特征(圖192)

澳大利亞人種在同其他三大人種相比,有著最粗壯的眉弓;通常為長顱型、黑色卷發、下顎粗大、突頜、巧克力色膚色、眼睛深棕色或者黑色。

涵蓋人群

澳大利亞人種包括澳大利亞、巴布亞、美拉尼西亞原著民、尼格利托,有時也指斯裏蘭卡、印度的維達人(Vedda)或者類似維達的人群。遺傳學家Kashyap等人在2006年的論著中認為:其考察的54個印度人種種,有23個人群可以歸入澳大利亞人種,其中主要為18個達羅毗荼語族、4個南亞語族(Kurmi、Bihar Kurmi、Juang、Saora)以及1個印歐語族Dhangar。

反對種族歧視

種族歧視(racial discrimination) 種族與種族之間的鄙視。統治階級根據種族和民族的特征,劃分人們的社會地位和法律地位,敵視、迫害和不平等地對待其他種族的行為。階級剝削製度的產物。種族歧視始於古羅馬帝國時代。其現代形式是從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開始的,主要包括剝奪選舉權、受教育權和其他權利,壓低工資,任意逮捕、拷打甚至殺害,強行限製在“保留地”內居住等。迄今為止,還有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存在種族歧視現象。

種族歧視在古代即已存在,但其現代形式是從資本原始積累時期開始的,至今,在世界上若幹地區仍存在種族歧視現象。這種現象是由反動統治階級采取立法、行政和其他措施,鼓吹和散布種族優越和種族仇恨學說等造成的。種族歧視是對人類尊嚴的淩辱,受到了國際輿論和國際組織的一再譴責。1973年11月30日,聯合國通過《禁止並懲治種族隔離罪行國際公約》,再次明確宣布,凡犯有種族隔離行為的組織、機構或個人,即為犯罪,應負國際罪責。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