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塑造良好心態(1)(3 / 3)

掃煙囪的人驚訝地說:“為什麼不呢?”

警察鄙視地說:“隻有垃圾才愛幹垃圾的工作。”

學者嚴肅地說:“警察先生你錯了,他在幹著使自己愉悅的工作,但是你卻每天被工作奴役著,他的人生一定比你更精彩!”選擇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是重要的一步,接著怎樣為自己的工作尋找快樂是更重要的一步。沒有後一步你會浪費掉大部分生命。為了對自己負責就該把工作和自己的生命劃個等號。

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是重要的一步,

但為自己的工作尋找快樂是更重要的一步。

就象蘇格拉底說過的一句話:“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隻是要讓它發出光來。”

我們大都是平凡的人,我們都做著平凡的工作、平凡的事,都處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而無論我們處於什麼崗位,或者做什麼工作、什麼事,我們都應該具有崗位責任感,有責任把工作做好,使我們不致流於平庸。

很多時候,我們無從選擇,像出生,像工作,像死亡——很多時候,我們又有許多選擇,比如笑或者哭,比如快樂或者憂傷,比如樂觀還是悲觀——因為無從選擇,我們學會了接受無法改變的機遇與磨難;因為可以選擇,我們便與命運相搏,去尋找自身價值,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軌跡。

人們往往不是從生活中、工作中去尋找樂趣,而是等待樂趣,他們以為自己結婚、找到好工作、買下房子、孩子大學畢業、完成某項任務或者取得某種勝利後,就會快樂起來。他們不理解快樂就在付出中,就在平凡的過程中。

做個工作狂還是lazy族?

——“對工作不滿的情緒甚至比沒有規律的起居作息更有損健康,而對工作的滿足感則對健康有利。”

有一則眾所周知的故事:一位遊客看見一個漁夫在海邊躺著曬太陽,便問他為什麼不出海捕魚。漁夫反問為什麼要出海捕魚,遊客說可以賣魚賺錢。漁夫追問賺錢來幹什麼,遊客說可以買更大的漁網更好的漁船。漁夫問買來幹什麼,遊客說可以捕更多的漁賣更多的錢。漁夫問要更多的錢幹什麼,遊客說那樣就可以不幹活了。漁夫問不幹活了幹什麼,遊客就說可以永遠在海邊休閑了。

口令繞到這裏,漁夫最經典的一句話就出來了——我現在不是在休閑嗎?

遊客的態度代表了工作狂的價值觀,漁夫則是lazy一族的最佳代言人。

在這個崇尚享樂主義、追求輕鬆生活的浮躁時代裏,勸說人們去做工作狂,似乎已經變的不合時宜了。稱讚別人“你很懂得享受”比說“你工作很拚命”更能讓對方聽了心花怒放。

時尚類報刊雜誌紛紛辟出專欄,很關切地提醒人們“你太累了,該歇歇了”,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向安逸、享受的主題。這種不負責任的享樂傾向,塑造出了一批批懶散、叛逆、缺乏敬業精神的“lazy一族”。

然而,目前的中國是否真的富足到了可以讓人們停下來好好享受的程度?我們的工作負荷是否真的到了急需減負的時候?對於大多數普通的人來說,我們是否真的擁有不經努力就可輕鬆獲得成功的天賦?

“工作狂”之所以被認為是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因為他們吃飯沒準點,睡覺沒規律。但現在的心理學專家卻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對工作不滿的情緒甚至比沒有規律的起居作息更有損健康,而對工作的滿足感則對健康有利。”有一位醫生,他在當了十年的執業醫生之後,賺了一筆錢,於四十五歲宣布退休,全家移民美國,每天從事他最喜愛的兩樣休閑生活:打高爾夫球與釣魚。

一年後,出乎意料之外,他又回到原來的地方繼續做執業醫生。

朋友們都很奇怪,這位醫生誠實地說:“打高爾夫球與釣魚連續一個月就煩了,沒有工作形同坐牢,後來我在美國跟許多移民一樣,成了‘三等人’。”

朋友們都好奇地問:“何謂‘三等人’呢?”

這位醫生苦笑道:“首先是等吃飯,吃完飯之後是等打牌,打完牌之後就是等死了。這樣等了一年實在讓人受不了。隻好回來再開業了。”奮鬥拚搏的日子正是追求幸福的過程。

你一定體驗過激情,當你投入巨大的狂熱時,往往是不知道累、也不知道餓的,整天覺得精力無限,工作時間雖長,感到的是一種享受而不是壓力。相反,一種令人感到無能為力而沒有安全感的工作,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西諺說:“nopains,nogains”,這頗能解釋為什麼在最新的一份調查中,有33%的美國人願意長時間工作,因為長時間的工作意味著經濟繁榮和更高品質的生活。為了成功,惟有竭盡全力,默默忍受奮鬥的艱辛。等待我們的當然並不都是成功和喜悅,但是我們最終會明白,那些奮鬥拚搏的日子正是追求幸福的過程,也正是我們希望擁有的美麗日子。

你當然有權利選擇最輕鬆、最愜意的工作,但是,老板也有權利選擇最敬業、最賣命的員工。如果對上司交辦的事務和其他部門商請的工作,能推就推,慣以“這事我做不了”、“你還是找別人吧”這類借口來應付,最後你會發現,你已經成為企業裏可有可無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