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二:盲目參加培訓型
林小姐在一家做圖書出版的文化公司上班,本專業是編輯出版,應該是做文字的。可是因為公司規模比較小,人手少,缺美編,公司先安排她做平麵設計。林小姐雖然是學編輯的,但對設計很不在行。可是公司的事情不能推脫,自己又好強,就答應下來了。為了做好設計工作,林小姐在外麵報了個學習班,專門學了圖形圖像處理軟件。可是現在,公司規模擴大了,有發展了,公司招了一個專門做平麵設計的高手,這樣,林小姐就被調回文字加工部了。這時她有點後悔了,因為,自己的文字水平並沒有繼續提高到一定的層次,而設計又不是自己感興趣的,而當初自己業餘去學的那些軟件既花了錢還搭上了時間,自己以後估計也不會再做設計了,想想真是不劃算。
這種類型一般出現在那些初入職場、上進好學的人身上,他們盲目參加培訓,耗時費財,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缺乏明確規劃。
其實,在選擇培訓的時候,首先要確定充電的方向必須與自己的職業目標相契合,因為充電的最終目的是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做準備。對於職場中人來說,最需要明確的是參加的培訓對未來發展的幫助程度有多少。因此,參加培訓必須有一個大的前提,即未來的職業規劃是怎樣的,這個規劃的可實施性究竟有多少。隻有這個前提確定了,才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相應培訓。
類型三:通過培訓轉行型
劉小姐原來學的專業是外貿,畢業後在外貿公司做文員。工作後,她發現當年的專業是父母定的,自己並不喜歡,她希望能做自己喜歡的設計工作,但因為從來沒有接受過係統的訓練,她覺得必須參加培訓,希望學成後,能夠找到一份設計方麵的工作。但是,劉小姐打聽下來發現,原來設計方麵分美術、動畫、平麵等多個專業,具體哪個專業的前景好,她心裏也沒譜。
這種類型一般出現在那些不喜歡目前工作的人身上,他們希望通過培訓改變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卻沒有明確目標,對具體培訓內容猶豫不決。
其實,很多職業發展不順心的人都想過換個工作,但他們有的對向往的行業並不是很了解,隻是憑感覺認為像是自己很感興趣的工作。其實轉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很多工作雖然表麵光鮮,真正深入進去才會發現並非如此。打算通過培訓改變職業軌跡必定需要時間,並且會付出更多的艱辛。對於這樣的轉行培訓,關鍵是要先明確自己是否真正適合在這方麵發展。一個比較中庸的意見是,可以先參加業餘班的學習,把興趣慢慢轉變為業餘愛好,然後再聽聽行業內專業人士或職業生涯規劃師的意見,看看他們是否認為你具有這方麵職業潛力,說不定,通過比較,你會發現,原來真正適合的還是手邊的這份工作呢。
要學會等待
在這些平凡的日子裏,我們一定要學會等待。在等待中不斷成熟、在等待中豐富自己的經驗、在等待中鍛煉自己的能力。隻要我們能夠忍受等待的痛苦,並且在等待中不斷地培養自己的能力,就一定會等到“一鳴驚人”的一刻。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為人比較高調,對自己比較有自信,但這些人有一個通病:大事幹不了,小事又不願幹。
不管是個人的飛黃騰達,還是一個企業的如日中天,都源於這些平凡的人的不斷地積累。公司真正需要的不光是那些有過硬的專業技術的人,還需要那些能夠與公司一起成長的人,需要那些能夠在平凡中不斷成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