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班裏的其他學員說:“後來我想明白了,這樣確實是無濟於事、毫無意義的,於是我改變了做事的方式,我是這樣對我顧客說的:‘我們公司存在某些不足,我深表歉意,請你把你所遇到的情況告訴我,好嗎?’這種方法明顯能消除顧客的憂慮和反感,當他們情緒放鬆了,也就好講話了。許多顧客對我能理解他們的態度表示讚成和謝意,有兩個顧客還推薦他們的朋友來買車。在這種激烈競爭的市場,我們是很需要這種顧客的,而且我相信隻要尊重顧客的意見,對顧客彬彬有禮,理解體諒他們,我們就會在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
你是不會因為認錯而帶來麻煩,惟有如此才能和解是非,也惟有尊重他們的意見,事情才會辦得左右逢源,得心應手。
心理學家羅傑士曾在他的書中有這樣的論述:如果認真地聽取他人的意見,了解他人的想法,你會受益匪淺。也許你會問,我們真的需要花時間去了解別人的意願嗎?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通常情況下,我們在聽了別人的觀點後,首先是評價、質疑他的觀點,而並不是去認真了解其中的意圖。當有人向我們闡述他的觀點時,我們往往會說:“嗯,這很正確”,“我不同意你的說法”,“這樣做很不明智”等評價,卻很少有人真正用心去體會說話人所說的內容的真正意圖所在。
在人與人的相處之中,有很多我們所要學習的東西。《富蘭克林傳》中有我們所要學習的關於尊重他人意見的例子。
在富蘭克林年輕的時候,有一天,一位與他相處多年的老教友給他上了人生中的重要一課。
“你太不應該這樣做了!”老教友憤憤地說,“在教會,你總是打擊別人的意見,隻要有人的觀點與你不和,你就去反駁別人,這樣下去,沒有任何人會再理會你的意見,他們有時會覺得你不在場會更加舒服。你總是自以為是,導致別人都要疏遠你,再這樣下去,你除了現在所知道的有限的知識外,就不會有更大的進步了。”
富蘭克林回到家中,深刻地反省了自己生平的行為,他有足夠的思維去領悟那位老教友對他的勸誡,於是他領悟到,如果再不痛改前非,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他決定將過去的那種不適當的做法完全改掉。
在此後的時間裏,富蘭克林盡力克服自己的缺點,替自己製訂了一係列的規章,盡可能不讓自己與別人產生分歧,不武斷地肯定自己的觀點,盡可能體會、尊重他人的觀點和意見。沒過多久,他就融合到大家的討論中來了。當然,有不同意見時,他會很謙虛的提出自己的見解,很少有反對的。
“在過去的50年中,我一句武斷的話都沒有說出口,每次我謙虛地提出一項建議時,都得到人們的熱烈支持。”富蘭克林就是這樣成為一位偉人的。
有人曾經問過著名的黑人解放運動領袖馬丁·路得·金,為何身為黑人領袖的他卻重用一位白人來作為他的重要將領,金回答說:“我是以集體的原則去判斷他人,而非我個人的原則。”
記住,在與你的朋友、親人及客戶在意見上有不合時,不要輕易與他們對立,要用巧妙的方法先尊敬後說服。所以,對別人的意見我們要表示尊重,切忌反駁。
讓他人有發言權
哲學家羅西法說:“如果你想要得到仇人,你就處處勝過你的朋友,可如果你要獲得友誼,那就得讓你的朋友勝過你。”
每個人都十分重視自己,並且喜歡談論和自己有關的事,即便是你的好朋友也是如此。
他們都不喜歡聽你一味地訴說自己的事,嘮嘮叨叨得沒完沒了。
很多人為了使別人同意他們的觀點,總是費盡口舌,其實這是得不償失的,因為話說多了,既浪費精力,又有可能說得稍不留意,傷害到別人,或者引起別人某些不滿的情緒,而且還無法從別人身上學到更多的東西,當然問題不在於別人的吝嗇,而是他不給別人說話的機會,也就是不給別人發言權。
盡量讓對方有多說話的機會,也許他會在某些方麵比你懂得多。所以,盡可能地向對方提問吧,讓對方告訴你想不到的東西。
當然,在某些時候,如果你不太讚同別人的看法,想打斷他,並要急於闡明自己的看法,那我勸你最好不要那樣做。當他人有好多觀點要向你闡述時,他往往是不會在乎你的想法的。所以,此時,你最好是沉默,聽他講完,而且是要用心誠懇地聽下去,直到他把想要表達的東西完全表達完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