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喬布斯而言,他既想盡快將蘋果II推向市場,又想擴建自己的公司,麵臨著很大的壓力,他深知自己在某些方麵能力有限,所以必須去網羅各種精英人士來加盟自己的公司。喬布斯對自己一手創建的蘋果公司就像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商人對待自己的商品一樣充滿熱情,就像傳教士在宣講福音時,狂熱分子為實現目標時的那種不計代價的、大無畏的勇氣,還有就是一個剛出生就遭到遺棄的,在窮困中長大的孩子想要獲取成功來證明自己價值的決心和意誌。正是由於喬布斯的這種混雜的個性特征,一方麵使他爭取到了許多一流的、忠誠的人才,為他和他的蘋果鋪就了一條成功之路,但另一方麵,這也讓他在公司內外樹立了許多的對手和敵人。
當蘋果II的原型剛被製造出來時,喬布斯和沃茲就意識到他們可能將以此取得巨大的成功。喬布斯稱讚道:“蘋果II真正飛躍性的發展是它變成了一台真正的成品計算機,而不再是簡單的部件的組合了。蘋果II%是裝配完備的,有自己的機箱和鍵盤,買回來後,坐下來就能使用,再也沒有必要去搜集蘋果II的硬件,因為它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產品了。”遺憾的是,當時的蘋果公司沒有實現成功所需要的資金。製造一台蘋果II的成本就需要幾百美金,顯然,成套地生產蘋果II的前提條件是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這對於當時初出茅廬的喬布斯和沃茲來說是絕對無法承擔的,走投無路之下,他們甚至考慮將公司的股權出售給一些大公司,自己則退出前台,做個富貴閑人。他們先是找到喬布斯的前雇主阿塔裏公司,但是喬布斯的個人衛生狀況使該公司的總裁非常厭惡,被拒之門外,如今以蘋果公司那強勁的發展勢頭在該公司總裁想來更多的應該是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吧。另一家電腦公司康美達倒是對蘋果II很感興趣,但是卻不能接受喬布斯的出售價格,認為與其花費十萬美元買下蘋果公司,還不如研發自己的電腦更加省錢,目光短淺的他們明顯沒有認識到蘋果II的真正價值,因此同樣和後來幾乎開創了一個時代的蘋果II失之交臂了。我們試想一下,假如當初該公司答應了喬布斯的要求,買下蘋果公司,讓喬布斯和沃茲成為他們的職員,那麼喬布斯和沃茲在之後安逸的日子裏還能做些什麼呢?幸好,曆史從來不能假設。
盡管蘋果公司很幸運地被保留下來了,但是對於一個剛剛起步的公司,尤其是處在矽穀這個高新技術相對過剩的環境中,金錢的意義非同尋常。可能在矽穀發展的“成功簿”上,你可以發現一些人因為選擇了合適的機遇和恰當的地點而成功的例子,但是能夠白手起家的人畢竟是少數,而且在公司的後續發展中,這些人將會遭遇更大的困難,因為運營資本對一個公司的順利發展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總之,一切都需要錢。“我們沒有錢嗎?”沃茲天真地反問道,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鍾情於計算機研究的沃茲對金錢的重要性幾乎沒有什麼概念,於是,對蘋果公司當時的發展最關鍵的融資重任,就理所當然地落到了喬布斯的肩膀上。
“塑料箱子的加工大概要花費十萬美元”,喬布斯說,“實現量產差不多需要20萬美元。”無奈之下,他隻好又返回去找他在阿塔裏公司的前上司諾蘭·布什內爾,希望可以用部分股權換取他對蘋果的投資,但再次遭到了拒絕,不過,布什內爾向他推薦了具有傳奇色彩的風險投資家唐·瓦倫丁先生。可惜瓦倫丁先生對蘋果公司也不感興趣,因為當時蘋果公司對市場營銷幾乎一竅不通,僅滿足於到各家電子商店挨家叫賣的銷售模式。“如果你想要我給你投資的話,你必須先找到一個了解銷售的、會寫商業計劃書的合作夥伴。”瓦倫丁建議道。在喬布斯幾乎無止境的“騷擾”下,瓦倫丁向他推薦了三個人,喬布斯依次拜訪了這三個人,並與其中一個相見恨晚、一拍即合,這個人叫邁克·馬庫拉,他在蘋果公司未來20年的發展中,扮演了極其關鍵的角色。
當時的邁克·馬庫拉34歲,正值青壯年,但是卻處於退休狀態,他曾就職於仙童公司和英特爾公司,並憑借在這兩家公司獲得的股票期權賺了幾百萬美金,一夜暴富後的馬庫拉開始享受奢華的生活。馬庫拉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他的每一步行動都力求精準,並且他精通於定價策略、銷售網絡、市場營銷和財務工作。當喬布斯和沃茲向他展示蘋果II時,他很震驚,進而忘記了這兩個小夥子的邋遢,忘記了蘋果公司總部(喬布斯家的車庫)的寒酸,也忘記了剛開始不想和蘋果合作的種種理由。他馬上意識到和那些隻能顯示時間和儲存少量信息的老一代計算機相比,蘋果II這種新一代計算機所使用的微型處理器可能會給全世界的計算機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他之前的工作經曆和投機經驗也讓他知道當一種全新的、革命性的產品問世時,會給世界帶什麼樣的轟動效應。於是,馬庫拉決定留下來幫助蘋果公司,為蘋果起草商業發展規劃,指導蘋果從一個新的、更加專業的起點開始創業。馬庫拉還向喬布斯和沃茲生動地描繪了蘋果公司未來的發展前景——通過出售電腦來改變全世界的家庭和辦公室,並且預言蘋果公司將會用不到五年的時間躋身《財富》五百強,事實上蘋果公司用了將近七年的時間才登上《財富》五百強,但是,畢竟馬庫拉預言中的進取精神得到了證實。
總之,馬庫拉對蘋果公司的美好前景非常自信,他成為了蘋果初期最主要的投資人,不僅果斷地將自己的9.2萬美元作了投資,而且還以他個人的名義為蘋果獲得了美國銀行25萬美元的貸款,這筆錢對於當時正處於困境中的蘋果公司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作為回報,馬庫拉獲得了蘋果公司26%的股權,就這樣馬庫拉、喬布斯和沃茲三人就擁有了對蘋果公司相等的所有權,另外有10%的股權屬於羅德·霍爾特,因為他是公司的工程師,至於剩下的股權則用來吸引新的投資者。融資完成後,1977年1月3日,喬布斯、沃茲、馬庫拉三人在馬庫拉的豪宅中正式簽署了一份文件,該文件規定把蘋果電腦公司轉變為一家股份公司,於是,蘋果電腦股份公司成立了。新的蘋果公司買斷了九個月前喬布斯和沃茲所創立的舊公司的所有股權,而且馬庫拉堅持文件中寫明喬布斯和沃茲必須成為蘋果公司的全職員工,所以沃茲不得不忍痛離開了惠普公司,失去了穩定的工資保障。為了避免以後出現任何可能的法律問題,還以5000多美元的價錢購買了合夥人的權利,並給了一年前自願離開蘋果的前合夥人羅恩·韋恩這筆錢1/3的支票,以確定他將來不會向蘋果公司要求獲得任何利益。收到這筆錢的韋恩很是激動,或許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韋恩是否會後悔放棄成為美國最成功的公司的配角的機會?然而令人驚訝的是,20年後的韋恩,很確定地說:“我沒有感到任何的遺憾,因為就當時我所獲得的全部信息而言,我作出了最正確的決定,對於蘋果公司,我的貢獻沒有那麼偉大,也不想承受那樣大的風險。”我們常人可能會因為錯過這樣獲取財富和名望的機會而被痛苦和自我懷疑所擊敗,但是韋恩卻將它拋之於腦後,繼續過自己的生活。
對於喬布斯而言,馬庫拉扮演的是一個父親的角色,馬庫拉就像他的養父一樣,總在教導他、遷就他,但最終卻又像他的生父一樣,無情地拋棄了他。新公司成立之後,馬庫拉開始向喬布斯傳授市場營銷方麵的經驗。他對喬布斯說:“你永遠不應該懷著賺錢的目的去創辦一家公司,你的目標應該是作出讓你自己深信不疑的產品,創辦一家生命力很強的公司。”馬庫拉還把自己經營原則總結為三點,命名為“蘋果的營銷哲學”。
第一點:共鳴,“我們要比其他任何公司都要更好地理解消費者的感受和需求。”
第二點:專注,“為了做好我們決定了的事,我們必須學會拒絕所有不重要的機會和與此無關的好點子。”
第三點:灌輸,“人們確實會以貌取物,我們也許會有最好的產品,最好的質量,最實用的軟件等,但是如果我們隻用一種潦草馬虎的方式來展示,顧客就會認為我們的產品也是潦草馬虎的。相反,如果我們以一種創新的、專業的方式來展示我們的產品,那麼優質的形象也會隨之灌輸到顧客的潛意識當中。”
這三點金子般珍貴的營銷原則被馬庫拉毫不掩藏地教給了喬布斯,它們被喬布斯忠實地實踐於自己的職業生涯中,並奉之為真理,當然,它們也確實當得起“真理”二字,蘋果傳奇的出現不就是最佳佐證嗎?
除此之外,加入蘋果公司後的馬庫拉還意識到:要想使蘋果如同商業企劃書中所描繪的那樣快速地發展,就必須先建立起一個經驗更加豐富的領導層。也許,部分原因是馬庫拉無法繼續容忍喬布斯那強烈的控製欲和喜怒無常的情緒變化,需要找個強硬的人來約束他。於是,馬庫拉找到了他在仙童公司工作時的同事,當時擔任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行政主管的邁克·斯科特,他憑借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這是一個向喬布斯一樣性格剛硬、喜歡爭辯、不會屈服的人,剛好符合馬庫拉的要求。在馬庫拉的誘使下,邁克·斯科特於1977年2月受雇成為蘋果公司的首任總裁,年薪20001美元,比蘋果公司的三個合夥人各自的年薪多出一美元。當然,蘋果公司的決策權還在喬布斯、沃茲和馬庫拉三人手中。正如當初區分喬布斯和沃茲這兩個史蒂夫一樣,為了方便區分剛加入公司的兩個邁克,邁克·馬庫拉被稱為“馬庫拉”,而邁克·斯科特被叫做斯科特。
果然,就像馬庫拉預想的那樣,由於性格上的不合,喬布斯和斯科特之間存在著嚴重的衝突。喬布斯喜歡控製別人,而斯科特卻是他遇到的少數幾個不會屈服於他意誌的人之一,故而他倆經常會為一些事情爭吵,有時甚至是一些如進貨的合同應該由誰來簽字,員工的辦公室應該怎樣安排,工作台應該塗成什麼顏色等雞毛蒜皮的小事。當然,他們兩個還有更加實質性的衝突,喬布斯的執著在於對完美產品的激情,而斯科特從來不會讓對完美的追求淩駕於對產品的實用性的追求之上,蘋果II的機箱就是例證之一。喬布斯會花很長的時間來苦苦思索怎樣才能讓箱子的邊角看起來更加圓潤,甚至機箱的顏色選擇上,想要為蘋果II創造一種全新的顏色出來,這讓斯科特不由地目瞪口呆,他隻想使機箱的設計方案盡快確定下來。此外,喬布斯還堅決要求公司改變對待顧客的態度,他想讓每台出廠的蘋果II都帶有一年的保修期,因為他的直覺告訴他,如果這樣做的話,可以為蘋果電腦贏得一部分忠實的顧客。斯科特對此表示很驚訝,因為其他公司出產的計算機的保修期最多隻有三個月,他們在這個問題上一再爭論,最後以斯科特的妥協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