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英格蘭公司的達格南工廠比德法的兩家工廠恢複得都要快。從財力上看,它是大不列顛最強大的汽車製造商,最主要的競爭仍然來自莫裏斯公司。1947年,莫裏斯憑借馬力雖低但卻嬌小可愛的Minor獲得了極大成功。其他湧入戰後英國市場的低價汽車還有伏克斯豪爾(歸通用所有)、奧斯汀和喜臨門(Hillman Minx)。但福特的銷量超過它們中的任何一個。
在相對順利地回到民用生產中後,福特英格蘭公司開始生產結實耐用的Anglias和舒適的Prefects。1947年,公司推出了1939年以來的第一款新車:飛行員(Pilot),這款汽車空間寬敞,有五個座位和馬力強勁的V-8引擎。國王喬治六世也購買了一輛流行的客貨兩用福特飛行員。
對福特汽車公司來說,福特加拿大公司與其說是分支,不如說是親戚。戰爭剛一結束,福特加拿大公司就做出了營銷上的最大變革。總裁D。B。克雷格想通過擴大經銷商隊伍來滿足戰後的市場需求。在大多數公司都在失去經銷商的時候,他開始積極地招兵買馬,結果,1939年時有703家經銷商的福特加拿大公司在1945年時擁有了足足760家經銷商。更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全新的林肯—墨丘利經銷部門於1945年成立,光它自己就擁有353個展示廳。福特加拿大公司還創新性地重新裝飾了它們的產品,給汽車加上了一些設計花樣以使它們區別於標準的美國車型。加拿大消費者們可以在福特和流星(Meteor)以及墨丘利和君王(Monarch)之間作出選擇。讓人更加眼花繚亂的是,公司還允許(標準)福特的經銷商把君王當成一種升級品出售。而(標準)墨丘利經銷商也可以把流星當成低價替代品供應。
被視為福特汽車公司獨占地的南非深受政治鬥爭之苦。在阿根廷,奉行親勞動者和民族主義政策的胡安·庇隆(Juan Peron)總統的政權徹底摧毀了曾在這裏春風得意的福特業務。事實上,福特的許多出口業務都在戰後停滯了。公司在古巴哈瓦那和墨西哥城仍有裝配工廠。當遠東集團副主席威廉·麥金尼斯(William McGinnis)於1947年訪問日本時,福特的橫濱工廠仍被美軍占領著。
福特汽車公司已經讓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人都擁有了汽車,而且它還在那些自己無力創建汽車工業的國家創建了汽車工業。在世界各地,消費者和雇員們仍然對福特忠心耿耿,但他們越來越搞不清楚福特有什麼地方值得他們保持忠誠。在經曆了史無前例的戰爭災難之後,整個世界仍在動蕩之中。
當厄尼·布裏奇對福特汽車公司的國內業務有了足夠的信心,因而把目光轉向福特國際部的時候,他又一次陷入了沮喪。“福特汽車公司海外業務的混亂無序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包括加拿大業務。”他後來說。
母公司對福特英格蘭公司的投入同樣令布裏奇煩惱。複合式的組織結構——也就是福特汽車公司擁有福特英國公司的股權而英國公司又擁有其他全部十幾家福特歐洲分公司的股權,似乎沒有必要地複雜。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於福特—沃爾克和福特法國公司身上。有大多的權益要關注,但控製卻太少。而且福特不光無法讓國際業務協調起來,在某些極端情況下,它甚至不再擁有它在某些國家的商標權。盡管沒人濫用這些權利,但這種混亂的狀況顯然是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