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作為家用轎車、往返交通工具甚至年輕人的家,墨丘利把握住了要害。1946~1951年間,在中檔汽車中銷量排第五的墨丘利正縮小與領先者的差距,至少正努力逼近第三名的位置。林肯—墨丘利部門的主管本森·福特想盡辦法讓福特董事會相信,墨丘利要想從道奇和奧爾茲這樣的對手那裏搶走顧客,就必須與標準福特汽車不同。否則,公司的顧客們隻會在福特和墨丘利之間作出選擇,而這並不會提高整個公司的市場份額。
1952年,亨利二世曾聘請一個特別委員會研究公司的產品組合以及利用墨丘利擴展出一條新產品線以填補林肯之下巨大產品空白的方法。對新產品線的討論也觸及了林肯。自林肯大陸於1948年停產後,不斷有忠實用戶寫信給福特汽車公司,要求讓“美國最美的汽車”複活。當然,公司每年也會收到數千封要求恢複生產T型車和A型車的來信。福特的這些產品都已在消費者的腦海中占據了不可替代的位置,就像是無須改進的夢想之車。時代可能已經變化了,但T型車永遠是偉大的汽車。表示想買新1931年A型車的來信更多,而寫信的時候,A型車已經停產了20年、30年甚至40年之久。這些經典車型都沒有複生,但在20世紀50年代早期,公司極為認真地考慮了要求讓大陸重現的呼聲。
在埃茲爾·福特的領導下設計並匆匆投入生產的老大陸成本太高,很難大規模生產。考慮到這一點,亨利二世決定開發一款新大陸。他把這個項目交給了自己最小的弟弟威廉·克萊·福特。
總體上看,林肯汽車在動力上遜於墨丘利和福V-8列。像墨丘利一樣,1949年的林肯以及稍長一點的林肯國際使用了一種平頭V-8引擎。改良傳動裝置的一部分是由厄爾·麥克弗森設計的,而這位前通用幹將是厄尼·布裏奇招進福特的。然而,在一個凱迪拉克正蒸蒸日上,而且正代表著所有那些體現二戰勝利價值的事情時,林肯隻是遠遠地落在第二位。凱迪拉克設計相當大膽,裝有從P-38戰鬥機那裏得到靈感的新潮尾翼。由1912年發明了電子點火器的查爾斯·凱特林為通用設計的新頂閥式高壓V-8引擎引來了一片讚譽,也激發了20世紀50年代的馬力大戰。林肯拒絕認輸,1952年,它帶著自己的頂閥式引擎和一款真正能讓人享受駕駛樂趣的豪華汽車回到了市場中。美國的這兩大身份象征開始齊頭並進,而且它們都做好了向對方發動攻擊的準備。
1950年,就在福特汽車公司正找到進步的節奏時,一些世界大事攪亂了冷戰中那不穩定的和平,也讓福特喪失了超越雪佛萊的機會。該年後期,美軍和聯合國部隊共同對有可能演化為世界戰爭的朝鮮內戰進行了幹預。美國像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那樣對國內工業實施了經濟控製。特別的是,政府以過去一些年份的產量平均數為基礎設定了汽車生產限度。福特心甘情願地接受了這一政策,盡管它的損失特別大。
1946~1949年,福特汽車公司一直是通用和克萊斯勒之後的美國第三大汽車製造商。如果沒有那些年的重建工程,它可能會停步不前甚至衰退得不成樣子。但在1949年,福特21.3%的市場份額已經幾乎與克萊斯勒(21.4%)持平。1950年,福特的努力開始獲得回報。包括拖拉機在內,它的產量隻是略超200萬美元,但在關鍵性的客用汽車市場上,它24%的市場份額超過了克萊斯勒的17.6%。就在這時,聯邦政府插手幹預,規定汽車產量在朝鮮戰爭期間削減30%。政府使用一種標準公式將福特的產量限定在了它過去的水平而不是它正邁近的水平上。結果,福特的規定市場份額隻是22%,而克萊斯勒達到了21%。福特對克萊斯勒的追擊隻能暫告一段落了。
在朝鮮戰爭期間,福特汽車公司續寫了它的國防工程,但也沒怎麼中斷汽車生產。公司沒有像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那樣從零開始製造轟炸機,因為美國的航空工業已經獲得了長足的進步,遠比汽車工業更適合承擔這個任務。但福特的芝加哥工廠投入了飛機引擎的製造,位於密歇根拉沃尼亞的一家工廠也生產巴頓48坦克。另外,公司還使用位於辛辛那提和堪薩斯城的生產設施製造其他物資,包括反坦克火箭和B-47轟炸機的機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