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Y型車和歐洲市場(3 / 3)

為了喚醒德國工人,希特勒廢除了汽車稅。福特汽車在德國的產量在此後的第一年中就劇增了100%。其他一些公司的進步甚至更加顯著。短時間內,德國汽車工業已經顯現出一種興旺繁榮的景象。福特—沃爾克(Ford-Werke,福特德國公司)在1933年獲得利潤,盡管還不能開始彌補迪爾伯恩對科隆工廠的投資。當然,在接下來的九年中,直到納粹接管了福特汽車公司在德國的工廠和生產設施,總公司對德國的投資一直沒有得到回報。在此後的戰爭時期就更別提了。

20世紀30年代末之前,福特—沃爾克一直在讓迪爾伯恩付出成本。另外,它還一直存在經營問題。由於它的美國淵源,納粹一直把它看成一家必須進行特殊限製的國外公司。在30年代中期,福特—沃爾克在某些重大問題上明顯與德國政府不合拍,這又加重了政府對它的敵意。

福特—沃爾克的總經理是埃德蒙·海因,從能力上說,他明顯不能勝任眼前的複雜工作。但他的背景甚至是公司的一個更大的負擔。雖然海因是一個德國人,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就去了美國。在納粹德國,一個出國的德國人比純粹的外國人更受懷疑。競爭者們發起了一場誹謗戰役,圍繞福特—沃爾克的謠言是,海因去美國是為了製造用來對付德國人的軍火。謠言起了效果,福特—沃爾克的外企形象更加突出了。於是,就因為埃德蒙·海因執掌帥印,公司沒有進入德國汽車機械師協會的合格“德國造”汽車名單中,雖然科隆工廠在不斷地生產高質量的汽車。但不在名單上,公司就不能指望向政府、公共機構和大批的德國愛國者出售汽車。

在1934年,福特汽車(英格蘭)有限公司在強大的壓力下被迫放棄了對福特—沃爾克的管轄權。同年,希特勒派使者前往科隆,建議福特汽車公司在漢堡建立一家全新的工廠。另外,獨裁者很希望福特汽車公司參與大眾汽車公司生產人民汽車的事業。對德國政府來說,科隆不是福特工廠的理想所在地,因為這裏靠近德法邊界——在戰爭中是一個危險地帶。他們承諾,如果福特汽車公司肯給予合作,困擾它已久的經營問題就會得到解決。眾所周知,亨利·福特對猶太民族一直抱有的惡意,但他卻與納粹政府格格不入。福特父子不光不同意在漢堡修建工廠,還拒絕參與大眾汽車的項目,他們表示他們隻信奉自然演進,不喜歡“由政府創造或刺激”的突然演進。

由於福特汽車公司的審計師們不停警告公司說埃德蒙·海因正在製造財務災難,他最終於1935年被解雇。接替他的是埃裏克·迪斯特,他幾乎剛一上台就碰到了一個在納粹德國非常嚴重的問題:有人說他的祖父是猶太人。這個後來被證實的傳言源自一個漢堡經銷商之口,很快就變得無人不知。福特汽車公司仍然頂住壓力保護著迪斯特。遺憾的是,他並不是一個出色的管理者。1938年,索倫森、佩裏和一些人最終得出結論,迪斯特沒有遵從福特汽車公司的程序,不能再留在公司。

福特汽車公司傾盡了國際力量幫助福特—沃爾克配合德國政府複雜的出口促進計劃。但德國政府仍然堅持認為福特——沃爾克從本質上說是一家外國公司。董事會不得不進行重組,讓德國人獲得多數席位,管理層的所有人都必須是土生土長的德國人——索倫森和其他一些人不得直接發號施令。到20世紀30年代末,福特汽車公司的長期規則也不再有效,包括亨利·福特不允許工廠參與軍工生產的個人指令。

從20世紀30年代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福特—沃爾克一直是福特汽車公司的一個包袱。雖然福特德國公司將在戰後成為很有價值的財產,但在亨利·福特心目中,在科隆建立那家工廠或許是一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