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首創汽車流水裝配線(3 / 3)

當曲柄和凸輪軸的生產也成功使用了新程序,工廠按照適宜的布局建立起了更多的流水線以容納新的裝配工作。然後,一些新工作台把活塞、活塞杆和軸承蓋的生產也組合進了新係統中。在大多數局部裝配程序都被結合進流水線係統之後,後軸裝配線也建立起來了。

流水線係統像野葛一樣在工廠中不斷蔓延,包含了越來越多的局部裝配程序。最終,車身裝配線開工,並且成為所有生產線中最簡單的一個。在裝上車輪之後,底盤繼續前進,在線上的每一個工作台,都有不同的零部件被安裝上去,這與15世紀威尼斯人的阿森納造船廠頗為相似。主要部件,特別是像引擎和散熱器這樣沉重的部件,是從空中下放到流水線上的。

在1913年之後的那十年中,福特汽車公司的產量幾乎每一年都翻一倍,而T型車的價格也逐漸下降了2/3.對移動裝配線的率先嚐試改變了福特汽車公司,但這種改變有利也有弊。它從一家傑出而又成功的汽車公司變成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工業企業,但也從一家高質量的工廠變成了無須高超技能的裝配廠。由移動裝配線所帶來的這兩種變化也使福特汽車公司超越了商業領域,成為了社會巨變的先鋒。

移動裝配線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福特汽車公司的生產率,這也開啟了公司將效率視為重中之重的那個時代。此時,福特汽車公司所麵臨的一個問題是:工廠工人們的工作還不夠努力。1913年年末,有大約13000名員工在效率最大化的高地公園工廠中操作著那些最先進的機器。然而,自1909年皮科特大道工廠壽終正寢以來,福特汽車公司的單位工人生產率隻提高了60%。生產率近2/3的飛躍提起來很了不起,但考慮到同時期2.1億美元的人力資源投入就不是那麼回事了。與公司的生產預期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單位人工生產率的提高不光是緩慢的問題,還威脅到了公司的未來。

那時候,美國工業迅猛發展,移民到美國的隊伍也隨之迅猛增長,新勞工潮加速了美國的工業化進程,但也帶來了一些影響。到1913年,福特汽車公司的工人中大約有一半不懂英語,這使工作中的培訓變得相當困難,有時候甚至是不可能的。而且,沒幾個低薪工人真的願意為適應高地公園工廠而學習——他們無法忍受那個地方。盡管移民潮和周期性的經濟蕭條製造了勞動力競爭,但汽車製造中的長時間乏味工作無論如何也沒有多少意思。在自動裝配線被采用因而機器對人的控製取代了人對機器的控製之後,福特汽車公司所提供的工作機會更沒有吸引力了。重複勞動——一遍又一遍以相同的方式做同樣一件事情,是枯燥而可怕的。

1912年和1913年,高地公園工廠的每日曠工率為10%,每年的員工周轉率更是達到了380%之高。汽車工人們對任何生產商都沒表現出多少忠誠,不告而別是常有之事。有時候他們有很好的理由,比如被苛刻的工頭激怒或者尋求新技能和更高的薪水。福特汽車公司確實做了一些旨在提高員工忠誠度的努力(比如,待在公司的時間超過三年的員工獎金將被提高10%),然而在高地公園工廠,“五天工人”們幹了一個星期左右就離開,大多是因為他們無法忍受那裏的生產係統。

在這一點上,福特汽車公司的工人們與其他公司的同行沒有兩樣,而這是一種公司管理者們無法容忍的狀況。他們已經創造了利潤最大、潛力也最大的最好的工廠,但整個企業卻依賴於積極性極差的流動勞動力的產出。一度,福特汽車公司的唯一方針似乎就是提高機械化程度,而潛在的雇員問題也遠比其他公司更為嚴重。它必須接受這一現實,解決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