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型車的銷售速度同生產速度一樣快。1906年,超過8500輛N型車售出,這使福特汽車公司第一次成為行業銷售冠軍。競爭者們已經被遠遠甩在身後:排在福特汽車之後的凱迪拉克和漫步者的銷售量加起來也僅能達到冠軍的3/4.由於汽車行業具有天然的協作性,福特汽車公司的成功迅速波及它的供應商們。例如,在1906年3月,哈維·費爾斯通突然發現他對福特總部的最後一次拜訪推銷所換來的好處已經讓自己的公司有點吃不消了:福特先是從費爾斯通的公司創紀錄地訂購了2000套用於N型車的頂級橡膠輪胎,後又加訂了6000套,這使這位輪胎製造商坐上了本行業的頭把交椅。
不過,即便裝有費爾斯通的先進輪胎,N型車仍然有一個明顯的缺陷:即使對雙座輕便型小汽車來說,它的耐用度也算比較差了。它的車身看起來簡易雅致,但實際上過於消瘦了。為了保持公司已經聞名的活力型產品風格,福特的機械師們不願用多餘的金屬來給15馬力引擎增加哪怕一點負擔。為使N型車能達到45英裏的最高時速,機械師們得把它的車身精簡到皮包骨頭的程度,這樣一來,它的纖巧也在那個時代的那些狀況最差的道路上變得脆弱。N型車之所以賣得好是因為它的高速和極端廉價,但亨利·福特知道,如果改進設計,他能夠生產出一種結實得足以承載四人甚至五人的高速汽車,而這種汽車將賣得更好。於是,他開始努力地證明這一點。
然而,福特不得不首先承受一次惱人的挫折,這次挫折同B型車的失敗極為相似,而原因也與後者完全一樣。不顧亨利·福特的強烈反對,公司於1906年屈服於潮流,加入到了對高馬力的瘋狂追求中。可靠性和舒適一直是突出的賣點,但像溫頓17(Winton 17)、凱迪拉克30(Cadillac Thirty)和埃爾莫爾44(Elmore44)這樣的一些大牌汽車的聲譽卻很大程度上來自它們的高馬力。
結果,就在輕巧的N型車大獲成功的那個季節,福特汽車公司又推出了神氣十足的六汽缸K型車。那一年正是“六缸大引擎”大出風頭的一年,而在市場競爭中,福特的40馬力K型車在每一個重要的方麵都不落下風:性能、外觀和低噪音。盡管它的價格高達2800美元,福特汽車公司卻每賣一輛便賠一次。因為這款車的後期加工成本相當高,特別是對它那超負荷的雙速行星式傳動係統(two speed planetary transmission)的加工。這意味著僅僅讓汽車進入可銷售狀態就要付出巨大的技術成本。其實,這款車的巨大引擎更適合賽車而不是普通行駛,而它的創新性傳動係統則兩種都不適合。K型車同B型車一樣慘遭失敗,而責任一般被歸在亞曆山大·馬爾科姆森身上,因為是他在於1906年夏季永遠離開福特汽車公司之前極力促成了K型車的生產。
根據後期的一些記錄,由於一直對這次失敗耿耿於懷,福特對六汽缸引擎始終懷有厭惡感。因此,當他最終同意在四缸引擎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時候,他選擇了直接跳到強力的福特V-8引擎。
除了在車身和車內裝飾等方麵做了少許改進之外,福特汽車公司1907年的新車型R型和S型基本上與N型車沒什麼區別。外觀更加講究但同樣很輕的雙座R型和S型車在底盤和附件上也有了進步,而且像亨利·福特早已預料到的一樣,它們同自己的兄長N型車賣得一樣好。福特汽車公司頭六年的總銷量能達到16000輛,它們也功不可沒。
而福特公司推出的下一個車型,則引發了全民狂熱,那就是——T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