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道教簡介
神道教簡稱神道,原本是日本的傳統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為主,屬於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祇。神道教起初沒有正式的名稱,一直到公元5至8世紀,佛教經韓國傳入日本,漸漸被日本人接受,為了與“佛法”一詞分庭抗禮,創造了“神道”一詞來區分日本固有的神道與外國傳入的佛法。
神道教作為複古神道理論基礎的國學,乃是倒幕運動的主要指導思想,廣大的國學者和複古神道家,大多參與了倒幕的鬥爭。
2、神道教成為日本國教的過程
倒幕成功以後,新政權建立,急需集中中央通知。當時惟有複古神道的理論,完全與民族主體性、傳統主義相吻合,因此,它理所當然地被作為精神支柱,登上了國教的寶座。
新政府為了把神道從佛教的影響下擺脫出來作為獨立的具有民族性的宗教,成為國家的宗教,於1868年3月17日由政府的神祇事物局通知全國神社:在王政複古,一洗舊弊之機,凡諸國大小神社中,以僧侶打扮的別當或社僧等,一律改變僧形。同月28日,太政官發布《神佛不得混淆令》,宣布:“中古以來,以某權現,或牛頭大王之類及其他以佛語稱呼神號的神社不少。凡此均需繕寫其神社之原委上報”。“以佛像為神體之神社,以後應須改換”,懸掛與神社前的佛像、金鼓、梵鍾、佛具等物,須從速拆除。
這種采取行政手段使神佛分離的結果,在具體實行的過程中出現了偏差和過激,形成了排佛毀釋運動。這種運動首先發生在近江的日吉山王神社,為首者是該神社的社司、新擔任政府神祇事物局權判事的樹下茂國。日吉山王神社原隸屬於比睿山延曆寺。樹下茂國長期以來與延曆寺有不少結怨,欲乘此機會予以報複,便糾集了神職、浪士及農民共七十餘人,闖入神殿,用腳踐踏,用武器搗毀、焚燒佛像、佛具、經卷等。
這一事件出乎政府的意料,為了不使事態擴大,4月10日太政官發布布告,勸戒神職人員不要粗暴,指出:“長期以來,社人僧侶素有嫌隙,如同冰炭,至今日,社人突得權威,陽稱執行命令,實媒私憤。如此,不僅有礙政道,而且必會引起紛擾”,要求停止粗暴行為。太政官的勸戒布告並未發生任何作用,排佛運動迅速波及京都、奈良等地,又從京都、奈良波及全國。寺院的佛具、佛像被毀被賣;寺院僧侶或被逐,或被還俗,或該為神職;許多寺院或被荒蕪,或被破壞;寺院領地被奪被占。同時,為限製佛教各宗,宣布實現一宗一寺。佛教受到沉重的打擊,一時元氣大傷。除了對佛教打擊、排斥外,還對基督教、除複古神道以外的其他神道實施打擊和鎮壓。
神道的國教化首先是從恢複和建立神祇宮、神祇行政機構開始的。神祇官是古代天皇製政權中的掌管祭祀的官吏,與太政官並稱二官。由於古代天皇製的衰落,神祇官也失去了原有的權利和地位。倒幕以後,作為神道國教化的重要步驟,新政府實現建立了神祇事物官僚機構,恢複了神祇官。
1868年閏4月21日公布的《政體書》規定,太政官之下設七官,神祇官是其中之一。神祇官設正、副知官事,判官事、權判官事、書記、筆生等職,官級分為9等。知官事掌管神祇、祭祀、祝部、神戶。直屬神祇官的神社有伊勢神宮、出雲大社、敕祭神社等。1869年7月發布的《職員令》中,神祇官與太政官成為最高官職,且神祇官位於太政官之前。神祇伯、大副的具體職責是“掌祭典、知諸陵、監宣教,管祝部神戶,判官事”。其中“監宣教”一項,是古代天皇製的神祇官所沒有的,這是兩者的最大差別。也就說近代天皇製把“宣布國教作為複興神祇官的新的重要職責”。監督宣教的功能,自此以後日漸加強。1870年1月3日,頒發了《宣布大教詔》。這是有關神祇官實施宣教功能的第一道詔敕。
詔書中把 “神道”稱為“大教”。因為在幕府時代,神道已經稱為了神佛、神佛融合的代名詞,為了與之區別,故采用了“大教”之稱。“大教宣布”的目的是通過派遣宣教使,向群臣眾庶曉明“惟神之大道”,使全國上下的思想都能統一道國教化的範圍內。同時,政府還編撰了《宣教使心得書》、《大教旨要》等指導性書籍。
1871年,新政府又采取了若幹加強和提高神道教地位的措施。5月規定了神社的社格,將神社分成5個等級:官社、府縣社、鄉社、村社和無格社。通過神社社格的劃定,使全國的神社,上至中央,下至每一國偏僻的農村,都納入到了中央的統治之下。同年7月,太政官發布布告,把廣大民眾與神社連結在一起,嬰兒自誕生之日起,就成為神社的子民,“必令參拜神社,領取該神之護符”。
雖然政府試圖一係列措施保證神道國教化的順利進行。但是,教化運動並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另一方麵,政府推行的思想意識領域的神道一元化政策也沒有能體現出特別大的優越性,相反由於禁止佛教,基督教和其他非正統神道,卻引發了宗教信徒之間的矛盾和國際的抗議。中央決策層因此對神道一元化政策進行了反省,認識到要維護神道國教化和加速推進民眾教化,必須實行較為寬鬆的宗教政策。
因此,1871年8月8日,神祇官降格為太政官管轄下的神祇省。1872年3月,更進一步撤銷神祇省,新設教部省。教部省的建立識明治政府的宗教政策大調整。在教部省的領導下,緩和了諸宗教間的矛盾,更加順利的推進了神道國教化。
然而,僅僅兩年之後,神佛共同布教的局麵就破裂了,神佛再次分道揚鑣。1875年初,佛教諸宗聯名向左院呈遞了《諸宗寺院聯名建議書》,詳細申述了建立有益於國家的佛教的必要性。2月,佛教界宣布退出大教院。4月,太政官向教部省下達停止已經有名無實的神佛共同布教的通知。5月,神佛共同布教的大教院宣布解散。
神佛共同布教的停止和大教院的解散,再一次激發了神道界由神道一統天下的決心。於是神道家發表了《創建神道事務局大意》,力說神道不僅是“皇國之大經”,而且是弘揚於普天下的“惟神自然之大道”。說神道事務局以伊勢神宮內宮為神道之本,全國大小神社,萬社如以社,萬流歸於一源。不久,神道事務局正式成立,總局設在東京有樂町。
1881年1月,召開了神道大會議。不久,天皇任命有棲川宮幟親王為神道事務局總裁。有棲川宮幟就任總裁後,曾向諸教職發布如下令旨: “伏惟神道乃皇國之大道,天父懿訓,皇統一係,天壤無窮,則斯道所以存,其皇國臣子者,誰不奉戴焉。餘以七旬之身,拜命總裁,在所不辭。苟鋒職者,宜體察餘意,勤勉從事,望使皇道隆盛”。
3、神道教思想的影響
自此,神道國教化地位確立。它直接置於天皇管轄之下,成為隆盛皇道的禦用宗教。政府利用神道教教導百姓忠貞愛國,誓死效忠天皇。 這一思想在日後的世界大戰中得到充分體現,軍國主義的思想就是收神道教的影響。
1945年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投降後,在盟軍要求下,日本政府宣布政教分離,裕仁天皇發布詔書,宣布自己是人不是神,廢除國家神道,政府不得資助神社,但神社神道已經成為日本神道教信仰的主流,崇信神道教的人占日本總人口的80%。
平田篤胤:1776年-1842年,江戶後期國學家。國學四大師之一。作為本居宣長去世後之門人,傾力研究古典,主張神代文字日文之存在。著有《古史征》,《古道大意》,《神字日文傳》,《氣吹舍歌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