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在中國盛開的蓮花(3 / 3)

不久,一座美輪美奐的宮殿——布達拉宮就建成了,裏麵屋宇宏偉華麗。亭榭精美雅致,還開鑿了碧波蕩漾的池塘,種上了各色美麗的花木,一切建製都模仿大唐宮苑的模式,用來安頓文成公主,借以藉慰她的思鄉之情。

因為鬆讚幹布把觀世音菩薩(世間自在佛)作為自己的本尊佛,所以就用佛經中菩薩的住地“布達拉”來給宮殿命名,稱作“布達拉宮”。當時的布達拉宮有大小房屋一千間,但是在赤鬆德讚統治時期遭遇雷火燒毀了一部分。後來在吐蕃王朝滅亡時,宮殿也幾乎全部被毀,隻留下了兩座佛堂幸免於戰火。此後隨著西藏的政治中心移至薩迦,布達拉宮也一直處於破敗之中。

1642年,五世達賴喇嘛洛桑嘉措建立了噶丹頗章政權,拉薩再度成為青藏高原的政治中心。1645年,他開始重建布達拉宮,三年後竣工,是為白宮。1653年,五世達賴入住宮中。從這時起,曆代達賴喇嘛都居住在這裏,重大的宗教和政治儀式也都在這裏舉行,布達拉宮由此成為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

當年隨文成公主一起入藏的嫁妝中,還有一尊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後來將佛像供奉於大昭寺,藏族人民為了表示敬意,在佛像前獻了貢品。按印度傳統的佛教習俗,供奉佛和菩薩的貢品有六色,即花、塗香、聖水、瓦香、果品和佛燈。可當時已是草枯花逝的時節,無法采擷鮮花,有工匠獨出心裁地用酥油塑造了一束花獻於佛前。從此以後,酥油花就成為了一種藏傳佛教特有的貢品和藝術。

酥油花是一種油塑工藝品,以酥油為主要製作原料。酥油是青藏高原藏族等牧民的奶油類食物,是用牛奶經過反複攪拌後提出的黃白色油脂。這種油脂呈凝固狀,柔軟細膩,色澤純潔,清香撲鼻,可塑性極強。其塑造的工藝品,具有形象逼真,色彩鮮豔,精巧玲瓏等特點。

相傳,宗喀巴大師有天晚上做一奇夢,夢見荊棘變為明燈,雜草化為鮮花,無數奇珍異寶,五光十色,燦爛奪目。他醒後立即組織藝僧用酥油塑造各種花卉樹木、奇珍異寶,再現了美妙夢境,連同無數的酥油燈供奉佛前。

公元七世紀時的鬆讚幹布時代,正當中國的唐朝,是中國的大乘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文成公主由於是漢傳佛教最興盛時期的唐王室公主,對佛教自然也有深厚的感情。通過鬆讚幹布與文成公主的婚姻,不難想像,中國佛教最盛時期的唐朝文化當時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傳入了西藏。於是佛像、經典、僧侶亦隨文成公主入藏,西藏佛教由此而開始興盛。現行的西藏文字,也就是在這個時期,由梵文衍變而成的。

根據史料記載,尺尊公主曾邀請文成公主共同建造寺廟,於是就有了大昭寺和小昭寺,大昭寺主神殿供奉著尺尊公主帶來的佛像,小昭寺供奉著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鬆讚幹布病逝之後,在文成公主的安排下,兩座佛寺互換釋迦牟尼佛像。

大昭寺始建於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是藏王鬆讚幹布為紀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的,後經曆代修繕增建,形成龐大的建築群。昭寺位於拉薩市中心,是西藏最輝煌的一座吐蕃時期的建築,每日被轉經的人流簇擁著。寺內主供的釋迦牟尼像是文成公主入蕃帶進的,拉薩之所以有“聖地”之譽,與這座佛像有關。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藏語意思是經堂。“大昭”,藏語為“覺康”,意思是釋迦牟尼,就是說有釋迦牟尼像的佛堂。

大昭寺建造時曾以山羊馱土,因而最初的佛殿曾被命名為“羊土神變寺”。1409年,格魯教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為歌頌釋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傳佛教各派僧眾,在寺院舉行了傳昭大法會,後寺院改名為大昭寺。也有觀點認為早在9世紀時已改稱大昭寺。清朝時,大昭寺曾被稱為“伊克昭廟”。

小昭寺是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與大昭寺同時開工,同時告竣,同時開光;大門朝東,以寄托這位公主對家鄉父母的思念。該寺坐西朝東,據說是文成公主悲思家鄉而設計的。文成公主為建小昭寺從內地召來精巧工匠,以漢地廟宇為模式,結合藏地建築特點,建成了極為壯觀的重樓疊閣。小昭寺早期建築幾度遭受火災又幾經修複,原建築早已不存。現在的殿堂已是後來建的。主殿占地麵積為3940米。大經堂可容500名僧眾在肉舉行佛事活動。

文成公主的入藏,漢藏之間的友好,也進一步打通了唐朝佛教僧侶進藏的通道,佛教文化的交流也更加頻繁,促進了藏傳佛教體係的形成。藏傳佛教傳到西藏後,由於和藏民族本身的信仰以及文化相互溝通、融合。後來在西藏曆代王朝的扶持下,逐漸在西藏得到了普及。到公元八世紀末年,西藏建成了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寺廟。藏傳佛教開始滲透到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

文成公主:(?-680),唐朝宗室之女,漢族。她聰慧美麗,自幼受家庭熏陶,學習文化,知書達理,並信仰佛教。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親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讚的伴隨下,出長安遠嫁吐蕃,並把佛教帶到了吐蕃。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備受尊崇。

(五) 鑒真東渡——最曲折的路,最耀眼的成就

唐朝時期的中國格外繁榮,國勢強大,許多來自世界各國的留學生、使者都聞名而來。中國和近鄰日本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更是空前繁榮。為了學習唐朝的政治製度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自唐太宗貞觀年間至唐末期,日本派到中國的遣唐使並成行的就有13次之多。中國人也不斷東渡日本進行中日文化交流,其中貢獻最大的是鑒真和尚。

1、鑒真簡介

鑒真俗姓淳於,公元688年,唐武則天時期,生於揚州江陽縣。鑒真14歲時就進揚州大雲寺,師從聞名天下的智滿禪師,受戒學禪。在名師的指引下,鑒真的學業進步很快。三年後,他離開大雲寺到越州(今浙江紹興)龍興寺學戒律,並受"菩薩戒"。

唐中宗景龍元年(公元707年)他雲遊四方求學,到過洛陽、長安。景龍二年,他20歲時,由律宗法師弘景主持,他受了"具足戒"。此後,他不斷鑽研佛教經義,對律宗有很深的研究。733年,他被譽為江淮一帶的授戒大師,在佛徒中的地位很高,成為一方的宗首。

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鑒真回到揚州大明寺宣講戒律,聽他講經和由他授戒的弟子達四萬多人,這時,他已是學識淵博、威望很高的佛學大師了。他還不斷組織僧人抄寫經書,多達33000多卷,他還設計建造過寺院80多所,日本來到大唐的留學僧也都仰慕他的佛學造詣。

2、鑒真曆經磨難東渡日本

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日本第九次遣唐使來到大唐。隨團前來的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受日本聖武天皇之命,約請鑒真東渡。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冬十月,榮睿、普照來到揚州大明寺拜謁鑒真,表達日本仰慕之意,並說:佛法雖然流傳到日本國,可是還沒有傳法授戒的高僧,請"大和尚東遊興化"。鑒真問寺內諸僧,有誰願意應此遠請。眾僧默然。良久,才有一僧名祥彥者說:"彼國太遠,生命難存,滄海淼漫,百無一至。人生難得,中國難生,進修未備,道果未克,是故眾僧緘默。"鑒真聽後說:"為法事也。“從此,就開始了東渡日本的準備。

第一次東渡日本,鑒真和弟子祥彥等21人從揚州出發,因受到官廳幹涉而失敗。

第二次東渡他買了軍船,采辦了不少佛像、佛具、經疏、藥品、香料等,隨行的弟子和技術人員達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長江口,就受風擊破損,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麵又因觸礁而告失敗。

公元744年,鑒真準備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溫州途中被官廳追及,強製回揚州,第四次東渡竟也沒有成功。

748年6月27日,鑒真進行第五次東渡,他從揚州出發,在舟山群島停泊三個月後橫渡東海時又遇到台風,在海上漂流了14天後,到了海南島南端的崖縣。在輾轉返回揚州途中,弟子祥彥和日本學僧榮睿相繼去世,鑒真本人也因長途跋涉,暑熱染病,雙目失明。

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十月十五日,日本第10次遣唐使歸國前夕,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吉備真備、大伴古麻呂和仕唐多年、曆任唐光祿大夫、禦史中丞、秘書監等職的日本留學生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等也準備回國,他們同到揚州延光寺參謁鑒真。藤原大使說:"早聞大和尚曾五次東渡日本欲去傳教,今日得見,萬分榮幸,若大和尚仍有此願,弟子等有船四艘返日,應用物品俱備,不知肯同行否?"鑒真雖已66歲高齡,且雙目失明,但為了傳教授戒,為了中日人民的友好及文化交流,便應允了日方懇請。

鑒真欲再度赴日的消息在揚州傳開後,有關寺院為阻撓此行,嚴密防範。這時正好鑒真弟子仁幹從婺州(今浙江金華市)來揚州,密知師父將要遠行,遂暗中約定由他備船在江頭接候。

公元753年,十月二十九日晚,鑒真及弟子工匠等24人從揚州龍興寺潛行至江頭,迅即登船啟程,出大運河入長江,直趨蘇州黃泗浦(今江蘇省常熟縣黃泗,即黃歇浦)與日本遣唐使船隊會合。鑒真帶去的物品有如來、觀世音等佛像8尊,舍利子、菩提子等佛具7種、華嚴經等佛經84部300多卷,還有王羲之、王獻之真跡行書等字帖三種。

臨行前,恐官府發覺,經卷有失,於十一月十五日鑒真一行分乘第二、三、四船。直到十一月十六日船隊啟航前鑒真才上了大伴古麻呂的第二船。駛入東海後,船隊被強勁的東北風吹散,第四船杳無蹤影,剩下的三隻船隻有奮力拚搏向前航行。

十一月二十一日,第一、二兩船同到衝繩島,已在多彌島(今日本種子島)的西南。第三船昨夜已停泊在同處。十二月六日,海上刮起人們渴望的南風,三隻船相繼起航順風前進,而藤原大使與阿倍仲麻呂所乘的第一船觸礁(著石)無法行動。鑒真所乘的第二船發向多彌去,七日到達益救島(今日本屋久島)。停泊候風10天,並等待其餘船隻。第一船修複後,繼續航行,因遇偏北風暴而漂至安南 州(今越南境內),全船180餘人,死難170多人,僅大使藤原清河與阿倍仲麻呂等10餘人幸免於難。第三船後來也航返日本。

十二月十八日,第二船自益救島出發續航,十九日遇到暴風雨,不辨東南西北,鑒真等又曆經磨難,於十二月二十日中午抵達日本九州薩摩國阿多郡秋妻屋浦(今日本鹿兒島縣)。十二月二十六日,鑒真等一行在日僧延慶的引導下進入日本太宰府,並於次年(公元754年)二月一日,航達日本遣唐使船隊的始發港難波(今日本大阪附近)。二月四日鑒真到達日本首都奈良,受到日本舉國上下盛大的歡迎,皇族、貴族、僧侶都來拜見。

三月,吉備真備以敕使身份向鑒真宣讀了天皇的詔書:"大和尚遠涉滄波,來到我國,朕不勝欣慰,自今以後,授戒傳律都由大和尚擔任。"四月初,在東大寺設戒壇,由鑒真登壇主持,先後為太上皇聖武天皇、皇太後、皇子及400餘位僧人授戒。756年,孝謙天皇任命鑒真為大僧都,統理日本僧佛事務。

758年,鑒真卸任,被尊稱為"大和尚",恭敬供養。759年,鑒真率弟子仿揚州大明寺格局設計修建了唐招提寺,至今仍存,被視為日本國寶,對日本建築藝術有重要影響。以後,鑒真在此授戒講經,把律宗傳至日本,成為日本律宗的始祖。鑒真雖雙目失明,但能憑記憶校對佛經。他還精通醫學,憑嗅覺辨草藥,為人治病。留下一卷《鑒上人秘示》的醫書,對日本醫藥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帶到日本的中國佛經印刷品和書法碑帖對日本的印刷術、書法藝術有很大影響。

763年鑒真在日本招提寺內圓寂。寺內至今還保留著鑒真的坐像,這也是日本的國寶。這是鑒真的弟子忍基和思托用中國的幹漆夾法為他塑的。鑒真在日本10年,他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受鑒真弟子思托等的委托,在鑒真圓寂後的16年,日本奈良時代(公元710-784年)的著名文學家真人元開寫了《唐大和上東征傳》。書中詳盡描述了鑒真六次東渡航海的艱苦曆程,使後人了解了唐朝時中國、日本的造船術和航海術。

3、鑒真東渡的意義

鑒真東渡的主要目的是弘化佛法,傳律授戒。鑒真僧眾在日十餘年的活動達到了這個目的。由於天皇的重視,鑒真被授於“大僧都”的職務,成為“傳戒律之始祖”。鑒真所建唐招提寺成為日本的大總寺。日本的佛經多由百濟僧侶口傳而來,錯漏較多。鑒真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以他驚人的記憶力,糾正日本佛經中的錯漏。由於鑒真對天台宗也有相當研究,所以鑒真對天台宗在日本的傳播也起了很大作用。鑒真使得日本佛教走上正軌,便利了政府對佛教的控製,杜絕了由於疏於管理而造成的種種弊端,促使佛教被確定成為日本的國家宗教。鑒真和其弟子所開創的日本律宗也成為南都六宗之一,流傳今日,尚有餘輝。

鑒真熟識醫方明,當年光明皇太後病危之時,唯有鑒真所進藥方有效驗。據日本《本草醫談》記載,鑒真隻需用鼻子聞,就可以辨別藥草種類和真假,他又大力傳播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的知識,留有《鑒上人秘方》一卷,因此,被譽為“日本漢方醫藥之祖”。

按照日本漢方野崎藥局主席野崎康弘的說法,以下36種藥草都是鑒真帶往日本推動使用的:麻黃、細辛、芍藥、附子、遠誌、黃芪、甘草、苦參、當歸、柴胡、川芎、玄參、地黃、紫蘇、丹參、黃芩、桔梗、 旋覆花、蒼術、知母、半夏、蕪花、梔子、五味子、黃柏、杏仁、厚樸、和厚樸、肉桂、杜仲、唐木瓜、大棗、蜀椒、 花椒、吳茱萸。十七、十八世紀時,日本藥店的藥袋上,還印著鑒真的圖像,可見影響之深。

鑒真及其弟子在書法方麵也有很深的造詣,他在第六次東渡之時,攜帶了王羲之的行書真跡一幅(喪亂帖)、王獻之的行書真跡三幅,以及其他各種書法50卷。這對日本書道的形成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鑒真本人也是書法名家,其“請經書貼”被譽為日本國寶。

鑒真的東渡弟子及隨行人員中,有不少是精通建築技術的。在鑒真的設計及領導下,建造了著名的唐招提寺。寺內的大堂建築,坐北朝南,闊七間,進深四間,三層鬥拱式形製,是座單簷歇山頂式的佛堂。曾有評論說:“金堂乃為今日遺存天平時代最大最美建築物”。由於鑒真僧眾采用了唐代最先進的建築方法,因而這座建築異常牢固精美,經過一千二百餘年的風雨,特別是經曆1597 年日本地震的考驗,在周圍其他建築盡被毀壞的情況下,獨金堂完好無損,至今屹立在唐招提寺內。金堂成為研究了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最有價值的珍貴實物之一。

鑒真及其弟子在雕塑藝術上也留下了寶貴的遺產。鑒真隨船帶有佛像,在日本又用“幹漆法”(又稱夾紵法)塑造了許多佛像,著名的是唐招提寺金堂內的盧舍那大佛坐像、藥師如來立像、千手觀音菩薩像等。鑒真及弟子將這種雕塑藝術在日本推廣並發揚光大。鑒真晚年,弟子忍基等用於漆夾紵法製作了一尊高八十點零四厘米的坐像,表示對這位中國高僧的紀念。鑒真結跏趺坐,雙目緊閉,神誌安詳,栩栩如生。它不僅再現了鑒真的真實形象,而且著意刻畫了精神氣質,溫和中流露出剛毅,安詳中凝聚著嚴肅,微笑中體現出沉思。這尊塑像一直供奉在唐招提寺內。

鑒真:688—763,日文又稱鑒真(がんじん),中國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傳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日本人民稱鑒真為“天平之甍”,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意為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