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敬銘(1817—1892),字丹初,原籍陝西朝邑縣趙渡村(今大荔縣朝邑鎮趙渡村)人,出身於商人家庭。後遷徙永濟清華鄉樓上村。清末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其父閻鐵,字麵如,很早就送閻敬銘及其弟閻敬輿跟隨當時著名的關中大儒路德就學於關中書院。正因為閻鐵“尊師重道,教子甚嚴”,閻敬銘18歲時就考中舉人。
閻敬銘1834年考中舉人後,曾以舉人身份參加知縣選拔,因其形容猥瑣,其貌不揚,臉像棗核,眼一大一小,身材不滿五尺,主選大臣見他長相不濟,便厲聲嗬斥:“閻敬銘,出去!”閻敬銘出去之後,沒有別的出路,隻得繼續報考下一科的會試。他很幸運,最終找到了證明自己的機會,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恩科考中進士,並進入翰林院,繼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戶部主事。
1863年—1867年,閻敬銘在山東巡撫任內軍事上和政治上的實績使他完全贏得了清政府的信任和倚重。1867年,閻敬銘因病辭職,回到原籍朝邑休養,直到1877年。在此十年間,他輾轉於陝西朝邑與山西蒲州一邊養病,一邊“聚徒講學不輟”。其間。清政府曾召其出任工部右侍郎,他仍以病辭。1877年山西發生饑荒,他又被派往山西稽辦賑務,嚴懲貪官,賑濟災民,百姓拍手稱快。
1877年10月,閻敬銘在咳喘不止、“病發氣倦”的情況下帶病啟程,趕赴山西。從朝邑起程入晉以後,他沿永濟、臨汾、介休、太原一線一路北上,然後折視沁州、潞安、澤州三府,於當年年底抵達安邑縣運城行館。他一路敝車荊服,行李蕭然。到任後,穿一身粗糙的“褡褳布”做的官服,並讓下屬也都穿這樣的粗布,有敢穿綢緞者,罰捐餉救災。
1882年,授戶部侍郎,閻敬銘倡議在家鄉王官集資修建豐圖義倉,意為豐年謀災年之舉,曆經四年建成,慈禧太後禦賜“天下第一倉”。1883年,授戶部尚書,1885年,授東閣大學士,兼管戶部尚書,他大刀闊斧,匡正時弊,揭露黑幕,深得百姓擁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