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型研究(3 / 3)

6.漸進模型

漸進模型是西方著名學者查爾斯·林德布勒姆在對決策的傳統理性模型進行批評的過程中首次提出的,他認為公共政策的製定過程並不完全是一個理性過程,而是對以往政策行為不斷補充和修正的過程。也就是說,公共政策製定隻能根據以往的經驗,在現有的政策基礎上實現漸進變遷。決策者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依據現有的政策方案,通過與以往政策的詳細比較,去認真考慮不斷變化的環境需要,從而對以往政策進行局部的、小範圍的調適,逐步把一項舊的政策轉變成為一項新的政策。因此,漸進模型通常強調不斷學習和試驗、不斷反饋和調整,把公共政策看作是對政府以往行為不斷修正和補充的過程。

此外,根據查爾斯·林德布勒姆的觀點,決策者們並不是每年都對現行的和預備的政策進行重新審查,如鑒定社會的目標,研究實現這些社會目標的各種政策選擇的效益和成本,以最大淨效益的標準來對每個政策備選方案進行排序,收集所有相關的資料。因為時間、資料、資金等因素的限製,使得決策者不能夠鑒定各種政策選擇的後果及其所產生的影響,特別是政治束縛力嚴重阻礙著確立明確的社會目標和建立準確計算成本與效益的係統。因此,漸進模型認識到,那種全麵理性的政策製定完全是不現實的,因而它描述了一種更為保守的決策程序。

漸進模型的保守屬性,主要表現在它認為現行的政策、備選方案和費用開支構成了一種基礎,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一些新的政策方案,以及新的政策方案對現行政策方案的增減或改變上。在這一過程當中,政策製定者一般都傾向接受既定政策方案,主張沿襲以往的政策。漸進模型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第一,研究現行政策的所有備選方案需要時間、資料和資金,而這些都是支付不起的,特別是收集所有有關信息的費用最令人望而生畏。因此,即使在計算機時代,由於政策製定者受到一些條件的限製,也不具有足夠的預測能力去了解各種政策選擇的最終結果。第二,政策製定者一般傾向接受以往政策,因為誰也不能夠肯定一種全新或完全不同的政策後果將是什麼樣。特別是當一個新的政策方案後果還不能夠預測出來的時候,那麼堅持已知的政策方案就相對比較可靠與安全。因此,在一般情況不明,也就是任何事情不能夠確定的情況下,政策製定者則傾向於沿襲過去的政策,而不論這種政策是否真正有效。第三,對現行政策方案的重大投入,排除了進行任何重大變動的可能。這些投入既可能是資金、建築物或其他有形的實體,也可能是心理傾向、管理實踐或組織結構。例如,一種被人們普遍接受的認識是:無論是否具有效用,組織都能夠長期存在下去,它們形成一種難以改變的運作程序,個體也在組織和實踐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使得進行重大變動也難以進行的利害關係。因此,進行周密考慮的並不是所有的政策備選方案,而隻是那些基本上不會引起實體上、經濟上、組織上和管理上錯位的政策備選方案。第四,漸進模型屬於一種政治上的權宜之計。一般來說,當爭議隻是圍繞著現行政策方案的預算增減或修改進行的時候,政策製定的意見相對很容易取得一致。然而,當決策集中在一些牽涉重大得失、所有或全無、是與不是的政策製定時,意見衝突便自然而然地就擴大了。由於每當通過新的政策方案時,都會造成很大的政治緊張,所有舊的政策總是能夠不斷地持續下去,除非實施了重大的政治改組。因此,在公共政策的製定過程中,漸進模型對於減少意見衝突,保持社會穩定,以及保障政治係統本身起著重要的作用。一般在現實生活當中,人們都是實用主義者,所以人們很少最大限度地去謀求他們所有的價值,而往往隻是滿足一些特定的需求。因此,在公共政策的製定過程中,他們很少去尋求最佳的政策方案,也就是說,隻要發現某個政策方案管用,他們也就不會再去尋求別的政策方案了,特別是那種要求最大限度地擴大價值的政策變動,一般都會被忽略。隻有當這個政策備選方案不能夠令人滿意的時候,政策製定者才會冒險進行政策創新。第五,在缺少社會公認的價值或目標的條件下,一個多元社會中的政府更願意延續現行方案,而盡量避免為實現某些社會目標所要進行的全麵政策計劃。

總之,漸進模型所固有的特性,有利於避免因重大決策失誤而產生的持久性影響。因為社會是一個具有很大慣性的係統,覆水難收,越是嚴重的決策失誤越難以完全糾正,更難以消除影響。因此,如果把前進的步子邁得小一些,那麼發現問題的時候就能夠及時地糾正。一般來說,在社會發展的道路上,邁大步往往意味著進行重大的政策變革,這樣做一方麵可能會引起決策層內部關係的緊張和思想的衝突,從而導致權力的改組和社會形勢的重大變化,人們要冒極大的社會政治風險;另一方麵可能會在製度安排和公眾心理方麵遇到很大的阻力,從而形成政策執行中的障礙,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導致社會的不穩定。如果在社會發展的道路上,人們能夠把大步變為連續的小步,步幅雖小但頻率不慢,那麼社會風險就會得到極大地緩解,有利於社會的穩定發展。

7.對策模型

對策的理念和基本含義源於互為結果、相互關聯的選擇,主要是指當麵臨各種相互聯係的事務的時候,決策者不僅要考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而且還要對他人的預期行為做出判斷而進行的一種選擇。所以對策模型並不描述人們實際上如何進行決策,而是解釋理性的人在競爭狀態下會怎樣去考慮決策。因此,對策模型是對在某種特定的情景下,進行理性決策的研究,也是政策製定的對象式和演繹式模型,其技巧可以用來處理重大的政策問題。對策模型描述的並不是實際上人們怎樣進行決策,而是人們在競爭情境中將會怎樣從事決策。這樣,盡管對策模型是理性主義的一種形式,但它被應用於一種結果完全依賴於兩個或兩個以上參加者所作選擇的競爭性情景中。一般在一種特定的情景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參加者要作出一定的選擇,而事情的結果正是依賴於每個人所作出的這種選擇。參加者必須調整他們的行為,以使之不僅反映出他們自己的願望和能力,而且還要反映出他們對其他參加者將要作出的選擇的期望。參加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集團或政府。

實際上,任何具有既定目標的實體,都能夠作出理性的行為。在公共政策的製定過程中,經常有這樣一種情形,某個最佳的選擇並不是獨立存在著,因而結果的好與壞還要取決於他人所作出的選擇。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對策模型被應用於公共政策製定的實踐當中。對策模型為所有參加者列出了各種選擇,這些選擇經常被描繪在一個矩陣當中,它是一種表示每個參加者的各種選擇方案以及所有可能性結果的圖表。在對策模型當中,收益指每個參加者所得到的、作為他或她及其對手所作選擇的結果的價值。收益經常以每種可能性結果中量化價值的形式來表示,這些量化價值被置於矩陣的每個方框內,而且與每位參加者對每種可能性結果所持價值是相應的。由於參加者們的價值取向不同,所以每種可能性的結果也就不同。此外,在對策模型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策略。策略是指一種理性的決策,這種決策是參加者在考慮對手可能采取的一切行動之後所采取的以取得最好收益的一整套行為。在這一整套行為當中,對策模型經常運用“最小量”一詞來描述那些對於參加者來說,具有最小最大損失或最大最小收益的理性策略。這種“最小量”的策略,意在保護每一位競爭者有效地對付對手的最佳行為選擇。它著重於減少損失和保證最小量收益,而不主張冒著重大損失的危險以取得最大收益。從這個角度看,最小量策略是一種保守型策略。因此,對策模型實際上概括了最複雜和最簡單的兩種思想。對策模型確實大大開闊了人們的研究視野,為公共政策分析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思路,特別是在衝突情景下進行政策選擇的時候,它所發揮的積極作用非常明顯,在公共政策研究領域的影響正在不斷地加大。

8.係統模型

係統模型源於分析政治係統的方法研究,把公共政策視為政治係統對外界環境壓力所做出的反應。因此,係統模型認為,公共政策是政治係統對作用於它的環境影響因素的一種反映,所以係統模型把公共政策描述為政治係統的輸出,這種輸出對於環境以及來自環境中的要求有調整性影響,同時對政治係統的特性也會產生影響。政治係統是一種通過不斷地運行,以及對社會進行價值分配的相互聯係的結構和過程的集合體。

一般來說,影響政治係統的環境因素被看做是一種輸入,環境是政治係統以外的任何存在。政治係統的輸入主要有兩種形式:即要求和支持。當個體或集團為適應真實的或感知的環境而采取行政以影響公共政策時,他們就會提出各種要求。當個體或集團接受選舉結果、遵守法律、繳稅、遵循公共決策時,他們要表示自己的支持。因此,政治係統的輸出被認為是其權威性的價值分配,這種分配構成了公共政策。

政治係統一般主要通過如下途徑來保存自己:第一,給出合理滿意的輸出;第二,依賴於係統本身,保持係統的完整統一;第三,動用或威脅動用武力。而係統模型對公共政策分析的啟示作用主要表現下列問題的提出:第一,什麼樣的環境條件可能會促成對政治係統的壓力;第二,什麼樣的係統特征能夠使得政治係統得以將利益需求轉化為公共政策並能夠有效地維持係統的長久生存;第三,環境的壓力怎樣影響政治係統的特征;第四,政治係統的特征怎樣影響公共政策的內容;第五,環境的壓力怎樣影響公共政策的內容;第六,公共政策怎樣通過反饋而作用於環境並影響政治係統的特征。雖然係統模型對現實政治生活進行了高度的概括,也就是從宏觀的角度對公共政策分析過程進行了分析,使其在公共政策分析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但是,係統模型對政治係統的“黑箱”操作過程缺少針對性的分析,沒有能夠很好地解釋公共政策製定的具體形成過程,因而使得係統模型在公共政策實踐中的應用受到很大的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