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拉夫林將政策執行過程看成是一個政策執行者與受政策影響者之間互動調適的動態過程,從而解釋了由於在政策執行過程存在一個相互調適的結果,所以執行人員也能賦予政策新的含義。因此,政策執行人員不是簡單地、被動地執行政策,而是在調適的過程中也能夠起到一個政策製定者的積極作用。盡管如此,麥克拉夫林在過程模型中仍然沒有能夠說明調適過程的實質。特別是在調適過程中,也存在政策執行者與政策接受者之間的利益交易。也就是說,在利益的強大驅動下,政策執行者可能會把政策目標引向一個相反的方向。
3.博弈模型
博弈是研究理性的決策者之間衝突與合作的理論,而博弈論著重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在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人們如何進行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由於在現實的生活當中,人們的利益衝突與利益的一致性具有普遍的意義,所以博弈論在包括公共政策在內的許多研究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公共政策的研究領域當中,最早運用博弈論的概念和方法來研究與分析公共政策執行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學者尤金·巴達奇(E.Bardach)。在尤金·巴達奇看來,公共政策執行的核心問題應該放在控製上,因為這樣的話,公共政策執行過程就會在“議價”、“勸服”、“策劃”這三種不穩定的條件下進行。因此,人們可以把公共政策執行過程視為是一種賽局,這種賽局主要包括競賽者(政策執行人員與相關人員)、利害關係、策略與技術、競賽資源、競賽規範(取勝的條件)、公平競賽的規則(不得作弊)、競賽者之間信息溝通的情況、所得結果不穩定程度等。也就是說,公共政策執行的成功與否,完全取決於公共政策執行各方參與者的策略選擇。
尤金·巴達奇的政策執行博弈模型,強調的是政策執行各方參與者尋求均衡的動態過程,因而不失為一個觀察與分析政策執行過程的有效方法。但是,他的這一理論完全根據非經驗的資料,以虛構的理性行為作為其理論基礎來考慮不足的變量以說明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各種情況,從而使得變量模糊而出現諸多缺陷。因為這其中的任何一個變量出現問題,都會導致政策執行過程中各方參與者博弈結果的不可靠,所以博弈論由於自身的缺陷在政策執行實踐中很難成為一種有效的指導理論。
4.執行循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