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科學技術環境因素
科學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係。技術是指人類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積累起來並在生產勞動中體現出來的經驗和知識,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麵的技巧。一般來說,在公共政策的環境因素當中,最容易被遺忘的因素就是科學技術環境。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生、發展與完善,才使得政策從經驗走向科學。科學技術環境因素主要是指社會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和物質基礎,例如工廠、設備、機器、工具等。此外,還包括科學技術知識的發展水平,以及科技界推廣、應用和開發新知識的才智和能量等。科學技術環境因素是公共政策係統形成與發展的物質基礎,促進了公共政策量化分析的科學研究,對公共政策理論化、係統化與科學化的完善,有著積極的作用。
7.人口環境因素
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區內的人的總數,是構成每個國家與社會的自然基本條件。有了一定數量的人口,才能形成一定的社會政治與經濟結構,才能成為一個國家與社會。因此,人口是構成一個國家與社會所必需的基本要素。人口環境因素主要是指一個國家的人口數量、質量、性別、分布、就業率、生育率、死亡率、平均壽命,以及人力資源的再生能力,人口的集中程度和都市興起的程度等。一般來說,人口環境因素對涉及控製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公共政策的製定與實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是公共政策係統解決龐大的人口規模與相對匱乏的資源以及較低的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的科學依據。因此,人口環境因素對公共政策係統的形成構成巨大的影響,是推動公共政策係統不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8.文化環境因素
文化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其定義不計其數。但無論是知識的傳承還是信仰的選擇,無論是特定的思維還是行動的標準,無論是法律的製約還是習俗的形成,無不包括人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由許多獨特的亞文化構成的一整套價值體係。絕大多數的社會科學家都認為文化決定社會行為,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構成巨大的影響。一般而言,文化環境因素主要包括曆史背景、意識形態、民族心理、傳統習慣、價值標準、社會準則、道德風尚、行為規範、權力關係、人倫關係、領導形態、理性傾向、公共機構的性質等。文化(Culture)一詞來源於拉丁語Cultura,它的基本含義是“耕種、培育”等意思。到了中世紀,人們開始將文化區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現代意義上的文化具有三層含義:第一,物質生產實踐和教養;第二,從精神上享受物質生產實踐和教養的成果;第三,信仰。
《現代牛津辭典》對文化的解釋是:文化是人類能力高度的發展,借訓練與經驗而促成的身心發展、鍛煉、修養;或文化是人類社會智力發展的證據、文明,如藝術、科學等。此外,英國文化人類學的奠基人愛德華·泰勒(Edward Taylor)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書中,第一次把文化作為一個中心概念提了出來,並把文化的概念係統地表述為:“文化是一個複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人類在社會中所獲得的一切能力與習慣。”愛德華·泰勒還認為,文化是探索人的思維和行為法則的最為適宜的主題。目前,社會文化的發展具有兩種趨勢,一種是統一性,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融合;二是多元性,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差異。
一般來說,各種文化具有許多共同點,例如,反對戰爭,渴望和平,善良、真誠,尊老愛幼等,但是在它們之間更多的是不同點、差異性。因此,文化在統一性與多元性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矛盾,影響著公共政策係統的發展,使其不可避免在製定與執行過程中帶有主觀判斷和價值選擇,是公共政策係統內化精神的具體體現,是公共政策係統不斷完善的人文基礎,為公共政策係統的發展提供了內在的精神動力。
9.教育環境因素
教育是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重要基礎,它不僅僅是提高勞動技能從而增加勞動力報酬乃至家庭收益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其本身就是人類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教育環境因素主要是指國民普遍的文化水平,教育製度的完善程度與專業化程度,特別是國民義務教育的程度、範圍和年限,以及接受高等教育和專業訓練的人在全國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等。當然,教育環境因素還包括婦女受教育的程度與發展狀況,因為婦女受教育程度的高度,對於她們撫育子女的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教育環境因素還涉及教育的方針、任務、學製、學位、招生與分配以及教育管理的有關章程、規則、條例、辦法等。教育環境因素是公共政策係統的物化基礎,為公共政策係統的不斷發展提供了知識與人才的有力保障。
10.國際環境因素
國際是指國家與國家之間、世界各國之間有關的一切事物。國際環境因素主要是指一個國家同世界各國和各地區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麵的關係。因此,一個國家的公共政策不僅受國內環境因素的影響,而且也受國際環境因素的牽製與約束,是製定與調整內政外交政策的主要依據。在當今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特別是全球化進程日益難以抗拒的今天,公共政策的國際環境因素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在分析國際環境作用的時候,必須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思考問題。盡管有的專家學者認為全球化在本質上是一個神話,或者說是一種錯誤的誇張,但人們普遍認可的觀點還是認為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全球化的發展使得人類社會跨越空間、製度和文化等障礙,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充分地溝通,並達成更多的共識;使得人類從彼此分隔的地域中心,逐漸地向全球性社會不斷過渡;使得人類從以血緣和種族關係為基礎的封閉世界,向開放的和社會化的世界不斷轉變;使得人類從小規模的、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社會,向大規模的、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社會不斷轉變。在這種國際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國家與國家之間不同的地理位置已經不再成為相互交往的主要障礙,特別是政治關係中的相互信任和支持,經濟關係中的相互合作和依賴,科技文化中的相互交流與切磋,極大地密切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使得今天的世界變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地球村,在國家與國家之間完全建立了一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相互依存的利益關係。因此,國際環境因素成為公共政策係統對外交往的前提與條件,對公共政策係統的國際安全具有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