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環境因素
地理是指全世界或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山川、氣候等自然環境,以及物產、交通、居民點等社會經濟因素的總的情況。地理環境因素主要是指一個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狀況,包括地形地貌、氣候條件、水源森林、礦藏山脈與海岸等的分布狀況,特別是國土麵積的大小與土地肥沃貧瘠的程度,以及物產的開發利用和發展前景等都是地理環境的重要因素。這些因素對公共政策係統的形成與發展具有較大的影響,決定著公共政策係統的現實特征和社會的發展方向。例如,熱帶及亞熱帶的國家之所以盛行嚴刑峻法,與地理緯度和氣候條件有著極大的關係。一般來說,低緯度酷熱的天氣容易使人暴躁和不理智,而高緯度溫帶和寒帶的氣候使人冷靜和富有理智,所以那裏國家的刑法較為寬厚溫和。因此,地理環境作為公共政策環境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僅對社會發展提供了各種可能性,更為公共政策的製定與實施提供了積極的保障,對公共政策係統具有永恒的影響。
2.政治環境因素
政治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人們圍繞著特定利益,借助於社會的公共權力來規定和實現特定權利的一種社會關係。政治環境因素主要是指對公共政策係統具有重要影響的政治狀態,是影響公共政策係統、製約和規範公共政策製定與實施的重要因素,因為現代公共政策的產生與發展首先源自社會政治的需要以及民主政治的確立與完善。政治環境因素包括社會中的一般政治氣氛和政治傾向、政治權力的集中程度、社會分權以及公民參政議政的程度、政治性組織的普遍程度和職能傾向、政黨製度或政黨政治的性質和運用、社會民主意識的強烈程度以及社會的政治開放程度等。除此之外,政治環境還包括社會製度的性質和社會製度的發展,社會的結構狀況和階級、階層狀況、貧富差距,以及各階級、階層的對抗程度和融洽的程度,社會物質資料的分配形式,以及各階級之間的力量對比,特別是社會組織的性質以及社會角色的界線等。
一般來說,政治環境的狀態決定著政治體製可能感受到的政治壓力或者政治支持的程度,而政治體製的特征則基本上決定著公共政策過程中參與群體和個人在公共政策製定過程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因此,政治環境的差異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公共政策選擇時公共政策方案優先考慮事項的順序和基調,而政治體製特征的結構性差別,則決定著公共政策過程中參與群體和個人在公共政策製定和實施中權力關係的差別。
近代以來,隨著民主政治製度在世界範圍內的普及和發展,國家權力的歸屬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主權在民”原則的確立意味著代表國家的政府被設定為公共權力的行使者、公共利益的謀求者,而政府存在的基礎,或者說政府行使公共權力的基礎和形式則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自身質量如何,是否體現了公共利益,是否增進了民眾的總體福祉,不僅是對政府能力的考量,也是政府獲取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政治環境因素是公共政策價值體係的基礎,對公共政策係統的性質、合法性基礎、民主化程度與價值取向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引導著公共政策係統的發展方向。
3.法治與法製環境因素
法治與法製是兩個本質上不同的概念,它們既有聯係,又有區別。法製是法律製度的簡稱,是指統治者按照自己的意誌,通過政權機關建立起來法律製度。包括法律的製定、執行和遵守,是統治者實行專製的有效方法與工具,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製度化的社會規範。作為一種社會製度,法製幷不必然地排斥人治,它既可以與法治相結合,也可以與人治相結合。當法製與人治相結合的時候,政府權威是第一位的,法律權威則是第二位的;當法製與法治相結合的時候,法律權威是第一位的,政府的權威也必須源於法律權威,幷服從於法律權威。而法治則是指以法為準繩,統治人民,處理國家大事,即根據法律治理國家。法治是一種完全與人治相對立的治理社會的理論、原則、理念與方法,其內在本質與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的普遍化、穩定性和權威性。
按照英國著名法學家戴雪(Daixue)的理論,法治主要包括三個方麵的內容:一是法律具有超越包括政府的廣泛裁量權在內的任何專製權力的至高無上的權威;二是任何公民都必須服從一般法院裏實施的國家一般法律;三是權利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憲法文件上,而是建立在法院的實際判決上。法治與法製環境因素主要是指憲法的功能及其地位,法律製度的性質及其有效性,國家權力的格局及其法治程度,各政府部門的立法權、司法權和裁判權及其運用,法的製定和法製精神,關於社會非政府組織的組成、稅收及控製的特殊法律等。法治與法製環境因素是公共政策係統的製度性保障,決定著公共政策係統社會發展的整體水平,在公共政策係統形成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公共政策係統的不斷發展極大地依賴於法治與法製環境的完善。
4.國防環境因素
國防是指一個國家為了保衛自己的領土主權,防備外來侵略,而擁有的人力、物力,以及和軍事有關的一切設施。國防環境因素主要是指軍事單位和軍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軍事的技術水平和效能,軍費開支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軍事人員所占勞動力人口的比例,國防力量對保衛國家安全的作用等。國防環境因素對公共政策係統起著安全保障作用,是公共政策係統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積極因素,在公共政策製定與實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5.經濟環境因素
經濟是指社會物質生產和再生產的一切活動。經濟環境因素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環境因素,它可以促進或延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生產關係的健全和完善,因此對公共政策的製定與實施具有重要的影響。一般來說,經濟環境因素主要是指對公共政策係統具有重要影響的各種經濟要素的總和,完全是由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狀況所構成。一般包括生產力的結構、性質和生產資料的所有製形式,即基本的經濟製度和基本的經濟結構。具體表現為不同的所有製單位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及比重,即是自由經濟政策還是計劃經濟政策,經濟規劃是集中的還是分散的。當然,經濟環境因素也包括銀行體製、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稅收政策等,並且還包括資源開發的熱情和狀況,以及投資水準和消費特征等。世界上的國家和地區之間,由於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係的狀況不同,其經濟環境就表現出極大的差異。但無論什麼性質的國家和地區,其公共政策係統都要受到經濟環境等因素的製約,根本無法超越經濟環境因素所提供的條件和要求。因此,經濟環境因素是製定與執行公共政策的基本出發點,為公共政策體係的正常運行提供了必要的資源,所以隻有正確地認識經濟環境因素的重要性,才能夠有效地製定與執行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