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公共政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3 / 3)

2.科學化與民主化對公共政策的影響

從政府的主觀願望來說,都希望自己所製定的公共政策是正確的、有效的,但由於國家各級行政機構在公共決策過程中的活動缺乏科學化與民主化,使得結果和事實不能盡如人願,造成公共決策出現失誤。公共管理機構在製定政策過程中,要想減少失誤率,提高有效性,就必須要有一個最基本的條件,那就是既要依靠公共政策的科學性,又要依靠公共政策的民主性。也就是要有一個科學的、民主的公共政策製定體係,並自覺地運用於製定公共政策全過程。因此,政府對公共政策科學化與民主化的認識程度,是導致政府所製定的公共政策能否有效實施的關鍵,即是否尊重科學,發揚民主,直接關係到公共政策的成功與失敗。

在公共政策的實踐過程中,要想提高公共政策科學化與民主化的水平,人們就必須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來改進公共政策係統及其運行:

第一,從轉變觀念入手,加大力度提倡科學、民主的精神,破除各種不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舊的決策觀念,樹立現代化的決策觀念,如重視民眾參與的民主決策觀念,專家谘詢觀念,集體決策觀念,決策權力分散、下放觀念、調查研究、實事求是觀念,重視決策跟蹤評價觀念等。同時,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協商的公共政策環境,形成一種人人能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並積極提出政策建議的局麵,促進多種公共政策方案的優化與選擇。

第二,形成一個以決策子係統為核心,以信息、谘詢和監督等子係統為支撐的現代化公共決策係統。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是理順決策子係統中各種決策主體的關係,既要保證黨對公共政策工作的領導,又要保證人大和政府的決策權,充分發揮它們作為公共政策主體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完善體製內的公共政策研究組織,從法律上保障其應有的地位,賦予這些研究機構以相對的獨立性、主動權以及工作的靈活性,使之能夠積極主動對公共政策問題進行跟蹤研究,主動提供谘詢、建議,而不是被動地作政策調研論證,提高其權威性。三是大力發展體製外或民間的政策研究組織,讓其充分參與公共政策製定的全過程,形成強大的決策參謀後盾。經驗表明,公共政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需要官方和非官方政策研究組織的緊密配合,才能製定出合理的優化的公共政策。

第三,大膽借鑒國外先進的公共政策理論、方法和技術,提高決策者和研究人員的業務素質和理論水平。在國外,尤其是西方,公共政策研究已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科學,已發展成為一套比較成熟的理論、方法及技術。因此,為克服目前我國公共政策製定過程中方法技術落後的弊端,就必須大膽借鑒國外先進的製定公共政策的方法和技術,掌握政策科學的基礎理論。

第四,要保證決策科學化與民主化的實現,使公共政策更加合理科學,避免或減少重大的失誤,就必須要有一套較為完善的法律規則,將公共政策納入法製化的軌道。依法確定決策權力的合理結構,依法確定科學合理的公共政策製定的程序,明確規定決策者的法律義務和責任,使之對其決策行為負責。

總之,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工作的核心,公共管理的整個過程都是以公共政策為基礎的。因此,研究公共政策活動的規律,把握公共政策製定、執行、分析與評估的特征,激發出創造性思維,從而促進公共政策的科學化、民主化進程,是提高政府對整個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宏觀管理水平,塑造高效廉潔的政府公共管理形象,推進公共管理事業蓬勃發展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