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合理性與合情性的統一。從科學性的角度認識人的本性,一般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人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情、意誌等非理性因素的混合體。因此,兩者的有效統一,既是公共政策科學化的本質體現,又完全符合作為理性與非理性相統一的人性。
第三,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統一。在一般的情況下,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存在著尖銳的對立關係。因為在公共政策的實踐過程中,價值理性主要關注的是人們的政策行為是否符合絕對價值,是否違背了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工具理性則主要考慮的是對將要達到與實現的政策目標所使用的手段與方法,是否具有很強的能力或可能性,而對於所要達到與實現的政策目標是否符合人們的心願並不考慮。但是,公共政策作為一種有目標指向的政策行為,既要考慮價值的合理性,判斷政策行為是否符合人們的基本期望,又要考慮手段和方法的有效性與可行性。因此,兩者的有效統一,是公共政策科學化的具體體現。
第四,不但要製定和完善科學、嚴格、便於公眾參與和監督的公共決策程序,而且要建立嚴格決策的責任追究製度。也就是要在公共政策的實踐中,用實實在在的利害關係讓決策者明白,權力越大,責任越大,讓隨意決策、不按程序決策、不執行合法決策的“拍腦袋”決策者得到應有的處罰,讓其為自己的失誤“買單”。
所謂的公共政策民主化,主要是指必須保障廣大公眾和各種社會團體以及政策研究組織,能夠充分參與公共決策的整個過程,從而在公共政策中反映廣大公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並在決策係統及其運行中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的決策機製,營造一個良好的民主參與的程序和社會環境。通過群策群力的方式,聽取社會各階層的建議,以體現廣大公眾所具有的國家主人公的社會地位和參加公共管理的民主權利,為決策者提供更多的政策備選方案,從而確保民主決策的可控性與透明性,實現既定的公共政策目標。
在當代社會,每個國家的憲法都充分賦予了廣大公眾有權利去管理國家的一切公共事務,使得公共決策具有廣泛而堅實的社會基礎,以保障廣大公眾的根本利益。因此,加強公共政策製定、執行、分析與評估過程中的公開性建設,完全符合廣大公眾的根本利益,是政府公共管理機構的職責,有利於重大決策的優化。此外,在廣大公眾積極參與決策的基礎上,還要建立追究重大決策失誤的監督機製,從而使得公共決策過程中的決策者持一種謹慎客觀的科學態度。同時在公共政策的實踐過程中,還要加強公共政策谘詢組織的建設,充分發揮公共政策谘詢組織在公共決策過程中的積極作用,特別是要加強對公共政策的定量化研究,加強公共決策方法的研究,從而為決策者提供足夠的科學信息。
科學與民主曆來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說,沒有科學也就無從建立真正的民主。同樣,沒有民主也就談不上科學的真正發展。特別是在現代公共政策的實踐過程中,民主化是公共政策科學化的前提和保障,科學化是公共政策民主化的本質與歸宿。所以,要想實現公共政策的科學化,就要實現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因為沒有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就不可能廣開言路,廣開才路,更談不上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廣大公眾的創造精神,更不可能提高廣大公眾參與公共決策實施民主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最終也就不可能實踐公共政策的科學化。反之,如果沒有公共政策的科學化,就不可能建立一整套嚴密的公共決策程序和方法,而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就隻能是一句空話。因此,科學化與民主化是現代公共政策製定過程中的兩個相互聯係、相互滲透、密切配合、缺一不可的方麵,兩者之間有著緊密的內在聯係。總之,公共政策科學化與民主化的要求,既是公共政策本質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的具體表現與反映,又是其實質性內容辯證統一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