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最顯著的兩大特點是:高度專業化和高度綜合化。一方麵各門學科的分類越來越細化,專業化技術程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麵,各門學科又相互滲透、相互聯結,產生出了許多邊緣學科、交叉學科。正是由於這種現代科學綜合化的發展趨勢,使得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不斷彙流,基礎理論與實用技術不斷結合,而公共政策正是這回彙流與結合的產物。從起源來看,一般認為公共政策脫胎於政治學學科。其理論研究的政治傾向性是比較明顯的,所以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從基礎學科的角度來劃分,公共政策應該是政治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作為一種政治體係中的亞係統,公共政策本身有極其複雜的結構、特定的本質內涵、特殊的運行規律和各種實施的手段與方法。因此,公共政策就是一門專門把公共政策體係作為自己研究對象的學問,了解其體係的特征、功能和方法是整個研究的主要任務。一般來說,作為一個集合體係,公共政策主要由政策主體,即政策的製定者、實施者;政策客體,即政策對象及範圍;政策目標,即政策主體期望政策實施後能夠達到的目的、指標和結果;政策措施,即實現政策目標的手段和方法;政策環境,即政策的客觀條件。它們之間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係,既相互依賴,又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辯證統一的關係,並構成了公共政策完整的有機學科體係。
要想建立一個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公共政策學科體係,首先,公共政策應當尋求和建立其內部關係的有機聯係,並在這種聯係的基礎之上,結成和最大限度地發揮公共政策的整體功效。其次,公共政策應當在明確各個係統之間等級、層次關係理念的基礎上,合理地利用各個係統之間等級與層次的功能,並規定相應的公共政策主體的權力和責任。第三,公共政策應當從自身的目的出發來選擇適宜的政策結構方式,不同的公共政策應當選擇不同的結構方式。在公共政策的目的或者基本任務發生變化的時候,應該及時並相應地調整公共政策結構。第四,公共政策應當注意係統的界線及其移動變化,應該根據條件的變化相應地製定對策,並作出努力來改造公共政策的內外環境,實現公共政策與其環境的動態平衡,從而提高公共政策的質量。第五,公共政策組織應當盡量使用最新的技術裝備和技術方法,拓寬聯係、交流與溝通的渠道,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使組織的內部和外部關係均處於一種最佳的狀態當中。第六,公共政策組織應當盡可能地擴大與環境超係統的雙向聯係,以從環境超係統中獲得盡可能多的支持,並由此增加公共政策組織的活力。而性質相同、隸屬不同的開放式公共政策組織,可以通過不同的投入和不同的內部活動來達到共同的目標。第七,公共政策應當建立有效的反饋機製,並根據社會信息的反饋隨時糾正公共政策的發展方向,調整公共政策組織的行為方式,以便使得公共政策組織能夠適應開放、動態、複雜的社會必然可能出現的更大差異性和更高級社會運動形式的發展過程。
總之,公共政策現象是一種與其他社會現象大不相同的特殊社會現象,是一個具有極其複雜結構的社會政治現象,它的範圍極其廣泛,涉及人類社會活動的不同領域。因此,把公共政策體係作為研究對象,可以搞清楚公共政策複雜的內容、演變的性質、動態的過程以及結構的機理,這樣就可以極大地改進公共政策的活動係統,從而不斷提高公共政策製定、執行、分析、評估的質量,用公共政策這隻看得見的手,實現政府有效的社會管理。
公共政策是以現代社會的一切問題為訴求和行為對象的一門典型的應用性、實證性學科,也是政治科學中的一個新的邊緣領域,特別是因其對象極為廣泛,所以具有明顯的綜合性質。50多年來,以一定學科架構為背景和促進社會良性變革為目標的公共政策研究的展開,不僅在一般意義上構成了政治學知識演進的主導方向,而且還彰顯出以公共政策為核心範疇重構傳統政治學的旨趣。構成一門學科的標準或主要條件,在於其有無獨立的研究對象、有無完整的知識體係、有無規範的學科建製。據此,隻有公共政策學科專門將公共政策作為自己的全部研究內容,並且將公共政策的理論建構、公共政策的運行過程、公共政策的規劃分析以及具體的公共政策實踐作為其研究範圍,才能夠逐漸形成與其他學科不同的獨立學科體係。
長期以來,公共政策應該研究什麼的爭論始終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論題。盡管在這個世界上,從知識體係的角度開始認識公共政策的意識可以輕鬆溯源至一百多年前公共行政之父伍德羅·威爾遜提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但是學者們一直對公共政策的研究領域與價值體係的確立爭論不休。近年來,在不斷發展的實踐中,公共政策學科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完整的知識體係。特別從公共政策研究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來看,公共政策已經完全具備了一定層次的學科建製。盡管一些傳統的社會科學學科,如政治學、經濟學和社會學也涉及政策係統以及政策過程問題,但它們並未將政策係統以及其過程作為專門的、唯一的研究領域,並未對此加以係統性、全麵化和具體的研究,而隻有公共政策學科才是一個綜合地運用各種知識和方法,全麵綜合地研究政策係統和政策過程,深入細致地探求公共政策的實質、原因和結果的新學科,其目的是提供政策相關的知識,改善公共決策係統,提高公共政策的質量。
目前,雖然公共政策學科的方法論並未最終形成,但其提倡跨學科、多重性的研究方法,提倡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科為中心的知識產生途徑,表現為:既注重事實分析,又注重價值分析;既強調政策研究,又強調政策分析中理性方法和非理性方法的並用;主張全球觀點、未來觀點、曆史和比較的方法。此外,作為一門全新的獨立學科體係,公共政策有如下一些特點:①公共政策是一個綜合性、跨學科的新研究領域,涉及多種學科的理論與發展;②公共政策是一門行動取向的學科,其主體是國家行政機構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其依據是公共權威的意誌;③公共政策不僅是一門描述性的學科,而且還是一門規範性的學科,它以國家的強製力作為後盾來保障其實施,在實施過程中自覺遵守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因此,依法行政是公共政策的基本原則;④公共政策也是軟科學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它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⑤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具有多樣性,涉及政府職能範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社會生活多方麵的事務。根據公共政策所具有的這些特點可以看出,公共政策學科不是一個以門類,而是以公共問題建立起來的一門具有交叉科學和軟科學特點的應用性學科,其宗旨並不在於完善其學科自身,而是為了更好地用運政策工具解決公共問題,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這是公共政策學科的本質特征。
現代公共政策以上所具有的這些特點,說明現代公共政策這一新興學科的研究範圍是十分廣泛的,因為所有的政策問題在本質上是多學科的,主要包括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城市區域規劃學和科學工程學。例如,貧困問題顯然主要涉及政治、經濟、心理和規劃等方麵,然而在一些研究中卻將它完全歸納在社會學或社會問題的門下,這是因為研究社會學的人們比其他研究者更加關注貧困問題。所以,現代公共政策的研究範圍目前尚難劃分出準確的邊界。
近年來,在現代公共政策研究基本範疇的廣泛討論中,大致形成了兩種主要的流派。第一種流派可稱為“政策科學”學派,他們主張現代公共政策的研究和分析,應該建立在理性和科學性的基礎之上,也就是通過工具理性以及科學分析方法和手段,為公共政策問題“開處方”。例如,現代公共政策研究的第一個理論奠基人哈羅德·拉斯韋爾認為,實現社會價值是目的,政策是手段。應該通過對公共政策製定過程作係統性的探討,來建立起工具性政策與目的性價值之間的關係,對社會最終方向的規範性選擇,應該擁有可行性的建議與方案來做保證。此後,西方著名研究公共政策的學者德葉海卡·德羅爾主張,政策科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對決策係統的設計和運作進行改進。因此,有關特定政策的知識應和政策製定係統本身的相關知識整合,並且應該注重於政策製定係統如何運作和如何改進。這一派主要是把現代公共政策研究的目的看做是為改進與完善政策製定過程和製定好的政策。
第二派可稱為“經驗性解釋派”。該學派不主張現代公共政策研究應該以規範性理論,即價值判斷理論作為主要的依據,同時該學派對科學分析方法和手段運用可以改進公共政策質量的觀點也深表懷疑,因為他們認為,現代公共政策的選擇和製定,主要是政治過程而不是一個科學的過程。例如,西方著名學者托馬斯·戴伊(Thomas Dye)認為,現代公共政策的研究,隻能是為產生與政治過程有關的經驗性知識,所以他主張把規範模式與經驗模式應該區分開來。因為現代公共政策的研究,雖然受規範性的興趣所引導,但它僅能為現代公共政策提供經驗性的解釋。因此,他認為現代公共政策,簡言之,就是政府選擇要做或不要做的事情。而政策分析則是發現政府要做什麼和為什麼要去做,其結果就是改變了什麼。所以那些公共政策研究無外乎是對某項特定政策的原因和結果進行描述和解釋,所提供的經驗性知識可能對決策者有參考的作用。
一般來說,現代公共政策的學科體係主要包括四個方麵的知識:①公共政策理論的知識,主要包括:政策的基本理念、政策的價值觀、政策的社會目的、政策所涉及的人文與自然科學的知識;②公共政策過程的知識,主要包括:政策問題的認定、政策的製定、政策的執行、政策的評估、政策的修正;③公共政策分析的知識,主要包括:政策的分析模型、政策的宏觀與微觀分析方法、政策的定性與定量分析方法、政策的假設與驗證分析方法、政策的預測分析方法;④公共政策實踐案例的知識,主要包括:認定案例、收集案例、分析案例、評價案例。根據公共政策學科的主要知識人們可以推斷出,公共政策的研究範圍主要包括政策係統、政策思維、政策價值、政策戰略(元政策研究)、政策規劃、決策體製及政策過程、政策分析方法和技術、重大公共政策項目的論證與評估、政策係統的改進與未來學研究,等等。對於這些問題的研究,是科學基於技藝的知識和藝術的綜合,是一個指導研究和分析的過程,旨在為公共政策行動提供指南。因此,它的本質就是為解決各種具體的社會問題而對不同公共政策的性質、原因與效果的一種研究,主要表現為如何提高控製與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