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公共政策與傳統政策的本質區別(2 / 3)

公共政策作為公共管理的重要內容以及一種新的政策係統範式,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此時的美國,政府在對社會進行有效管理的過程中,已經把政策的概念加入了“公共”這個定語,演化成為“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而這一根本性變化的主要原因,是與美國現代民主政治體製的確立有關,它為現代公共政策產生的合法性奠定了社會基礎。難怪現代政策科學的創始人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在對公共政策內涵所做的六點界定中,他在第一點當中就堅定地認為“公共政策是一門關於民主主義的學問”。政策演變成為公共政策,不僅擴大了政策主體的範疇,而且賦予了新的內容,使得人們對現代政策的理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可見公共政策概念中的“公共”二字對於界定其基本內涵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公共政策作為一門新興的理論學科,它與傳統的政策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特別是從本質特征上講,公共政策與傳統政策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及其產生的動力源,就體現在“公共”二字上,而“公共”二字從根本上決定了兩者在決策體係、涉及的範圍與內容以及價值取向上的不同。

第一,傳統的政策和公共政策分屬於兩個完全不同的決策體係。傳統的政策是一種封閉式的個體決策體係,其政策製定主體不是民主選舉的,不是社會公眾經由法定程序賦予的。政策在本質上體現的不是民意,而是帝王將相的意誌,缺乏程序上的合法性。因此,傳統的政策強調決策程序與過程的高度集中,缺乏政策分析和政策評估,尤其是不允許社會公眾參與決策,使得公眾缺乏了解和影響公共決策的路徑,在整個決策過程中處於被動的地位。特別是傳統的政策不能夠為公眾提供有效參與社會管理與監督的途徑,即缺乏公眾參與社會重大決策與監督執行的機製,缺乏與公眾進行平等、真實對話溝通的社會基礎和科學實踐。因此,傳統的政策體係是一種多位一體決策模式,每一方都是決策的當事人,幾方之間的關係不是一種平行的關係而是一種上下關係,缺乏超然於外的一方進行監督,更多地表現為有限的自我道德監督。總之,傳統的政策是一種冷政策,它極大地弱化了對決策體係的全麵監督,較多地蘊含了決策失誤的可能性。

在現代民主社會,政府是社會契約的產物,是經由民主程序選舉產生的,政府的權力是公民賦予的公共權力,政府行使公共權力的目的就是謀求普遍的公共利益,推動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從而有效地保障政府的一係列政策在現代民主程序的規則下運行,這樣既能夠充分體現社會公眾的意願,同時又能夠隨時接受社會公眾的有效監督。因此,由現代民主型政府所製定的公共政策是一種熱政策,它積極倡導公眾在決策過程中的參與和分享,使得公眾在整個決策過程中處於一種主動的狀態,從而能夠有效地保護公眾的個人利益,避免有些出台的公共政策看似公平,實際上隱含著巨大的不公平。因為任何一項公共政策,它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對“私權”的敬畏,隻有當窮盡一切辦法未能奏效之後,才能為了公共利益的要求而犧牲個人利益。並且,由於涉及對廣泛“私權”的傷害,這樣的公共政策在出台時必須要經過嚴格的聽證程序,讓涉及根本利益的公眾都能夠積極參與整個決策過程,避免決策過程中的黑箱操作和信息不對稱,以體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原則。因此,公共政策的決策體係是一種在公共能量不斷增長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一種開放對話式的群體決策體係,強調社會分權、政策分析、政策評估和決策中心多元化,強調公眾對於重大社會決策的積極參與,具有決策程序不斷下移的功能,以不斷提高政府服務技能和服務水平為工作中心,從而使得公民參與公共決策的路徑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公民從過去對公共決策的間接參與轉換為直接參與。公共政策這種決策體係有著公眾廣泛參與社會管理的有效途徑與良好基礎,追求並代表著最廣泛的公眾利益,重視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社會的公平正義。

第二,傳統的政策所麵對的社會管理範圍比較狹窄,政策所關注的對象和類型比較單一,具有很強的私立性和個體目的。特別是由於人們對整個社會和自然界的認識水平低下,所以傳統的政策基本上是以觀念知識為材料,以形而上學的思辨為手段,在社會的管理活動中所反映的主要是經驗當麵的主體,其核心價值是一種由主觀體驗支撐起來的信念,因而在製定政策的過程中,既缺乏必要的客觀性要求,又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和實用的技術工具。因此,傳統政策的製定手段非常落後,主要依賴於大量的經驗,造成政策質量通常比較低劣,得不到質量上的有效保障,導致政策在製定過程中具有很大的風險。而公共政策則是以科學知識為依據的,是在多門現代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所以與傳統的政策不同,嚴格意義上的公共政策隻有在近現代自然科學興起與發展之後才能夠出現。

公共政策作為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所涉及的公共事務領域非常廣泛,研究的對象和內容不斷地擴大,政策的類型更加精確與細化,在價值取向方麵主要強調社會的公共性,因而在實踐中具有很強的公益性目的。特別是公共政策把個人的經驗和現代豐富的科學知識,以及不斷發展的國家管理理論與專業技術納入到了學科知識體係當中,使得政府在社會重大公共決策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對公共政策項目的分析評估與業績的考核,從而極大地減少了公共決策出現重大失誤的可能性,不僅提高了政府解決公共問題的社會責任感和效率,而且為公共政策製定、執行、分析與評估的科學化、民主化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因此,公共政策是傳統經驗與現代科學技術的有機結合,它所追求的是一種程序化的公平與效率,所具有的根本意義就在於它是政府在現代社會下科學化、民主化管理社會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