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在工作中缺少航標的後果,讓我們沒有生機沒有活力,對工作也特別的無耐,隻知道自己每天都需要上班,除了上班還是上班,沒有方向的在走著。
(2)一個30歲職業經理人的心理困惑
對於許多而立之年的經理人來說,如果以追求安逸舒適的生活為人生目標,那隻須堅守現有的狀態便可以了。在30歲這個人生關口上,職業發展該向左還是向右?
30歲的傅建海是一家房地產集團的公共關係部副總監。他並不是一開始就在房地產業的基層做起,而是半路出家。
傅建海在短短幾年內做得風生水起,令整個業界都對他刮目相看。公司總經理更是對他信任有加。
無論從世俗的哪一個角度衡量,畢業僅僅六年的傅建海無疑已經是一個成功者:有豐厚的收入、有房有車、還有著不可限量的錦繡前途。但對傅建海而言,內心的矛盾卻時刻困擾著他。
在這家公司工作幾年後,當工作的激情開始減退時,傅建海才發現,他與這家公司的企業文化格格不入。
在工作作風上,公司裏的員工早已習慣慢悠悠的工作方式,良好的福利待遇及製度保障使他們基本失去危機意識,做事情是能拖則拖,這使做事講究效率、雷厲風行的傅建海很無奈。
而更讓傅建海難受的是,公司裏許多資曆比他深、工齡比他長的員工,他們看著傅建海在短短數年內就如此風光,內心開始感到不平衡,他們在工作上故意作絆,使傅建海的工作執行越來越困難。
職場上的無形壓力像一張網,傅建海越來越感到身心疲憊,豐厚的薪金收入越來越不能撫平內心的壓抑與煩惱。
在一次偶然機會中,傅建海遇到了自己大學同學元浩。畢業後,元浩在一家公司打了兩年工之後,靠著一點積蓄代理某DVD產品,經過幾年的打拚,公司迅速發展壯大,資金與實力都上了一個台階。對於未來發展,元浩充滿了憧憬與激情。元浩一向欣賞傅建海的才幹,極力邀請其一起創業。“創業好壞是為自己打工,得失全由自己,何苦在別人公司裏為五鬥米而委曲求全?”
在遇見元浩之前,傅建海對成功的定義就是有樓有車、工作穩定,但他突然發現,原來創業夢想是如此激動人心。自己目前的成功隻不過是擁有一些物質上的收入,但元浩的成功卻是在得到現實收入回報之外,更擁有一份精神的自得與滿足以及對未來開拓的激情。這一點,正是自己所缺乏的。
按目前的情況,傅建海知道如果自己以追求安逸舒適的生活為人生目標的話,隻需適當調整一下心態,堅守現有的狀態便可以實現。但是如果想體驗不同的人生精彩,實現另一種人生的飛躍,那麼創業才是適合自己的選擇。
30歲:舒適堅守還是艱苦奮進
傅建海的困惑正是許多年屆三十的職業經理人的真實寫照。
從事業發展角度看,他們大多度過最艱苦的職場熟悉期,跨過擇業初期茫然無措的困惑,在經驗與技能的積累推動下,開始進入了職業生涯的黃金時期。許多人升上了企業的中層職位或者擔任著企業骨幹,但由於沒有物質的匱乏與生存的威脅,他們又開始追求精神的富足以及對人生夢想的自我實現,時時要突破現狀。是舒適地堅守還是艱苦地奮進?這是橫亙在許多職業經理人麵前的一道問題。
作為歐美同學會商會會長,亞加國際集團公司和美歐亞國際商務公司董事長的王輝耀走過了一段很不平凡的人生奮鬥軌跡。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大家都爭先恐後去捧鐵飯碗時,王輝耀卻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在中國外經貿部平步青雲的仕途,去讀當時很少人聽說過的MBA;上世紀90年代初,不到30歲的王輝耀就已做到了跨國公司的董事經理。豐厚薪金福利並沒有讓他停下前進的步伐,接下來他又選擇了成為一名西方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