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蘇關係中的邊界問題

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列寧領導紅色蘇俄政權取代了沙俄帝國。在十月革命前後,列寧多次表示,要廢除對華一切不平等條約,在平等和互相尊重主權的基礎上與中國建立新關係。為此,十月革命後不久,蘇俄與中國的代表在彼得格勒開始進行談判。列寧時代的蘇俄無產階級政權執行和平共處的平等外交路線,給中俄廢除不平等條約,締結兩國新關係帶來了一線希望。但是,列寧去世後斯大林上台,在對外關係中推行大俄羅斯主義,將共產國際的革命外交納入到為蘇聯國家利益服務的軌道。在斯大林時期,盡管蘇聯共產黨對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斯大林在中國的國家安全與領土完整方麵,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特別是在新疆與外蒙古問題上。因此中國與蘇聯的邊界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相反成為斯大林利用來製約中國,破壞中國領土完整的工具。幾乎在中蘇邊疆的各段地區,因兩國關係的惡化,均發生過邊界衝突。在中國東北,1929年中蘇衝突引發中東路事件;在外蒙古,斯大林繼承了老沙皇的遺誌,以“外蒙古自治”的名義,支持“外蒙古獨立”。1945年8月,《中蘇同盟條約》及其聲明發表了有關外蒙古領土問題的條文要中華民國承認外蒙獨立及蘇聯租用旅順和大連。兩國還公告確認蒙古人民共和國之獨立地位,蘇聯則保證中國對新疆的完整主權。而在中國西北的新疆地區,斯大林以支持“三區革命”為名,幹涉中國的內政與領土完整。此種格局即使在新中國成立後,依然如此。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列寧為首的蘇俄新生政權呼籲停戰就地和平。這給協約國方麵以打擊。1918年4月,北洋政府追隨日美協約國入侵西伯利亞,中國與蘇俄的和平談判因而中斷。蘇俄轉而向廣州政府發出呼籲。1919年7月25日,蘇俄發表《第一次對華宣言》,向中國南北政府都發出了建立友好關係的倡議。1920年9月27日發表《第二次對華宣言》,此《宣言》提議:“以前俄國政府曆次同中國訂立的一切條約全部無效,放棄以前奪取中國的一切領土和中國境內的俄囯租界,並將沙皇政府和俄國資產階級從中國奪得的一切,都無償地永久地歸還中國。”192!4年,經過中蘇兩國的會談,蘇聯代表加拉罕與中國政府代表顧維鈞簽訂了《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共有15條內容,其中第三條規定:“兩締約國政府同意在前條所定會議中,將中國政府與前俄帝國政府所訂立之一切公約、條約、協定、議定書及合同等項概行廢止,另本平等、相互、公平之原則,即1919與1920兩年蘇聯政府各宣言之精神,重訂條約、協約、協定等項。”第七條還規定:“兩締約國政府允在本協定第二條所定的會議中,將彼此疆界重行劃定,在疆界未行劃定前,允仍維持現有疆界。”但是,在民國斯間,因為中國軍閥割據,內故不斷,中蘇邊界問題的交涉,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相反,中國內亂頻仍,軍閥混戰,邊疆民族危機,給外國幹涉中國內政,製造醒土分裂以可乘之機。大英帝國在西藏,蘇聯在新疆和外蒙古的侵略與分裂活動,如出一轍。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蘇之間結成同盟,共同反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意識形態的接近,與新中國“一邊倒”外交戰略的推行,標誌著兩國關係進入了蜜月期。因此邊界也是和平友好的,兩國邊疆的人民往來與邊貿活動密切。但由於曆史原因,兩國邊界的有爭議的地區依然存在,主要有三塊地區。第一,黑龍江烏蘇裏江中靠近中國岸邊原屬中國管轄的200餘島嶼的歸屬。1945年日本投降後,蘇聯將其劃入警戒線內;第二,伯力附近三角俗稱黑瞎子島的歸屬問題。1860年《中俄續增條約》對該島做了規定:“顧黑龍江下遊至該江與烏蘇裏江彙合處,其北邊地,屬俄羅斯國;其南邊地至烏蘇裏河口所有地方,屬中國。自烏蘇裏河口而南,上至興凱湖,兩國以烏蘇裏及鬆阿察二河作為交界,其二河東之地屬俄羅斯國;二河西屬中國”。根據中國理解,此島屬於中國領土,且長期住有中國居民,但蘇聯認為應歸其管轄,而且從1927年開始,蘇聯逐步移民實邊。中國曾兩次向蘇聯政府提出交涉,但沒有結果。第三,中蘇邊界西段的帕米爾地區。曆史上,英、中、俄三國在此鼎足而立,該地區的邊界直沒有正式劃定,但在蘇聯的地圖上,此段邊界卻全部繪為已定界。20世紀60年代初,隨著中蘇大論戰的展開,兩國邊疆衝突不斷發生。蘇聯逐漸加強了在中蘇邊界的駐軍,對中國形成了嚴重的威脅。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