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李賀集序(2 / 2)

〔21〕其:杜牧自指。慚,慚愧。

〔22〕皇諸孫賀:李賀是唐宗室鄭王之後,為當今皇室諸孫之一。

〔23〕韓吏部:即韓愈,曾任吏部侍郎。

〔24〕“不足”句:此句及以下八句排比,其句式皆為:前麵的比喻物(如“雲煙”、“水”、“春”、“秋”等),不足以形容被比喻物(如“態”、“情”、“和”、“格”等)。即種種美的、特殊的自然物或自然現象近乎賀詩的特點卻又不及其本身之美。此句中的“態”指李詩之神態。

〔25〕和:指李詩之和諧。

〔26〕格:指李詩之格調。

〔27〕“風檣”二句:檣,船的桅杆,此處指船。此二句意為:在風浪中航行的船,在戰陣中衝鋒的馬都不足以形容李詩的氣勢。勇,指詩的氣勢。

〔28〕篆鼎:刻有篆字的鼎,鼎為商周時用青銅製的三足兩耳炊具,形體大而重。

〔29〕荒國:荒蕪了的都城。(duò)殿:破敗的宮殿。

〔30〕梗莽:荒草野林。丘壟:岡丘墓塋。

〔31〕亙(qū):張口貌。擲:跳躍。

〔32〕牛鬼蛇神:牛變鬼,蛇變神,言奇幻怪誕。

〔33〕騷:指屈原代表作《離騷》。苗裔:後代,繼承者。

〔34〕刺懟:諷刺憤恨。

〔35〕理亂:治亂。唐人為避高宗李治之名諱將治寫作“理”。

〔36〕無得有是:不是如此嗎?

〔37〕未嚐經道者:未曾被人講述過的。

〔38〕《金銅仙人辭漢歌》:李賀名作之一,寫漢武帝所鑄銅人被魏明帝拆走之感慨。

〔39〕《補梁庾肩吾宮體謠》:已佚,現存李賀詩集中無此詩。

〔40〕“求取”三句:意為李賀的詩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情狀不同一般常規,非常獨特,有人可能不大理解。筆墨,指詩文;畦徑,田間小路,比喻常規。

〔41〕“少加”句:再稍稍增加一些理性的認識(即增強詩歌的思想內容)。

〔42〕“奴仆”句:可將《離騷》當作奴仆來驅使(即超過《離騷》,高於其上)。

李賀是早於杜牧十多年的唐代著名詩人,他雖然年輕早逝,但其詩卻以獨特的風格在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獨樹一幟,這就是以絢麗多姿的想像和出人意表的辭藻給他的詩篇籠罩上一層迷離惝恍的神秘色彩。杜牧的這篇序文抓住了李詩的這一特色。“鯨亙鼇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等語,就道出了李詩在想像和語言形象上非同一般的奇異特點。另外李賀出身於一個沒落的皇室後裔之家,少年時就才華出眾抱負遠大,但由於封建禮教的限製不得應進士第,隻作了一個職掌祭祀的九品小官奉禮郎。他短暫的一生是愁怨悲苦的,這也正是他發之於詩的基調和主調,杜牧不僅借序文前半部分的敘述點出其身世,而且在對詩的正麵評價中也指出“荒國殿,梗莽丘壟,不足為其恨怨悲愁也”。李賀的詩色彩麗,奇瑰多姿,朦朧迷離,杜牧以“雲煙連綿”、“時花美女”、“春盎秋潔”等自然人生景象形象地描摹出李詩的這一特點……不僅如此,杜牧還準確地指出李詩精髓和風格來自屈原《離騷》的淵源,認為“乃賀所為,無得有是”。魯迅先生說過,評詩論文最重要的一點是知人論世。杜牧的這篇短短的序文可謂相隔千年不謀而合的楷範也。魯迅先生還說,批評家的論文準則是有好說好,有壞說壞,既不溢美也不護短,杜牧此文與魯翁亦是不謀而合,“理雖不及,辭或過之”八個字就是批評李詩缺點的證明。古人論詩評文一貫講究“辭”、“理”,前者指的是形式(包括辭藻、描寫、形象等等),後者指的是思想內容,“辭勝於理”,就是形式(描寫)有餘而內容不足;“理勝於辭”,就是形象不足、理念過露;理想的是“辭理相侔”,就是形式和內容相統一。李賀的歌詩盡管很有特色,與李白、李商隱並稱唐代“三李”,但其不足之處也是明顯的。文學史家認為:李賀由於生活狹窄、生命短暫和藝術上過分追求奇詭險怪,他的一些詩歌缺少思想而流於晦澀荒誕,有的僅有奇句而缺乏完整的形象和連貫的情思脈絡。由此可見杜牧的批評也是中肯合理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