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崗成了曆史的罪人,油畫“開國大典”中的高崗就理所當然地應該拿下。於是,革命博物館便通知董希文把畫麵上的高崗去掉。
為了使工藝上特別講究的畫麵不受損壞,董希文想了許多辦法,專門研究了洗去油色的方法,保持了作品的完美。
1972年,革命博物館又通知董希文在畫麵上去掉劉少奇。董希文此時身患癌症,他抱著重病到博物館去修改畫麵,在劉少奇的位置上改畫了董必武。
1980年2月中共中央十一屆五中全會,作出了關於為劉少奇同誌平反的決議,決定撤銷黨的八屆十二中全會強加給劉少奇同誌的一切罪名,恢複劉少奇同誌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的名譽。
奇冤得以昭雪。但遺憾的是,董希文已於1973年7月8日逝世,他再也不能親自在“開國大典”上恢複劉少奇的形象了。
原作“開國大典”不能複原,為此,隻好將原作存放在革命博物館的畫庫裏。現在陳列在中國革命博物館的“開國大典”是由靳尚誼、趙域、閻振鐸根據原作同時參照印刷品臨摹的複製品。
香港回歸倒計時牌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回歸母親的懷抱,是那麼平常的事情;但香港的回歸,又是那樣的不平常。它曆經坎坷、曆經滄桑;它又是那樣的繁榮,那樣的輝煌。
屈辱與榮耀;
辛酸與成功;
一個具有獨特曆史的主權交接,怎能不令世人關切和激動!
在香港回歸前的925天,這個不尋常而又特殊的日子裏,一塊碩大的香港回歸倒計時牌高懸在中國革命博物館、曆史博物館正門中的兩根柱子中間,那滴答不停的秒表記錄著離家百年的香港走回家門的日子。《中國名牌》雜誌社創意的這塊令人矚目的“中國名牌”不僅提醒我們那段持續了一個世紀的史實,同時,“中國名牌”本身也記敘了她不同尋常的故事。
事情需從1993年9月的一天說起,當時新華社《中國名牌》雜誌社副總編奚國金在瀏覽一張報紙時,腦中忽地閃現出一個創意,在1997年香港回歸前豎一塊“香港回歸倒計時牌”。
香港回歸,華夏人矚目,任何一個炎黃子孫都在想方設法為此而貢獻自己一點應盡的責任。《中國名牌》雜誌社李為民主編說:“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在尋思一種適當的方式,來表達祖國人民對香港主權回歸之日的熱烈期盼和焦急等待的心情,‘香港回歸倒計時牌’的創意,當是我們心中最好的載體。”
創意產生了,便開始著手實施創意的形式、時間以及豎立“回歸牌”的最佳位置。
當時曾設想豎兩塊“回歸牌”,一塊在北京,一塊在香港。在香港豎“回歸牌”,可考慮由香港知名企業家給予支持,但又考慮到,當時的香港歸港英當局當政,恐有不便,便放棄了這一想法,決定“回歸牌”設在北京和離香港最近的深圳。
北京,中國的首都。在首都,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天安門廣場。碩大的世界名城中最大的廣場,豎一塊“回歸倒計時牌”是沒有問題的,再大的一塊牌子,也占據不了這44萬平方米廣場多大地方。
然而,在天安門廣場,北有金碧輝煌的天安門,南有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廣場的中央,每年“十一”將要擺放幾座碩大的花壇,以及臨時群眾集會,進行慶祝活動等。漫步廣場,策劃者終於發現了最佳位置,天安門廣場東側的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曆史博物館,把牌子豎在這裏,寓意深刻,即把殖民統治的殘痕送進了曆史的博物館。
最佳位置的選定,使策劃者們非常高興,他們趕緊起草“香港回歸倒計時牌”的正式報告。
1994年4月30日,報告上報國務院港澳辦公室。港澳辦非常重視這份報告,經過認真研究,於1994年5月5日批複了報告,同意在北京建立這塊倒計時牌。
1994年7月18日,關於申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曆史博物館西門建立倒計時牌的報告,報送到國務院和國家文物局。國務院副總理、外交部部長錢其琛、中宣部部長丁關根等領導同誌圈閱了報告,同意此創意。
那什麼時間豎牌呢?
創意策劃者們開動了腦筋,尋找最佳時間點。正在策劃者們找定豎牌時間時,有一位知情者提供了一個時間:1994年12月19日。
1994年12月19日這個時間,使策劃者們立刻明白了用意。從1994年12月19日,往前推十年,即1984年12月19日,這一天,是一個極具特殊紀念意義的日子。
十年前的金秋,整個中國是個大收獲的季節。1984的9月26日上午10點,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草簽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兩國代表團團長周南和伊文思,分別在三個文本上鄭重地寫下了自己的名字。當他們交換文本後握手祝賀時,億萬的電視觀眾都看到了他們臉上掛著的笑容。
1984年12月18日,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在英國外交大臣傑弗裏?豪爵士的陪同下來到北京。
中國黨政領導人胡耀邦、鄧小平、李先念、趙紫陽先後分別會見了撒切爾夫人。鄧小平對“鐵娘子”說:“香港問題已經有一個半世紀的曆史。這個問題不解決,在兩國和兩國人民之間總存在著陰影。現在這個陰影消失了,兩國之間的合作友好一片光明。”
1984年12月19日下午,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趙紫陽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正式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鄧小平出席了簽署儀式。
當雙方簽名、互換文本之後,大廳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鄧小平臉上露出了笑容。
這是一個勝利者的微笑。
1984年12月19日這一天,從此也就成了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日子。
創意策劃者們完全同意豎牌時間為1994年12月19日,這一日,距香港回歸925天。一切手續辦妥了,接下來的任務是確定“回歸牌”上的內容和定下生產“回歸牌”的廠家,此時,距掛牌之日隻有42天了。
“回歸牌”確定在博物館的西門,這是個大方位,其具體位置在哪裏好呢?有人建議豎在西門頂上,但這安裝、吊裝都很困難,有人說,加上基座放在門前的台階上,但這樣與廣場的建築形式不協調。幾經選擇確定後,決定安放在兩根柱子中間為好。
在“回歸牌”內容的確定上,倒計時鍾是必有的,國徽圖案也應該有,但考慮到博物館西門上方有國徽,出現了重複之感。最後,研究確定采用國徽的一角,四個小五角星圍繞著一個大五角星,取其象征性,色彩選擇與曆史博物館平麵色彩相稱的米黃色。“回歸牌”上的字定為“香港回歸祖國倒計時”,但這不符合外交規範,最後改為“中國政府對香港恢複行使主權倒計時。”
中國南方航空動力機械公司和山東蓮花味精集團鼎力支持了“回歸牌”建立。“回歸牌”製作由鄭州中原顯示技術公司擔任。
鄭州中原顯示技術公司為接到這一任務,感到榮幸,全廠上下齊動員,組織技術骨幹,僅三天時間,就交出了對倒計時牌結構總體設計、電源係統設計、驅動及發光係統設計等方案。方案確定後,便加緊了製作,在距豎牌時間的頭10天完成了製作任務。
1994年12月9日,3輛載著倒計時牌的10噸大卡車,從河南鄭州起程奔赴北京。12月12日,50噸重的吊車伸出長長的吊臂,機械的轟鳴聲在廣場東側響起,淩晨4點半,總體結構安裝完畢。這塊牌高16米,寬9.6米,耐42高溫,抗零下25嚴寒,鋼架結構,複合式彩色鋁合金麵板,鑲嵌發光二極管,能抵禦11級強風,時鍾一年誤差不超過5秒。
1994年12月19日,“香港回歸倒計時牌”在世人矚目下亮相,世界看到了中國跳動的心,華夏子孫開始與它盼望著零秒――7月1日的到來。
1997年7月1日淩晨2時30分,香港回歸倒計時牌上的數字在定格為0時0分0秒,150分鍾後消失。據有關人士透露,7月10日前後它將由中國革命博物館門前遷至八達嶺文化廣場。
關於倒計時牌在7月1日後的去向,曾有移至北京圓明園、南京靜海寺等多種方案,後經有關部門批準,它將移至長城腳下的八達嶺文化廣場,與那裏包括林則徐在內的名人雕像組成新的人文景觀,繼續昭示曆史,啟迪後人。拆遷工作將於7月10日前後進行。此後中國革命博物館將在“當代中國”展廳陳列一座倒計時牌模型。
另有消息,澳門回歸倒計時牌有望於1997年年底矗立在中國革命博物館門前。
(摘自《天安門曆史檔案》)
§§第十八章 無限風光競雄豪!五湖四海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