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宏偉壯麗的合成建築(2 / 3)

走進寬闊高大的展廳,會看見許多珍貴的實物、文獻、圖片、圖表、模型和雕塑等展品。其基本陳列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曆史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曆史兩部分。

舊民主主義革命曆史陳列分為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中法、中日戰爭,沙俄對中國的侵略,戊戌變法,義和團反帝運動,辛亥革命和新的曙光八個單元,陳列麵積為1300平方米,展出文物、實物、照片和輔助展品近1000件。其中有:虎門炮台抗英大炮、洪秀全玉璽、北伐軍軍情稟報、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手書的誓詞等。

新民主主義革命曆史陳列分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第一及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五個單元。陳列麵積為4000平方米,展出文物、實物、照片和輔助展品共4000餘件。其中有:各列強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五四”運動北京學生遊行示威的照片和散發的傳單、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照片、大會通過的黨綱和決議抄件、遵義會議舊址模型、毛澤東給西北野戰軍的指示手稿、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黨總統府時繳獲的蔣介石印章和國民黨憲法等等。

整個展覽展現了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和人民英勇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主義壓迫,最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偉大勝利的曆史畫卷。

中國革命博物館除基本陳列外,經常舉辦展覽。該館曾配合重大紀念活動以及專題研究的需要和國內外文化交流,辦過許多成功、群眾喜聞樂見的臨時展覽,如“雷鋒同誌模範事跡展覽”“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四十周年展覽”“埃德加?斯諾與中國展覽”“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紀念展覽”“周恩來同誌紀念展覽”“朱德同誌紀念展覽”“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偉大成就展覽”等等。這些展覽的舉辦,不僅滿足了社會的需要,也推動了博物館搜集和鑒定藏品等業務的開展。

中國革命博物館是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形象生動的大課堂。從珠江邊平英團的三星旗前,一直走到天安門廣場毛主席升起的五星旗下,這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勝利的戰鬥曆程。一個初中一年級的女同學,聽了講解員講述朱總司令在反“圍剿”中親自用扁擔挑南瓜的故事以後,她始終忘不了玻璃櫃中那根“朱德記”的竹扁擔,從此決心向老一輩革命家學習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

絞刑架鍘刀牌子

中國革命博物館館藏文物10萬多件,各種曆史照片6萬餘張,鴉片戰爭以來出版的書刊、革命根據地出版的書刊和國民黨統治區出版的書刊等資料20萬冊。藏品中反映民主革命時期曆史的比較多,其中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早期從事革命活動的照片,各時期革命烈士的遺書遺物,各革命階段重大事件留下的重要文獻、報刊、手稿、實物等,都是極其珍貴的。

功勞當屬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他們重視挖掘文物,重視文物組合,他們為挖掘文物,付出了許多心血和汗水。

李大釗就義的絞刑架,是革命博物館征集的第一件革命文物。

李大釗,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生於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青年時代的李大釗目睹在帝國主義侵略下的國家危亡局勢和社會黑暗狀況,激發了愛國熱忱,立誌要為苦難的中國尋求出路。1913年,含憤東渡日本求學。1916年春,撰寫了長篇論文《青春》,提出創造青春中華的理想,是當時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發展的代表作。1918年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新青年》雜誌編輯,1920年3月,在北京先後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共產主義小組。是我黨主要創始人之一。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門舉行反對日本等國要求大沽口撤防的大會,遭到段祺瑞政府的血腥屠殺。慘案發生後,李大釗繼續領導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北方組織堅持鬥爭。4月6日,被軍閥張作霖逮捕,4月28日,被絞殺,李大釗臨刑時毫無懼色,第一個走上絞架,從容就義,時年尚不足38周歲。

北平解放後,北平軍管會接管文化係統的負責人王治秋,要求無論如何要找到李大釗就義時的絞刑架。

20餘載春秋後,絞刑架落於何方?工作人員真是費盡周折,多方搜尋,最終在德勝門外的原國民黨第二監獄裏找到了已被拆散的絞刑架。經過認定,就是當年的那個絞刑架。現在,它成了革命博物館裏極重要的陳列文物。胡喬木曾感慨地說:“博物館的有些東西讓人一輩子也忘不了,像刀子一樣刻在腦子裏,比如李大釗英勇就義時的絞刑架……”

博物館的同誌,為了征集劉胡蘭英勇就義時的鍘刀,千裏迢迢趕到山西文水縣雲周西村,不想遇到了困難。

1947年1月12日,山西文水縣雲周西村16歲的女共產黨員劉胡蘭,組織群眾向日本侵略軍和閻錫山以及地主惡霸作鬥爭,在閻錫山的19軍突襲雲周西村時被捕。閻錫山匪軍從老百姓家裏搜來三把鍘刀,慘無人道地殺害了堅貞不屈的劉胡蘭和六名革命群眾。閻錫山匪軍撤離後,村民們掩埋英烈的屍骨,可那三把血淋淋的鍘刀誰也不願拿回家,可又不能放在村頭。於是,有的把鍘刀扔進了麥秸堆裏,有的丟到了雜物房裏。一晃幾年過去了,等到革命博物館的同誌來征集時,村裏人誰也不願說是哪把鍘刀殺害了女英雄,一提起來就悲傷落淚。工作人員耐心地反複勸說開導,才由當年在場的群眾指認了那把扔在雜物堆裏的鍘刀。現在,這把鍘刀已成為革命博物館裏引人注目的陳列文物。

革命博物館不僅征集新中國建立之前百年間的革命文物,對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文物也進行了廣泛的征集。如在第23屆奧運會上為中國實現零的突破的優秀運動員許海峰的那枚射擊金牌等。

收回香港主權,這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件大事。當香港基本法的起草工作得以完善之後,革命博物館主動與有關方麵和有關人士聯係,征集文本資料。他們的舉動得到了支持,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主任安子健先生親自將“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的中英文牌子,以及文件、證章、照片等百餘件文物捐獻給革命博物館。他們相信,這些文物肯定會在中國革命史今後的陳列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征集和陳列革命文物的工作中,革命博物館不僅得到了國內上下的支持,也贏得了國際友人的信賴。英國有位霍金斯夫人,她的丈夫是一名教師,他用畢生的精力搜集法國巴黎公社革命文物,從巴黎公社社員的衣服、帽子,到武器、文件等,多達千餘件,十分珍貴。臨終前,她決定將這些文物送給東方的中國。

霍金斯夫人為完成丈夫生前的遺願,與中國駐英大使館取得聯係後,又與中國對外友好協會及中國革命博物館取得聯係,最後由中國駐英使館將千餘件珍貴的捐贈文物啟運中國。革命博物館為此搞了專題研究,並熱情邀請了霍金斯夫人光臨。

在革命博物館不斷征集的文物中,還有許許多多的稀世之寶。如由德中友協主席王安娜女士捐贈的宋慶齡親筆簽名的空白信箋;由新四軍軍歌曲作者何士德捐獻的延安召開的中共七大代表證;由南極考察辦公室捐獻的中國首次南極考察編隊日誌和全體人員的簽名冊……這些珍貴的文物,有的已在現有的陳列內容上進行了充實,有的則將在今後的社會主義革命陳列中大放異彩。

命運多舛的油畫“開國大典”

“開國大典”是新中國成立不久創作並博得廣泛稱譽的革命曆史畫。它的成功揭開了新中國美術史冊的第一篇章。

“開國大典”油畫作品,描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大典時的盛況,畫麵的構圖,把國家領導人集中畫麵一側,另一側的欄杆、地毯、遊行隊伍和遼闊的天空等平行舒展開去,造成宏偉開闊的氣勢。創作者借鑒傳統民間藝術和中國傳統的工筆重彩畫法,強調色調的單純、對比與強烈,增強了節日氣氛。紅地毯、紅燈、紅柱、紅旗與藍天、綠樹相呼應;黃色菊花與金燦燦的燈穗相呼應,使人感到既富麗堂皇,又熱烈親切。

“開國大典”油畫的創作者是董希文。董希文生於1914年,逝世於1973年。董希文是浙江紹興人。於1933年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1934年轉到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西畫係,1939年到法國國立河內美術專科學校,1943年赴西北敦煌任國立郭煌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三年後執教於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兼任北平中國美術學院副研究員。

1950年,已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的董希文接受創作“開國大典”油畫任務時,正在北京郊區參加土改。

他奉命調回城裏,要在兩個月的時間內,趕製這幅油畫。

為參加1951年在印度舉辦的新中國經濟文化建設展覽會,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在當年5月間審查一批美術作品。毛澤東主席非常欣賞“開國大典”,一邊看一邊說:“是大國,是中國。”“我們的畫拿到國際間去,別人是比不過我們的,因為我們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毛澤東主席還風趣地指著畫在周恩來旁邊、被朱德擋住隻露出一點下巴和小胡子的董必武的臉說:“你們看董老被擠得差不多看不見了。”

董希文的這幅油畫名作“開國大典”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參展回來,被收藏在中國革命博物館。

然而,1954年中國發生了高崗、饒漱石事件。高崗,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陝甘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黨的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後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在東北工作,擔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副書記。1949年後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東北人民政府主席、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等職務。全國解放後,他又擔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3年調中央工作後,與饒漱石結成反黨聯盟,陰謀篡黨奪權。在其反黨陰謀被中共中央察覺並於1954年2月七屆四中全會上受到批判後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