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周總理親自操勞,天安門城樓“會診”(3 / 3)

天安門城樓重建工程從1969年12月15日開工,到1970年4月7日全部竣工,隻用了三個多月時間。

重建工程竣工後,經國家驗收全部合格。1970年4月11日下午3時許,周恩來總理來到天安門城樓視察,他同等候在現場的工人們一一握手,並高聲說:“同誌們辛苦了!我來看望大家,你們用這麼短的時間把天安門城樓建設得這麼好!謝謝你們。”周總理指示指揮部領導,讓大家多休息幾天。

在場的工人非常激動,不停地高呼毛主席萬歲!周總理從東馬道登上城樓,詳細地聽了工程情況的彙報。

視察後,周總理從西馬道下來,與工人們再次握手後,才乘車離去。

從此,重建的天安門城樓以金碧輝煌的嶄新麵貌出現在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麵前。

天安門,再一次煥發出青春的輝煌!

天安門廣場第三次擴建

國慶10周年,天安門廣場擴建以後,對其廣場的進一步發展規劃仍在不斷地進行著探討。探討的焦點集中在對廣場南部的不同處理,包括南部的建築性質,建築平麵布局、立體輪廓、正陽門的拆與留以及廣場的交通處理等方麵,這些問題基本上成了北京市城市規劃管理局等設計部門的經常性研究課題。

北京城市規劃管理局為了集思廣議,還於1960年和1964年組織北京及外省市建築專家共同研究探討。

探討的焦點,最後集中到“收”與“放”上。“收”與“放”是指廣場上的人民大會堂及中國革命曆史博物館南麵未來的建築位置和布局方式而言。所謂“放”,是使廣場寬敞些,未來的建築麵向廣場的一麵與北邊兩大建築取齊。所謂“收”,是使未來的建築凸出於已有的兩大建築,使廣場南部形成封口。

“收”“放”兩方各執己見,僵持不下,最終沒有形成結論。

1976年9月9日,一代偉人毛澤東辭世,人們哀思如潮,為使毛澤東永遠活在人民心中,中央做出了建立毛主席紀念堂的決定。紀念堂選定在天安門廣場。

由於天安門廣場北部是開群眾大會的地方,紀念堂隻能放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南部。把紀念堂放在中軸線上,會更加突出毛主席紀念堂的重大政治意義。這樣,廣場必須仍然根據1958年毛主席和周總理生前審定的規劃向南擴建。即將天安門廣場東西兩側路向南打通。這種建築布局,也解決了爭論多年的“收”“放”問題。

毛主席紀念堂堂址確定之後,建築大軍來到天安門廣場。在全國人民支援下,僅半年多時間,一座方形平頂的廣廈――毛主席紀念堂建成。

因毛主席紀念堂建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和正陽門中間,為此,拆除了紀念碑南麵的花木樹叢,修繕了正陽門,同時將廣場東西側路向南一直通到前門東西大街,廣場的區域便向南延伸到正陽門城樓下。改建的結果,集會麵積由11萬平方米擴大到21萬平方米,集會人數從40萬可增到60萬人,天安門廣場從此建成。

至此,以人民英雄紀念碑為中心作輻射狀的整個建築群,以其莊嚴博大的姿態定型於北京市中心。

天安門廣場及其環衛在她身邊的整個建築群,以其獨特藝術魅力,構成一幅古今優秀建築藝術的露天博物館,如音樂,節奏明快,旋律和諧;如繪畫,章法嚴密,布局合理;如文學創作,結構嚴謹,段落分明。

她極富有端正、深厚、穩健的特征,是我們中華民族性格的寫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再次修繕天安門

1984年,共和國迎來了35周歲生日。

10月1日,首都軍民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閱兵儀式和群眾遊行,慶祝共和國的生日。這次國慶閱兵,是在全國人民經過“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之後,全麵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勢下舉行的,是一次振奮民族精神,鼓舞人民鬥誌,檢閱建設成就的重大慶祝活動。

為了搞好這次國慶慶典活動,黨中央、中央軍委非常重視。作為慶典的主席台――天安門城樓,再一次得到修繕。

天安門城樓大殿廳內,安放了重新製作的17盞古雅的大型玻璃宮燈。其中,正中大廳中的一盞玻璃燈重450公斤,其餘16盞均為350公斤。每盞燈皆呈六邊形,六角各引出一盞傘形小燈,別具特色。乳白色的玻璃燈罩上繪有金龍圖案,古樸莊重。

在這次修繕天安門城樓時,技術人員提出天安門是有著幾百年曆史的一座古建築,隻有用傳統的圖案才顯得和諧與自然,才能與天安門的地位相符。意見反映到國務院副總理萬裏那兒,萬裏當即拍板改畫“金龍和璽”彩畫,這一決定,終使天安門城樓上恢複了殿內原有的彩色風貌。

在天安門城樓東西兩側,各有一間小耳房,修建得精致華麗,對稱於大殿兩側,顯得大方得體,增添了整個城樓的宏偉氣勢。這兩個耳房,實際上是電梯房。

西側的電梯,安裝於開國大典前夕,是一部土電梯,東側的電梯,安裝於1970年。1989年,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將天安門上的舊電梯換上了性能良好的奧迪牌電梯。

紅色是天安門的主體顏色。多少年以來,天安門上所用的紅色塗料一直是鐵紅粉,也就是紅土的漿液,人們稱之為“廣紅”。“廣紅”的特點是古色古香,深沉大方,用在天安門這座古建築物上,更加顯示出城樓的尊貴和雄偉。但鐵紅粉粘合度太低,塗到牆上,日曬之後容易粉化,而雨天之後,牆上就會出現“淚痕滿麵”的跡象,牆腳下還會積下紅水。晴天之後,漆皮開始剝落,嚴重影響天安門的形象。

為解決這一現象,眾多廠家和技術人員開始攻關。80年代初,七六一廠工程師羅明富率先攻克。他經過反複研究、調查,發現古建築物的外表質地十分疏鬆,塗料需要有特殊的附著力和滲透力。經過他不懈地努力,適用於天安門等古建築的專用漆――815型古紅漆,終於在1983年研製成功。這種漆具有不反光、不褪色、耐寒冷、耐日曬、耐雨淋等優點,而且色調與鐵紅粉類似,明快而不妖豔,815型古紅漆,如今已成為修繕天安門的專用漆。